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睿
(湘潭市第一中學,湖南湘潭411100)
有效學習是相對于無效學習和低效學習而言的,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應用恰當?shù)膶W習策略對學習內(nèi)容進行主動加工,在一定時間內(nèi)完成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標、獲得自身發(fā)展的過程。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是有效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也是教學有效性的本質(zhì)和核心[1]。因此,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一定要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學習科學的最新研究主張:學習在真實情境中的知識運用比單純的課堂練習更重要;合作性學習比獨自性學習更重要。合作學習中,參與、談話、討論和分享是學習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而學習者對學習的選擇與決策,會增強自身學習的責任感和效能感[2]。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要追求有效教學,就要從教學策略上采用多樣的學習方式,如討論、問題解決、合作學習、評價與反饋等。本文正是基于這一出發(fā)點,對生物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課堂討論的策略進行了初步探討。
課堂討論是課堂教學中重要的教學活動,有效的課堂討論是提升課堂教育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前提。有效的課堂討論可以促進學生的認知、個性和社會化的發(fā)展,促進學生知識的獲得和思維能力的提升,從而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在課堂教學中,有效課堂討論的開展往往依賴于一定的教學策略。本文從“有效的問題設計”、“有效的提問方式”、“有效的反饋方式”和“有效的課堂組織”等4個方面對生物教學中有效的課堂討論策略進行了探討。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向學生提出挑戰(zhàn)性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發(fā)展智慧?!焙玫膯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深化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常見的教學行為,但并非所有的課堂提問都是有效的。有研究指出,有效的問題應該具備以下7個特征[3]:(1)問題的范圍要確定;(2)問題的表述應當簡潔明了;(3)問題應當有思考價值;(4)問題的內(nèi)容要適合學生水平;(5)問題的內(nèi)容有價值;(6)問題的語句不要直接用教科書上的文字;(7)問題要有組織,有系統(tǒng)。
最適合思維的教學,是以思維為基礎的問答策略[4]。在現(xiàn)實的許多課堂中,有大量的提問,真正能引發(fā)學生思維、調(diào)動課堂氣氛的提問,很多是基于教師的精彩問題設計而引發(fā)的。如:如在學習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時,筆者先介紹豌豆的相對性狀,投影了7對相對性狀的相關圖片,然后提出問題:“這么多對性狀。如果你來研究,你準備如何選擇?”學生思考后悟出:要單獨研究、觀察和統(tǒng)計每一對相對性狀。再利用這一良機,對學生的回答及時肯定:同學們,你們很了不起,已經(jīng)具備了與科學家一樣的思維方式,孟德爾當時也是這樣想,這樣做的!同學們的想法得到了老師的肯定,他們受到了莫大的鼓舞。
在課堂提問中,教師特別要注意避免無效提問:一是盡量避免提出“是與否”的問題,這種問題的局限性在于:問題的分析成分低;鼓勵學生無根據(jù)的猜測,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沒有促進作用。二是避免提出“強迫式”的問題,如“好不好”、“行不行”,這種提問強制色彩比較明顯,學生的思維受到局限,從而抑制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新品質(zhì)的發(fā)展。這種情況似乎是教師的一種習慣性提問,但它往往對學生沒有任何的促進作用[5]。
研究表明,在課堂提問中,教師應該注意兩個最重要的停頓時間:即“第一等待時”和“第二等待時”。所謂“第一等待時”是指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不能馬上重復問題或指定學生來回答問題,而要等待足夠的時間(3~4s);“第二等待時”是指學生回答之后,教師也要等待足夠長的一段時間(3~5s),才能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評價或再提出另一個問題[6]。兩個“等待時”告訴我們:提出問題后,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有醞釀和思考的余地,只有充分思考后,學生才能更好地回答問題,善于利用“第一等待時”和“第二等待時”,可明顯增加學生的回答量和思考的深度,從而提高課堂的效率。
