熊言安
(南京師范大學(xué),江蘇 南京 210097)
由于經(jīng)濟(jì)和文化的發(fā)展,清代女性的詩詞創(chuàng)作空前繁榮。安徽潁州籍女性詩詞是其中的一朵奇葩。潁州籍女性詩詞表現(xiàn)了那個(gè)時(shí)代潁州女性的生活和情感,反映了潁州的民風(fēng)民俗,其中大多數(shù)詩詞作品藝術(shù)水平頗高。但是這些潁州籍女性詩人的生平情況及其作品大多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里,給女性詩詞的研究增添了困難。孫玉華在《阜陽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bào)》1996年第3期上發(fā)表的《宋至清潁州文人及其著述小考》一文雖對清代潁州籍女性詩人及其著述有所提及,但未具體考證女性詩人的生平及其詩詞作品。今據(jù)清徐樹敏、錢岳《眾香詞》、陳維崧《婦人集》、完顏惲珠《國朝閨秀正始集》、民國徐乃昌《小檀欒室閨秀詞鈔》等刻本和民國吳克岐《皖江婦女詩徵》稿本,并參考清王士禎《居易錄》、光鐵夫《安徽名媛詩詞徵略》、南京大學(xué)《全清詞》(順康卷)以及潁州一些家族的族譜、潁州地方志等,對清代潁州籍女性詩人的軼作及其生平進(jìn)行系統(tǒng)的輯錄和考證,以期對清代女性詩詞的研究有所裨益。
汪靜宜生活于順治、康熙年間,劉體仁側(cè)室。民國吳克岐《皖江婦女詩徵》 (稿本)說:“汪靜宜,字稚嫻。江蘇江寧人,吏部考功司郎中潁州劉體仁側(cè)室。體仁字公勇,順治十二年進(jìn)士,工文辭,有《七頌堂集》。”康熙丁未 (一六六七年)隨宦京都,逾年歸潁,至青縣,覆舟死。《皖江婦女詩徵》輯其《絕句二首》。
其一:長信不知君意切,相思猶隔兩重云。不須更買長門賦,但畫蛾眉以待君。
其二:六月高風(fēng)振海吹,遙遙親舍白望陲。誰知天上芳菲淚,濕卻新愁似斷絲。
汪靜宜死后,泰州陸酌泉女史作詞挽之,調(diào)寄《憶余杭》云:
解脫信傳春已暮,星族丹旐云中輅。夜來明月曉來風(fēng),魂斷大河?xùn)|。 從來心事無由說,飛絮漫天江海闊。蘭推玉折被人憐,異路隔重泉。[1]
按:學(xué)界有人以為劉體仁是河南人,此說不妥。其實(shí)劉體仁是安徽潁州 (今阜陽)人?!稘}川太邱劉氏族譜》:“體仁公字公勇,號浦庵。萬歷四十五年丁巳 (一六一七)生……康熙十五年丙辰 (一六七六)游至濠州,十一月十八日于寓次端坐而逝,享年六十歲。著有《七頌堂詩集》《七頌堂文集》《七頌堂小識錄》《汝陰先賢傳》……葬蓮花莊?!保?]又,明《正德潁州志》卷一:(潁州)“轄潁上、太和、亳三縣,又以地交南北,故置潁川衛(wèi)于州城,而以兵籍屬之河南焉,所謂犬牙相制是也?!保?]因劉體仁的戶籍隸屬于潁川衛(wèi),所以他自署為“潁川劉體仁”。“潁川”是“潁川衛(wèi)”的簡稱。
李長宜生活于順治、康熙年間。《全清詞》補(bǔ)二說:“李長宜,安徽潁州人,進(jìn)士劉搢室。”[4](P1087)劉搢是劉體仁的從侄。
