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暉
(楚雄州博物館,云南 楚雄 675000)
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博物館作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取得了長足發(fā)展。截至2009年底,全國免費開放博物館、紀念館總數達到1743個,約占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博物館、紀念館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總數的77%;2008年至2009年,接待觀眾8.2億人次,平均觀眾量比免費開放前增長50%。免費開放加快了博物館融入社會的步伐,博物館的文化輻射力和社會關注度得到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社會效益得到進一步增強。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把博物館、紀念館作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的組成部分。如何使博物館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成為博物館的實踐追求目標。國家文物局在《國家文物事業(yè)發(fā)展“十二五”規(guī)劃》中明確指出建設文物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完善文物博物館的免費開放機制,擴大文物博物館的免費公共文化服務范圍,實行定點服務和流動服務相結合,推動文物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向社區(qū)和農村延伸。
2009年1月1日,楚雄州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當年接待觀眾61萬人次,觀眾量比免費開放前增長4.4倍。在踐行“三貼近”的道路上,楚雄州博物館不斷創(chuàng)新思路、開辟新徑,始終把群眾滿意與否、社會認可與否作為辦館的檢驗標準,提出了“公眾的需求就是博物館的追求”的基本思路。
我國博物館大多建立在大中城市,由于經濟發(fā)展不平衡、文化教育資源不均等、文化服務不便利等因素的制約,許多縣鄉(xiāng)群眾走進博物館還很困難,難以享受到博物館的文化服務。博物館作為人類精神家園的作用發(fā)揮受到限制。今天的博物館功能已經超越了傳統(tǒng)的范疇,博物館的形式與空間也突破了以往的建筑物和固定的空間模式。
流動博物館的誕生正是解決博物館服務空間瓶頸、拓展教育資源的一項創(chuàng)新舉措。如果說博物館免費開放是文化惠民拆掉門檻的一步,那么流動博物館的創(chuàng)立就是推倒圍墻的一步。經過一年的精心籌劃,楚雄州博物館建立了楚雄州流動博物館,積極踐行博物館“六進活動”,即“進學校、進工廠、進軍營、進社區(qū)、進農村、進機關”。主要服務“三區(qū)一基層”。三區(qū)是指少數民族地區(qū)、邊遠山區(qū)、革命老區(qū),基層是指遠離彝州首府的縣、鄉(xiāng)村、學校、部隊、工廠、礦山等等。
楚雄州博物館研究制定了《楚雄州流動博物館管理辦法》,在不增加機構和人員編制的前提下,采用館內兼職、一人多崗的制度。巡回展覽參與人員原則上由陳列部、保衛(wèi)部、保管部人員視展覽時間、地點、內容臨時組成。
經過近一年的精心籌劃,設計制作了“神奇彝州、魅力楚雄”巡回展。展覽設三個板塊:“世界恐龍之鄉(xiāng)——楚雄”、“東方人類故鄉(xiāng)——楚雄”、“中國彝族文化大觀園——楚雄”,共196塊展板。三個板塊可以單獨展出,也可組合為一個系統(tǒng)展覽。展板采用人字形輕質鋼架外框加覆膜雪弗板寫真版面,有效地解決了“輕便、抗風、防雨”等問題。
楚雄州流動博物館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流動性強;覆蓋面廣;展出形式靈活多樣,內容豐富多彩。
流動性強是流動博物館的基本特點。根據這一特點,在外出選點時需對地理環(huán)境、展覽條件做前期了解和周密考慮,采取點、線、面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如一輪展出里我們三天內在三個的不同地點舉辦展覽,先后走進了革命老區(qū)縣南華的社區(qū),走進了姚安光祿古鎮(zhèn)的兵馬府前廣場,走進了大姚六苴銅礦生活區(qū)球場。地點選擇上充分考慮了社區(qū)、集鎮(zhèn)、廠礦兼顧,展出的時間點上正逢光祿古鎮(zhèn)街天,六苴銅礦開展安全員集中培訓。經過周密部署,既突出了主題,又節(jié)約了經費,還保證了宣傳效果。
覆蓋面廣是流動博物館的另一個特點。在國際博物館日、世界環(huán)境日、文化遺產日期間在桃園湖廣場舉辦展覽;彝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三月會期間在牟定舉辦展出;在建軍節(jié)期間流動博物館走進某部隊駐訓地、武警支隊營區(qū)舉辦展覽,將展覽辦進了營房前、食堂邊,得到廣大觀眾和部隊官兵的好評與贊揚。