有效教學旨在成功地引發(fā)、促進和維持學生的有效學習[2]。當課堂討論中學生的回答不全面、不充分、不妥當時,教師要根據(jù)情況進行追問。追問可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問題的實質(zhì),進一步對他們的觀點進行補充、修正或完善,從而把思考引入深入。如:學習基因分離規(guī)律時,我提出一個問題:兩匹白馬生了一匹黑馬,它們再生一匹白馬的概率是多少?學生分析后,可知:白色為顯性,后代出現(xiàn)黑馬,說明親本是雜合體,后代再生一匹白馬的概率是3/4。教師這時追問:如果已生下一匹白馬,這匹白馬是雜合子的概率是多少?學生的答案多種多樣:1/2、1/4、1/3、2/3,等等,教師的追問使學生陷入了“憤、悱”的狀態(tài)。教師這時啟發(fā):Bb的自交后代有3種基因型,即BB、Bb和bb,如果已知是白馬,能說明什么?學生知道此時已排除了bb的可能性,而BB和Bb的比例是1:2,因此,這匹白馬是雜合子的概率是2/3。2/3這個概率是學生經(jīng)?;煜囊粋€知識點,經(jīng)過教師的追問,學生掌握了知識。
問題轉化策略是指在一個問題解決后,及時進行問題的轉化,引導學生探究解決下一個問題。如,在講授了摩爾根的果蠅實驗后,學生了解了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在性染色體上。這時,如何將問題引向深入?教師可運用問題轉化策略及時提問: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體和Y染色體的同源區(qū)段?還是僅位于X染色體的非同源區(qū)段?你怎么證明?學生在深入思考和討論后,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即用白眼♀果蠅與紅眼♂果蠅雜交,如果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的非同源區(qū)段,則子代♀果蠅都是紅眼,♂果蠅都是白眼;如果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和Y染色體的同源區(qū)段,則子代無論♂、♀全是紅眼。問題轉化策略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挖掘學生的思維深度,不但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增長知識,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個人傾聽另一個人的講話并作出反應的方式,對于建立互相間的滿意關系,并進而進行有效的交流起關鍵作用?!保?]研究證實,教師的傾聽有利于促進課堂討論的開展與深入。有效的傾聽依靠一定的教學技巧來實現(xiàn),這其中包括:(1)積極的眼神交流。眼神是面部表情中最富于表現(xiàn)力的部分,是師生間進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微妙渠道,教師期待的目光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回答的內(nèi)容感興趣,進一步激發(fā)討論的興趣。(2)合理的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一種表示感情的身體語言,它能比言語更快地表達人的情感,心理學家阿爾特蒙荷拉比提出一個著名的公式:一句話的影響力=7%語言+38%聲音+55%面部表情[8]。確實,面部表情是人內(nèi)心情緒的晴雨表。在課堂討論中,教師要學會控制和運用面部表情來教育學生,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教師對他回答的反應,同時,教師又要善于察言觀色,從學生的面部表情中獲得反饋信息。教師對面部表情的合理運用,可更加充分地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促進課堂討論的深入。(3)適當配合肢體語言。肢體語言也是教師傾聽時的重要反饋方式。在傾聽中,適當配合肢體語言,同樣可起到調(diào)節(jié)信息交流,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到討論中的作用。
“教師要及時反饋,使學生在教師的肯定、激勵、鼓舞性的評價話語中,得到成功的感受和體驗。”[9]課堂討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氣氛的好壞,而良好課堂氣氛的營造又與積極正面的課堂評價分不開。對學生進行口頭表揚,認同和復述學生的回答,對學生的回答表示感謝等等,這些措施都能及時強化學生的課堂行為,促進學生的課堂參與,使課堂討論得以保持和引向深入。
班級教學中常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開展合作學習。“小組合作探究”是指學生在小組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如,學習“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一節(jié)時,教師先通過課件(動畫)展示植物向性運動情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緊接著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布置學習任務:達爾文是如何設計實驗來研究光照對胚芽鞘生長的影響呢?這時引導學生進行分組,將學生分成6個小組,一、二小組:驗證胚芽鞘的生長具有向光性;三、四小組:驗證胚芽鞘的向光性與尖端有關;五、六小組:驗證胚芽鞘產(chǎn)生向光性的感光部位是尖端。實驗設計要求如下:(1)實驗過程用簡圖表示;(2)先進行個人設計;(3)在個人設計的基礎上組內(nèi)交流;(4)各小組進行成果展示。在這個案例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通過設計具體的活動方式,把學習內(nèi)容轉化成小組合作探究的問題;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因此,教學方式的改變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主動,學生的討論變得充分而深入,課堂上形成了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深度互動。學生的學習獲得了理想的結果——通過自主學習,掌握了知識技能,形成了相關能力,增長了智慧,并且在行動中產(chǎn)生了良好的情感體驗。