清代光鐵夫《安徽名媛詩詞徵略》錄其《偶成》詩一首?!度逶~》補(bǔ)二收錄了李長宜的詞作《點(diǎn)絳唇·春閨》和《畫堂春》,乾隆《潁州府志·藝文志》收錄其《秋波媚·同諸女伴游春》一首。筆者查檢清徐樹敏、錢岳《眾香詞》,[5]又補(bǔ)得二首詞,第一首是《夢江南·寄五妹劉何減》,第二首是《惜分釵》。
《夢江南·寄五妹劉何減》:
家園好,花事說東皋。國色有人欺芍藥,鄉(xiāng)心昨夜寄櫻桃,鏡閣夢迢迢。
《惜分釵》:
愁難遣,風(fēng)流減。欲繡鴛鴦心又懶。恨悠悠,雨啾啾,衷腸欲訴,齒上還留,休休。 香燼落,情蕭索,仿佛燈前人似玉。意兒親,臉兒迎,溫柔誰慣,忒煞撩人,卿卿。
劉何減生活于順治康熙年間,是劉體仁侄女?!栋不彰略娫~徵略》說:“劉何減,潁上人,同知佐臨第五女,郎中體仁之女侄,貢生亓敬存室。著有《鏡閣詩詞》。體仁曰:‘侄女幼寡言笑,其弟承初入塾,余見其所誦魯論,各標(biāo)數(shù)語,至《事君》數(shù)章,駁注云:“事君本不求榮,何辭辱?”驚問出何人,則侄女所閱也,時(shí)年十二三矣。詩名《鏡閣》,則余名其所居之閣也?!保?](P286)
又,《皖江婦女詩徵》:“劉碧,字映清,小字何減,潁上人,明同知佐臨第五女,安陸貢生亓敬存室。著有《鏡閣詩集附詞》。惜早卒,散佚殆盡?!保?]
乾隆《潁州志》著錄其詩作《田家行》、《春晚吟用考功叔父郊游韻四首》,《皖江婦女詩徵》著錄其《浪淘沙·初秋見庭柳》和《蘇幕遮·客里送春》詞兩首,《詠懷》詩一首。中華書局2002年版《全清詞》未著錄其人其詞。
按:《浪淘沙·初秋見庭柳》一詞兩見于徐乃昌《小檀欒室閨秀詞鈔》,一見于此書第五卷中,一見于第九卷中。第五卷中題為《浪淘沙·新秋》,同書第九卷中題為《浪淘沙·初秋見庭柳》,但詞的內(nèi)容則完全相同。第五卷作者小傳:“劉碧,字映清,安陸人。小注云:《眾香詞》:映清著作甚多,少年夭歿,遂俱散佚。”第五卷共收劉碧兩首詞,即《浪淘沙·新秋》和《蘇幕遮·客里送春》。同書第九卷作者小傳:劉□□,小字阿 (何)減,潁上人,同知佐臨女,郎中體仁之女侄,貢生元 (亓)敬存室。有《鏡閣集》附詞。小注:《浪淘沙·初秋見庭柳》見《瑤華集》、《昭代詞選》、《詞綜補(bǔ)》。[7]
又,《皖江婦女詩徵》:“劉碧,字映清,小字何減,潁上人,明同知佐臨第五女,安陸貢生亓敬存室。著有《鏡閣詩集附詞》。惜早卒,散佚殆盡?!睋?jù)此可推測,劉何減與劉碧應(yīng)為同一人。同一內(nèi)容的《浪淘沙·初秋見庭柳》不應(yīng)兩見于《小檀欒室閨秀詞鈔》,《蘇幕遮·客里送春》應(yīng)該歸置于劉何減名下。
劉令右,清康熙三十六年 (一六九七)在世。《眾香詞》說:“令右,字伊只,潁州人。丁丑三伏,伊只同詞客朱林修結(jié)夏北固,示《涓亭集》,仿佛無已?!保?]
又,清王士禎《居易錄》說:“潁川劉氏閨閣皆知書,同年公勇吏部往為予述其女侄,名第五,幼工詩,兼能古文。從侄搢妻李氏亦工詩,予壬子 (一六七二)使蜀,時(shí)搢令洪洞,李以詩卷來相質(zhì),今皆歿矣。第五之女侄名令右,嫁為公勇甥寧擢益賢子?jì)D,今年才二十,詩詞書跡以至金石篆刻皆精妙。何巾幗之多才也!嘗為余刻二小印,款云‘潁川女士’?!保?]