第三個特點是展出形式靈活多樣,展覽內容豐富多彩。流動博物館展覽實現了視展出地點靈活組裝,最大限度地保證了適應性。2011年10月楚雄州博物館將三個板塊濃縮為“易拉寶”展板,參加了在韓國安東舉辦的第十四屆國際假面舞藝術節(jié),精選了部分彝族服飾和刺繡品進行公開展示,制作了幻燈片在“中韓文化交流論壇”上對楚雄進行推介,印制了宣傳頁供觀眾免費索取。中國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韓國KBS電視臺做了宣傳報道。此次展覽有力地配合了我州的重大外宣活動,首次實現了流動博物館跨出國門。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讓博物館“請進來,走出去”,工作邁出更堅實的步伐,如何使文物精品走出“深閨”,走進大千世界,把博物館辦到老百姓的家門口,通過實踐我們取得了4點基本經驗:
一是展覽陳列要有針對性和計劃性。隨著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呈現多元化、快餐化發(fā)展趨勢,陳列展覽的多樣性、時效性成為流動博物館辦展的主旋律。由于求新、求快,對展陳設計人員和講解員的素質要求較高。楚雄州流動博物館從2011年4月首展至今共舉辦各類展覽76場次,接待觀眾35萬余人,針對的人群有學生、部隊官兵、工人、農民等,涉及的地區(qū)有邊遠山區(qū)、少數民族地區(qū)、革命老區(qū)及基層組織。展覽類型變更頻繁,籌劃時間緊,質量要求高,這就要求流動博物館的陳列必須要有針對性和計劃性,對地理環(huán)境、路線、針對人群、展覽解說有的放矢地做好巡展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二是對展出場地要因地制宜。和傳統(tǒng)博物館相比,流動博物館沒有固定的展出場地、燈光和特定的視覺效果,它以簡易展板為主,輔以文物陳列,而且流動博物館面向的是廣大社會的基層單位,場地對展覽的限制較大,既要考慮方便觀眾參觀,又要考慮參觀效果。我們在部隊營房食堂、地震災區(qū)學校操場、農村集市廣場、機關、廠礦、社區(qū)大院都成功地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實踐證明,只要組織有序,管理得當,都能取得較好的展出效果。
三是觀眾互動要有針對性。為增加流動博物館的展出效果,組織觀眾參與互動活動十分必要。但是互動活動要有針對性,否則就有“本末倒置”、“顧此失彼”之嫌。與觀眾互動還需緊扣展覽的主題,使觀眾在參觀之余通過互動,激發(fā)對展覽內容的興趣,增強對展覽內容的理解,從而達到學習、教育、娛樂的目的。
四是建立健全文物出庫展出安全機制,完善權責明確、統(tǒng)籌有力的文物保護管理體制和人員、車輛運行機制。流動博物館所有工作人員都是身兼數職,在路上是安保人員,在展覽現場就是講解員和場管員,在基層就是老百姓的服務員。流動博物館的每個工作人員都是安全員,展覽前制定好安全預案,并和當地建立聯(lián)防機制,共同為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安全保障。三年來楚雄州流動博物館做到了展覽、車輛、人員安全零事故。
如何進一步提升流動博物館的全面功能,使其更好地為廣大群眾服務,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黨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效能。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yōu)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在“十二五”規(guī)劃期間,楚雄州流動博物館將著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切實推行這一文化惠民工程項目:
一是要明確流動博物館的指導方針,制定與發(fā)展計劃和規(guī)劃實施相配套的政策。把實現文化服務均等性、便利性作為流動博物館的指導方針,按照“三貼近”的要求,繼續(xù)深入“三區(qū)一基層”,及時學習領會國家關于文化建設發(fā)展的總方針。在中共楚雄州委、州政府的領導下,結合流動博物館自身特點,有計劃、有步驟、有層次地開展活動,真正做到文化惠民。
二是進一步提升流動博物館的硬件設施設備,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創(chuàng)新陳列形式,將流動博物館的展覽做到專業(yè)化、系列化和精品化。
三是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通過活動開展,培養(yǎng)一批懂管理、能協(xié)調、會組織的創(chuàng)新人才和青年人才,為流動博物館的發(fā)展提供智力支撐。
四是加大投入,為流動博物館正常運行提供經費保障。一方面,我館將優(yōu)先保障流動博物館的基本運行經費;另一方面希望政府加大流動博物館的經費投入。
五是要加大宣傳,擴大影響。進一步加強與各大媒體的聯(lián)系和合作,突出流動博物館鮮明的特色,宣傳和記錄流動博物館的活動開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