小組合作探究中的討論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個平等交流的寬松環(huán)境,引領每一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在一種開放的、互動的、多元的、綜合的學習環(huán)境中,自主探究、合作討論、展示交流與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教師常常要運用各種方式,引導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在此基礎上學會分析、判斷和歸納整理;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其他同學的發(fā)言,將他人的發(fā)言與自己的觀點相比較,避免交流時內(nèi)容的雷同,以提高學習效率。
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所學的新知識與原有的認知結構之間常常產(chǎn)生認知結構矛盾,形成認知沖突,這些矛盾和沖突可能導致課堂教學偏離預設的情境,出現(xiàn)意料之外的教學情境,這種意外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看成是一種課堂上產(chǎn)生的的動態(tài)生成性課程資源,是極為難得和寶貴的,教師應該注意因勢利導,即時捕捉并充分利用這種課堂上的動態(tài)生成性課程資源,順著學生的思路,催生出更有價值、更有質(zhì)量的課堂生成,使課堂討論進一步深入,收獲意料之外的、令人驚喜的教學效果,讓課堂教學煥發(fā)出生命的色彩。如學習必修3“血糖平衡的調(diào)節(jié)”一節(jié)課時,學生在學習完葡萄糖可轉化為肝糖原、肌糖原后,提出一個問題:“既然葡萄糖與肝糖原可以互相轉化,為什么葡萄糖轉化成肌糖原后,肌糖原不可以再轉化成葡萄糖呢?”面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這種認知沖突,教師應該及時抓住機遇,組織討論,將學習引向深入。這時,教師可以點撥:胰島素作用的細胞有肝細胞、肌細胞及其它組織細胞,而胰高血糖素作用的細胞主要是肝細胞,所以,對肝細胞起調(diào)節(jié)作用的既有胰島素,又有胰高血糖素,對肌細胞起調(diào)節(jié)作用的只有胰高血糖素。學生在經(jīng)過教師點撥后,繼續(xù)深入討論,認識到: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都可以作用于肝細胞,在兩種激素的共同調(diào)節(jié)下,葡萄糖和肝糖原可以在肝細胞中互相轉化。由于肌細胞只接受兩種激素中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因此,肌細胞中葡萄糖在胰島素作用下能轉化成肌糖原,肌糖原卻不能再轉化成葡萄糖。
課堂討論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是一種思辨的過程,也是一種訓練的過程。通過討論,可以使學生的思想深化,并使其思維清晰化、條理化。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由于我們?nèi)狈φn堂討論策略的思考和研究,或者由于認識和行為上的偏差,使得討論缺乏實質(zhì)性的交流,表面上熱熱鬧鬧,實則無效,流于形式。要使討論取得實質(zhì)性的效果,使學生在討論中質(zhì)疑、深思、感悟、論辯,達到廣泛交流,深層思考,理清思路,得到發(fā)展的目的,就應對課堂討論策略做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1]鮑銀霞.新課程理念下有效學習評價指標的構建[J].教育導刊,2008(1):44-46.
[2]柳國輝,諶啟標.腦學習理論及其對有效教學的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11(8):49-52.
[3]王 坦,澤 河.布魯納—特內(nèi)教學提問模式[J].山東教育,1990(10):6-7.
[4](美)R·J·斯滕伯格.思維教學[M].趙海燕,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1.
[5]王雪梅.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6.
[6]李如密.教學藝術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7]江紹倫.教與學的心理學[M].邵瑞珍,等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
[8]高 艷,郭方玲,陳 麗.有效課堂討論策略三題[J].當代教育科學,2011(15):16-19.
[9]陳青云.問題中心教學模式探究與應用[J].基礎教育,2011(3):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