《眾香詞》錄其《天仙子·詠水仙》、《浣溪沙·春暮》、《踏莎行》三首詞,此三首詞亦見于《全清詞》卷四。乾隆《潁州志·藝文志》錄其《西湖聽鶯曲二首》。
按:因《安徽名媛詩詞徵略》說劉何減為“同知佐臨第五女,郎中體仁之女侄”,王士禎《居易錄》又說“第五之女侄名令右”,人或據(jù)此懷疑劉何減與劉令右為同一人。其實(shí)不然。
其一,據(jù)王士禎《居易錄》:“潁川劉氏閨閣皆知書,同年公勇吏部往為予述其女侄,名第五,幼工詩,兼能古文。從侄搢妻李氏亦工詩,予壬子 (一六七二)使蜀,時(shí)搢令洪洞,李以詩卷來相質(zhì),今皆歿矣。”從“今皆歿矣”這句話中可知王士禎寫此段文字時(shí),劉何減與李長宜皆已辭世。而“第五之女侄名令右,嫁為公勇甥寧擢益賢子?jì)D,今年才二十”,可知王士禎寫此段文字時(shí),劉令右尚年輕。這就說明劉何減與劉令右不是同一人。
其二,據(jù)《潁州寧氏族譜·世系表》十二世:“(寧)擢公 (予慶公次子),字益賢。配李氏,側(cè)室孫氏、梁氏。生八子:世錫、世紀(jì)、世藻、世儒、世綱、世發(fā) (出繼)、世譜、世鏡?!卑俗又惺兰o(jì)和世發(fā)配偶皆姓劉。[9](P138)劉令右既為“公勇甥寧擢益賢子?jì)D”,而劉何減為“貢生亓敬存室”,也說明劉何減、劉令右不是同一人。
其三,據(jù)《潁川太邱劉氏族譜》,劉佐臨有七子,長子抒,次子犍,三子淑因,四子掀,五子承,六岳授,七子淑漢。[2]又,上文引體仁語:“侄女幼寡言笑,其弟承初入塾”。說明劉何減比劉掀年小,比劉承年長,在家實(shí)際排行老五,故而劉體仁稱其“第五”。
其四,李長宜有《夢江南·寄五妹劉何減》詞,據(jù)此可知“五妹”、“同知佐臨第五女”、“第五”同為一人,即劉何減。
其五,“第五之女侄名令右,嫁為公勇甥寧擢益賢子?jì)D”,則劉令右比劉體仁低兩輩,比劉何減低一輩,劉令右是劉何減的娘家侄女,這更說明劉何減、劉令右絕非同一人。
又,清陳維崧《婦人集》說:“潁水劉公勇比部 (名體仁)寄王推官家集數(shù)種,中有賢媛詩三卷。一名《云錦樓詩》,系進(jìn)士劉搢妻李氏著。李氏中丞某女孫。一名《紉蘭軒詩》,進(jìn)士劉佐清女著。一名《實(shí)田堂詩》,秀才劉振女著。俱可。汝潁風(fēng)流,卯金為最,孝威諸妹,有天人之譽(yù)矣。”[10](P50)
按:檢房兆楹、杜聯(lián)喆合編的《增校清朝進(jìn)士題名碑錄》以及《潁川太邱劉氏族譜》,皆沒有進(jìn)士劉佐清其人??梢姟皠⒆羟濉睉?yīng)為“劉佐臨”。又,《安徽名媛詞征略》:“劉氏女,進(jìn)士劉佐清女,著有《紉蘭軒詩》?!毕狄蜓惥S崧《婦人集》之誤。
上引《居易錄》文字表明,劉體仁向王士禎推許的劉氏閨閣三大詩人為劉體仁的侄女、劉佐臨的第五女劉何減,從侄劉搢妻李長宜,劉何減的娘家侄女劉令右。又,上引陳維崧《婦人集》文字表明,劉體仁向王士禎所推許的劉氏三大賢媛詩人為進(jìn)士劉搢妻李長宜,進(jìn)士劉佐臨女,秀才劉振女。因此可以推斷,“進(jìn)士劉佐臨女”實(shí)際上就是劉何減,“秀才劉振女”實(shí)際上就是劉令右。又,據(jù)《潁川太邱劉氏族譜》:“(劉)體謙公,字君益……子四。長振、次揎、三搢、四推。”既然劉何減是劉體仁女侄,則她與劉搢、劉振同輩,劉振女即為劉何減的女侄。換句話說,“秀才劉振女”就是“第五之女侄名令右”,即劉令右。據(jù)此,可以訂補(bǔ)《皖江婦女詩徵》中兩個(gè)“劉氏女”的真實(shí)身份和作品。
