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英 唐娜 王艷慧 趙曉艷 孫德娟
心臟驟停是指各種原因所致的心臟射血功能突然停止,屬于急危重癥,死亡率極高。心臟復蘇是搶救心臟驟停最基本、最重要的醫(yī)療技術(shù)和方法。復蘇后的護理如不及時、不得當,會增加患者再度發(fā)生心臟驟停的危險?,F(xiàn)對32例心臟驟停患者的急救與護理體會做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本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齡40~73歲。其中風濕性心臟病3例,先天性心臟病1例。冠心病10例,腦出血2例,心肌炎3例,藥物中毒4例,電擊傷1例,失血性休克6例,溺水2例。
1.2 搶救方法
1.2.1 心肺復蘇 ①將患者置于硬板床或平地上,松解衣帶,清除口腔、鼻分泌物。②立即嘗試拳擊復律,從20~25 cm高度向胸骨中下1/3段交界處拳擊1~2次,如無心跳立即進行胸外心臟按壓。③開放人工氣道。必要時氣管插管,插管后機械通氣。④盡早建立靜脈通路2條以上,首選中心靜脈或頸外靜脈,其次為肘靜脈或以上靜脈,行套管針穿刺,并留置套管針,不宜使用手背、足背靜脈。⑤遵醫(yī)囑給予腎上腺素生壓藥物。如果因為各種原因?qū)е蚂o脈通道不能建立,可由氣管內(nèi)給予復蘇藥物,例如腎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但劑量要增加,是靜脈給藥劑量的2.5倍。
1.2.2 復蘇后的護理 ①早期加強腦復蘇,減少腦損害的發(fā)生。大腦對缺氧的耐受時間只有4~6 min,心跳恢復到能測到血壓后,盡快采取頭部降溫,能有效縮小腦組織的體積,降低腦組織代謝率和耗氧量。給予頭部戴冰帽或在腹股溝處、頸部、掖下放冰袋冷敷。保持頭部溫度28℃ ~30℃,肛溫30℃ ~32℃[1]。降溫過程力求平穩(wěn),避免波動過大。降溫過程嚴密觀察患者的體溫、心律及血壓的變化,測量1次/h。要保護好耳廓和枕部,避免凍傷。還可遵醫(yī)囑應用藥物,例如氯丙嗪、異丙嗪、甘露醇、激素等,或配合高壓氧的治療,對急性腦水腫和皮層功能恢復具有良好的作用。②專人護理,保持呼吸道通暢,預防肺部感染,氣管內(nèi)有分泌物需要及時吸痰。吸痰動作輕柔,嚴格無菌技術(shù)操作。③加強監(jiān)護。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嚴格觀察生命體征及心律的變化,每5~30 min測血壓一次。收縮壓維持在80 mmHg以上,同時嚴密觀察呼吸頻率、幅度、神志、瞳孔大小等變化。④觀察尿量。如果每小時尿量少于30 ml,提示已發(fā)生急性腎功能衰竭,嚴格控制液體入量,準確記錄24 h出入量。⑤做好基礎護理工作??谇蛔o理2次/d,預防口腔感染。定時翻身,預防褥瘡,室內(nèi)空氣新鮮,溫度、濕度適宜,加強各種管道的無菌管理,預防繼發(fā)感染[2]。復蘇后昏迷者及時給予鼻飼,以保證足夠熱量。⑥靜脈用藥的護理。配藥、用藥、搶救記錄都由專人執(zhí)行,嚴格遵醫(yī)囑,并做好查對制度和交接班制度,嚴防差錯事故發(fā)生。
1.2.3 急救時注意事項 ①搶救物品及藥品要事先準備齊全。②及時躲避和脫離威脅患者和急救者安全的因素。③對疑有頸椎受傷者要避免脊髓損傷,翻轉(zhuǎn)患者時應保持頭頸部和軀干在一個軸面上,盡量不移動患者就地搶救。如心律分析證實為VF/VT,應盡早電擊除顫,注意只除1次電擊,然后做5組CPR,再檢查心律[3]。最好在心臟驟停的2~3min內(nèi)進行,患者的生存機會勝過接受任何治療[4]。
心臟驟停后大動脈搏動與心音消失,腦嚴重缺血、缺氧導致生命終止,患者生理和病理反射均消失。必須全力以赴,爭分奪秒進行有效的搶救。近年來我院不斷加強護士搶救的基本技能的訓練,搶救成功率大大提高。護士要熟練掌握心肺復蘇的操作步驟及方法,思維敏捷,應急能力強,判斷病情準確而迅速,復蘇前先用數(shù)秒鐘觀察患者對聲音的反應,呼吸運動、皮膚顏色、同時觸診大動脈有無搏動。確認心臟驟停后立即通知醫(yī)生快來搶救,切不可拋開危險中的患者去尋找醫(yī)生。與醫(yī)生密切配合,如果能在心跳驟停后5 min內(nèi)開始心肺復蘇,生存率可達47.9%??傊龅叫呐K驟?;颊邞皶r準確地完成急救狀態(tài)下的各種治療和護理工作,使患者轉(zhuǎn)危為安。
[1] 王世諾.護士在心肺復蘇中的配合.中華綜合醫(yī)學雜志,2005,6(3):284.
[2] 木小紅,鄭燕,張娟紅.心臟驟停者與心肺復蘇的急救與護理.吉林醫(yī)學,2011,32(36):7863-7864.
[3] 胡余美.內(nèi)鏡下粘膜剝離的護理配合.吉林醫(yī)學,2011,12,25.
[4] 楊雪蓮.心臟驟?;颊咝姆文X復蘇的急救.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7(1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