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
臺王州挺市挺 中心醫(yī)金院冬,浙蓮 江臺盧 州3 18薇000王)國芬
中風又稱腦卒中,是中醫(yī)學對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統(tǒng)稱,是神經系統(tǒng)的常見疾病。中風后抑郁癥(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在中風后引發(fā)的抑郁,屬于繼發(fā)性抑郁癥的一種,是中風后患者最常見的精神障礙類并發(fā)癥之一,其臨床表現除了中風后固有的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等軀體癥狀外,還可出現情緒低落、易哭易怒、失眠、納差、興趣減退等抑郁癥候[1]。
西醫(yī)主要采用抗抑郁藥治療,但臨床療效不理想,起效慢,不良反應多。近年來中醫(yī)在治療本病方面顯示了極大的優(yōu)勢,多數學者認為肝氣郁結是中風后抑郁發(fā)病的始要環(huán)節(jié),因此,疏肝解郁法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筆者認為痰濁阻絡在中風后抑郁的發(fā)病中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故試從氣郁痰阻論治中風后抑郁癥,以期更好地指導臨床運用。
中風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大厥”、“薄厥”、“偏枯”等相關描述。《素問·通評虛實論》提出:“仆擊、偏枯……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钡は魈?,其論中風:“東南之人,多是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屬虛,挾痰與濕,治痰為先……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屬死血、瘀血;在右屬痰有熱,并氣虛?!焙笫泪t(yī)家大致認為中風為本虛標實之證,在本為陰陽偏勝,氣機逆亂;在標為風火相煽,痰濁壅塞,瘀血內阻。常見的病因有憂思惱怒,飲酒無度,或恣食肥甘,縱欲勞累,或起居不慎等。
中醫(yī)學中并無中風后抑郁癥的病名,從臨床癥狀看,屬于情志病范疇,一般將其歸于“郁證”范疇。歷來醫(yī)家在郁證病因的認識上多有爭論,但不外乎情志因素和五臟病變兩類,即“因郁而病”和“因病而郁”。王履云:“凡病之起也,對由乎郁?!焙螇衄幵唬骸坝粽?,滯而不通之義,百病皆生于郁?!贝思础耙蛴舳 ?。而筆者認為中風后抑郁癥則為“因病而郁”,中風后患者對突發(fā)之病情產生憂愁、焦慮等情緒,從而影響肝之疏泄功能,氣機郁結,津停成痰,痰氣膠結,日久化熱,又可加重氣郁。正如張景岳云:“五氣之郁,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币罁嗅t(yī)辨證論治的原則,近年來常把郁證分為肝氣郁結、氣郁化火、痰氣郁結、心神失養(yǎng)、心脾兩虛及心腎陰虛等證,但有研究發(fā)現,中風病氣郁痰阻型較易并發(fā)抑郁癥,且抑郁癥狀較重,病程較長[2],這說明中風后抑郁癥雖然病機較復雜,但總的病機與氣郁、痰濁關系密切。
中醫(yī)學認為,肝臟與情志的關系十分密切。朱丹溪認為:“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于郁”,指出疾病的基本病因是情志內傷,肝氣郁結。而《靈樞·五味》云:“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即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胃為中焦氣機的樞紐,主運化水谷津液,若脾胃運化失司,則痰濕內生,故有“脾為生痰之源”之說。當今社會,富貴之人較多,食肥濃厚味太過,即言膏粱厚味者,過耗脾胃之元氣,食積壅塞腸胃,聚濕生痰,痰濁內阻,久則郁痰化熱,上蔽神明,阻塞腦府脈絡,以致變生仆擊、偏枯之病。而患者病發(fā)中風后,多半會遺留言語不利、口眼歪斜等后遺癥,常久治不愈,從而滋生害怕和擔心情緒[3],久則心煩意亂,情志失調,郁怒傷肝,氣機升降失常,從而痰氣膠結,郁病乃生。
此外,偏嗜厚味者,脾胃正氣虧虛,致使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而成為無形之痰,留置于臟腑組織間隙等處,此為伏痰,因風火相引而動,此類患者平素如常人,或因郁怒而肝氣亢盛,亢而化火,或因肝氣郁結化火,風火內蘊,其性炎上而動,引動內生之伏痰,形成氣郁痰阻之候,壅滯而不通,脈絡閉阻,而致昏撲、偏癱、舌強不語等中風之候。而肝氣郁結,易犯中州,木郁克土,使脾氣虧虛,脾失健運,氣血津液運行受阻,水谷津微聚而為痰,痰氣阻絡,氣機壅遏不暢,痰隨氣升降,上擾腦竅,腦為元神之府主神明,神明被擾,則精神思維活動異常,出現精神抑郁、性情急躁、納眠差等郁證癥狀。
氣郁痰阻是中風后抑郁癥的重要病機,并貫穿整個病程的始終,而病久傷及氣血,可導致氣虛血瘀等,又是在其基礎上的誘發(fā)因素或促進病情發(fā)展的主要因素,且能增加氣郁痰阻的程度。所以筆者認為本病的治療應當以理氣化痰為主,兼以益氣活血等。
氣郁痰阻證主要表現為在中風病的基礎上兼見情緒低落,精神沮喪,坐臥不安,易驚,失眠多夢,頭暈,食少,口中黏膩,咽喉不適,腹脹痰多,大便不爽,舌紅、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等癥候[4]。筆者根據氣郁痰阻的理論,施以理氣化痰法,自擬理氣化痰組方,針對中風后抑郁癥患者體內已成之伏痰阻塞心竅,施以膽南星、法半夏、石菖蒲、青礞石滌頑痰開竅;柴胡、郁金、佛手、綠梅花、陳皮疏肝理氣解郁,使氣暢痰自消;竹茹、黃梔清熱化痰;茯苓、白術益氣健脾、化痰滲濕,使痰無所生;川芎、丹參理氣活血,治療基礎疾?。慌湟园咨?、蘆根柔肝以防諸藥辛燥太過。諸藥合用,共奏氣順痰除之功效。若兼見神疲乏力、面色少華、多思善忘、便溏等氣虛癥狀時,可在自擬方的基礎上加黃芪、山藥、扁豆衣、薏苡仁等健脾益氣;若兼見面色晦滯、胸脅刺痛、舌暗或有瘀斑、脈沉澀等血瘀癥狀時,可加用桃仁、赤芍、當歸等活血化瘀。
中風后抑郁癥是繼發(fā)性抑郁癥,屬于“因病而郁”,氣郁痰阻是其病機中的重要方面,但是強調從痰氣論治并非否定活血益氣等法在本病治療中的作用,筆者自擬理氣化痰方治療中風后抑郁癥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在臨床應用中應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同時對病人加以適當的心理疏導,綜合治療以達滿意的療效。
[1] 錢建強.中風后抑郁癥的病機特點探析.河北中醫(yī),2010,9(12):1090
[2] 鄭萬利.黃連溫膽湯配合百憂解治療中風后抑郁32例.陜西中醫(yī),2006,27(7):812
[3] 高向麗.中風后抑郁癥病機特點探析.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9(2):41
[4] 周仲瑛.中醫(yī)內科學.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171第一作者:朱紅(1961-),本科學歷,主任醫(yī)師,中西醫(yī)結合內科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