《皖江婦女詩徵》:“劉氏女,進(jìn)士劉佐臨女,有《紉蘭軒詩》一卷。《婦人集》載其《新月》一首,又收有《櫻桃》詩起句?!?/p>
《新月》:
宿雨夕方歇,云間天氣清。星河仍欲凈,涼月復(fù)來迎。簾卷花初好,螢飛火自明。虛檐移凳久,新茗聽鶯聲。
《櫻桃》:
竹實(shí)方成筍,朱纓已及時(shí)。
吳克岐按:此女未知即映清否?姑錄于此。
按:據(jù)上述結(jié)論,此“劉氏女”就是劉何減。《紉蘭軒詩》一卷,《新月》一首、《櫻桃》詩起句應(yīng)歸屬于劉何減。
又,《皖江婦女詩徵》:“劉氏女,諸生劉振女,著有《室田堂》詩一卷。作品已亡佚,唯有兩句詩流傳下來,著錄于《婦人集》。詩句云:
雪飛忽滿徑,入夜合瑤天。
按:此“劉氏女”就是劉令右?!妒姨锾谩吩娨痪砑霸娋洹把╋w忽滿徑,入夜合瑤天”應(yīng)歸屬于劉令右。
總之,吳克岐《皖江婦女詩徵》在著錄劉何減、劉令右的同時(shí),又著錄了兩個(gè)“劉氏女”,是不妥當(dāng)?shù)?。其致誤之由與中國古代女子的社會地位有關(guān)。
《國朝閨秀正始集》錄武德班《游蘆花湄和夫子觀齋韻》詩一首,[11]此詩亦著錄于乾隆《潁州府志·藝文志》。
《潁州寧氏族譜》卷八《寧室武氏〈云湄閣焚馀遺稿〉》小序云:“孺人,姓武,名德班,字漢儀。父諱威遠(yuǎn),甲午孝廉,海州學(xué)正。適觀齋公。為詩輕微淡樸,有遺世之致。事舅姑孝,姑疾侍湯藥,不解帶者五月。疾篤,割左臂肉療之,不起,而哀毀幾滅性。初孺人無子,為公兩置側(cè)室,恩能逮下,閨閣雍睦。間窗攤書滌硯,清琴茗酒,與公相唱和。故公七上公車不第,食貧潦倒,不以得失。為欣戚者,蓋得內(nèi)助力。云公乙丑成進(jìn)士,孺人前一年卒。侄喬年謹(jǐn)識?!毙⌒蚝罅杏形涞掳嗟脑娮魇?。[9](P378)
《西湖短歌》:
春水初平宜小艖,四圍新綠抱圓沙,廬陵不去此為家。雖云亭榭非當(dāng)日,風(fēng)味天然貯落霞。
《村中》:
臨水為村居,房櫳夕氣清。野舂云外響,漁火樹中明。坐對平林月,長懷采藥行。聞來無個(gè)事,呼婢掩柴荊。
《初夏月夜和觀齋韻》:
相看指碧漢,初過簾卷時(shí)。小玉添香細(xì),稚兒弄月遲。竹林澄薄霧,瑤笛轉(zhuǎn)輕飔?;叵胩煅耐猓逡艉翁庪S。
自注:時(shí)觀齋自武林歸
《寄慰觀齋》:
白發(fā)庭幃計(jì)早還,知君得失總無關(guān)。紅塵十丈匆匆過,爭似蘭階笑語閑。
《仲夏泛舟》:
其一:雨過長溪暑氣柔,棹歌聲里似新秋。一帶人家好風(fēng)景,綠楊門外隱漁舟。
其二:片帆日暮散晴曛,曲岸煙深一棹分。樹里何年野寺在,聲聲清磬落溪云。
《送母隨任海州》:
其一:嚴(yán)君問字經(jīng)年隔,又為慈親餞別觴?;厥卓蓱z今夜夢,白云色照海天長。
其二:菽水何年手自修,傷心病里送行舟。盈盈清淚滴潁水,好傍蘭舟到海州。
《同觀齋游蓼花洲和韻有贈(zèng)》:
映水蛾眉態(tài)更妍,清歌一曲蓼花天。同君題此清溪去,向后人來說往年。
《詠秋海棠代姬人寄觀齋》:
花色秋來最可憐,幾枝紅淺依窗前。垂頭細(xì)聽鄰砧急,不為懷人亦黯然。
李清輝生活于乾隆、道光年間。吳克岐《皖江婦女詩徵》說:“字月卿,阜陽人,醇甫明經(jīng)春林女弟,適同邑寧生。生不才,家產(chǎn)蕩盡,乃以女紅供甘旨,比翁姑歿,積財(cái)數(shù)年始得營葬。一女早寡,又大婦相依,年六十,自課幼孫,仍以刺繡餬口。著有《蕙風(fēng)草堂雜詠》。道光十一年夏,春林公車過忭,清輝以繡詩寄呈惲珍浦太夫人?!薄罢淦职溆龆仄洳牌?,因錄其詩入《國朝閨秀正始集》?!保?]
《呈珍浦太夫人》:
工詩何致使人窮,自笑身窮詩未工。錦字織成秋女怨,葵心傾向大家風(fēng)。
星逢明月光原小,海納濁流量自洪。附驥好期聲共遠(yuǎn),聲聲腸斷可憐蟲。
《榆錢》:
幾陣東風(fēng)過,榆錢滿院投。收來無處使,只可買春愁。
《冬日》:
風(fēng)冷寒鴉滿樹,霜清靜掩柴門。魂向當(dāng)年消盡,如何又覺銷魂。
《惜春》:
病體支持倚畫闌,春衫袖薄怯春寒。妒花風(fēng)雨魂消盡,無數(shù)飛紅滾作團(tuán)。
《刺繡》:
只理香絨不理妝,金針停刺細(xì)思量。而今多厭閑花草,聊檢新詩繡錦囊。
《詠菊》:
風(fēng)風(fēng)雨雨又重陽,籬畔花開朵朵黃。到底金英真傲骨,荒寒不改舊時(shí)妝。
寧慰,生平事跡未詳。乾隆《潁州府志·藝文志》錄其《如夢令·春風(fēng)詞》一首。
郭淑芳,生平事跡未詳。乾隆《潁州府志·藝文志》錄其《秋夜》詩一首。
呂般斑,生平事跡未詳?!栋不彰略娫~徵略》錄其《春游》詩一首。此詩亦見于乾隆《潁州府志·藝文志》。
盧祺,字介眉,生平事跡未詳?!栋不彰略娫~徵略》錄其《擬宮中怨》詩一首。
湯氏,《安徽名媛詩詞徵略》說:“湯氏,江蘇武進(jìn)人。名宿焯之女,增貢生阜陽李玉珂室。幼聰慧,性耽文學(xué)。年十八,適玉珂。玉珂本積學(xué)士,與氏伉儷極相得。閨房之內(nèi),日事唱和,歲積成帙。年二十三,生子松材,以產(chǎn)后多病,時(shí)弗懌。乃置妾,妾不巽,屢中傷之,又因思母不能歸省,病遂篤。賦《自述詩》,卒,年四十一歲。”[6](P281)《安徽名媛詩詞徵略》錄其《自述詩》共十首。
[1]吳克岐.皖江婦女詩徵 (稿本)[M].南京圖書館藏.
[2]劉克家等.潁川太邱劉氏族譜 (家印本) [M].據(jù)民國十三年石印本重修,1998.
[3](清)劉節(jié),儲珊.正德潁州志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4]南京大學(xué)中國語言文學(xué)系全清詞編纂研究室.全清詞:順康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2.
[5](清)徐樹敏,錢岳.眾香詞 [M].上海:上海大東書局,1933.
[6](民國)光鐵夫.安徽名媛詩詞徵略 [M].合肥:黃山書社,1986.
[7](清)徐乃昌.小檀欒室閨秀詞鈔 [M].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8](清)王士禎.居易錄 (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寧文芝,寧義南,寧國鑒.潁州寧氏族譜 (家印本)[M].2005.
[10](清)陳維崧.婦人集 (叢書集成初編本)[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6.
[11](清)完顏惲珠.國朝閨秀正始集 [M].清道光十一年 (1831)虹香館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