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琦輝
(福建省南平市人民醫(yī)院,南平353000)
淺析《傷寒論》中“喘”的病機
陳琦輝
(福建省南平市人民醫(yī)院,南平353000)
《傷寒論》關(guān)于“喘”的條文頗多,其理論來源于《內(nèi)經(jīng)》,其中風(fēng)寒外束,邪熱內(nèi)迫,水飲迫肺,燥實內(nèi)阻、氣機不暢,陰陽離決等因素都可致喘;本文試從六經(jīng)辨證進行整理,以期對臨床有所裨益。
傷寒論;喘;病機
“喘”即氣喘、喘息,以氣息迫促為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喘可以是一個臨床癥狀,可見于多種急慢性疾病過程中?!按钡恼撌鲎钤绯霈F(xiàn)于《黃帝內(nèi)經(jīng)》,它記載了喘的名稱、癥狀表現(xiàn)和病因病機。但是它的描述比較籠統(tǒng),且尚未給出具體的治療方案。張仲景《傷寒論》中,有不少條文詳細論及喘證的病因、病機并給出具體的治療方案。筆者試將相關(guān)條文進行整理,并分析其“喘”的病機,進而闡明《傷寒論》對“喘”的認識,以期對臨床有所裨益。
1.1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18)
從方中性溫而宣肺,利氣之杏仁、厚樸,可反證本證系風(fēng)寒迫肺,肺寒氣逆、宣降失常而作喘。
1.2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fēng)、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35)
諸證反映了風(fēng)寒外束,衛(wèi)陽被遏,營陰郁滯、正邪交爭,太陽經(jīng)氣運行不暢,以及邪干于肺,肺氣失宣的病理。
1.3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40)
本條病機為水飲犯肺,肺失宣降則喘。
1.4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41)
本條病機為表邪不解,寒飲內(nèi)停,上逆于肺,肺氣不利。
1.5 太陽中風(fēng),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俺俺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152)
本條病機為飲停胸脅,水飲迫肺,肺氣不利,故短氣。而短氣為喘之漸。
2.1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36)
太陽與陽明合病,以表為主者,以治表為主。滿為充實,沒有余地之意,喘滿則為氣喘,呼吸困難,其病機仍然為太陽感寒,肺氣失宣。
3.1 陽明中風(fēng),口苦、咽干、腹?jié)M、微喘、發(fā)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jié)M小便難也。(189)
3.2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jié)M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fā)熱惡寒者,外未解也;(一法與桂枝湯)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208)
以上兩條病機都為陽明燥實內(nèi)阻,氣機為之壅滯,氣不下行,則熱邪因而上逆于肺,以致治節(jié)無權(quán)氣喘。
3.3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里,而反發(fā)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218)
肺與大腸相表里,熱壅于下,肺氣不得肅降,則氣機上逆。
3.4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fā)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桅子鼓湯主之。(221)
肺與大腸相表里,其經(jīng)脈互為絡(luò)屬,陽明燥熱上逆,故有喘象見于肺也。然陽明腑實證亦有腹?jié)M微喘,何以區(qū)別?腑實者,必不大便,腹?jié)M硬痛,甚至潮熱譫語。然證候雖各異,但其病機大致相同。
3.5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fā)汗則愈,宜麻黃湯。(235)
表氣郁閉,肺氣不降,里氣不通,大腸之氣壅滯使然也,用麻黃湯外散表邪,宣達肺氣,待表氣一和,肺氣自降,大腸自能行其傳導(dǎo)之功,則諸證自除已。
3.6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242)
陽明燥實內(nèi)阻,氣機為之壅滯,氣不下行,則熱邪因而上逆于肺,以致治節(jié)乘違而至氣喘。
4.1 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34)
肺與大腸相表里,腸熱上蒸于肺,肺失清肅故喘。
4.2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43)
證屬太陽中風(fēng)兼肺寒氣逆,為太陽誤下,外邪內(nèi)迫于肺,肺寒氣逆,宣降失常。
4.3 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63)
4.4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162)
太陽病,汗下后,邪熱不解,內(nèi)迫于肺,肺熱壅盛,不得宣降故喘。
4.5 太陽病中風(fēng),以火劫發(fā)汗。邪風(fēng)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fā)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jié)M、微喘、口干、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111)
燥熱內(nèi)結(jié),腑氣不通,肺氣不降,故腹?jié)M、微喘。
5.1 夫?qū)崉t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210)
5.2 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299)
5.3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跌陽者,為順也。(362)
以上三條之“喘”為腎氣絕于下,肺氣脫于上,上下離絕的現(xiàn)象,故為死候。
張仲景在序言中明確指出,“勤求古訓(xùn),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為《傷寒雜病論》”。所以《傷寒論》中對“喘”的認識與《內(nèi)經(jīng)》思想一脈相承又有所提高。《內(nèi)經(jīng)》認為,喘主要是肺與腎臟的病變,至其病因,則與“風(fēng)熱”“水氣”“虛邪賊風(fēng)”“歲火太過”“歲水太過”“氣有余”等有關(guān)。如《靈樞·五閱五使》說:“故肺病者,喘息鼻張。”《靈樞·本臟》曰:“肺高則上氣肩息咳?!碧崾敬∫苑螢橹鞑≈K,并以呼吸急促、鼻煽、抬肩為特征?!鹅`樞·五邪》指出:“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喘動肩背?!薄端貑枴づe痛論》又說:“勞則喘息汗出?!敝赋龃〔∫蚣扔型飧校灿袃?nèi)傷,病機亦有虛實之別。此外,《素問·痹論》云:“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薄端貑枴そ?jīng)脈別論》云:“有所墜恐,喘出于肝?!碧崾敬m以肺為主,亦涉及它臟。《傷寒論》中與喘有關(guān)的條文多達20余條,涉及多個經(jīng)絡(luò)臟腑??偠灾傄苑闻K為綱,可以是風(fēng)寒外束,衛(wèi)陽被遏,肺氣失宣;太陽病,汗下后,邪熱不解,內(nèi)迫于肺,肺熱壅盛,不得宣降故喘;飲停胸脅,水飲迫肺,肺氣不利;陽明燥實內(nèi)阻,氣機為之壅滯,氣不下行,則熱邪因而上逆于肺,肺與大腸相表里,其經(jīng)脈互為絡(luò)屬,陽明燥熱上逆,故
有喘象見于肺也。太陽病誤汗、誤下后,邪熱內(nèi)迫于肺,或燥熱內(nèi)結(jié),腑氣不通,上逆于肺,均可致喘。此外,喘的癥狀在危重癥患者的預(yù)后判斷上有特殊意義,比如在陽明病,少陰病,厥陰病的危重患者出現(xiàn)“喘”的癥狀都提示陰竭陽無所附,正氣上脫,腎氣絕于下,肺氣脫于上,上下離絕的現(xiàn)象,所以為死候。在治療上,張仲景提出了具體的理法方藥,為后世所推崇,比如在太陽陽明合病中,太陽表邪未解,表氣郁閉,肺氣不降,里氣不通,大腸之氣壅滯使然也,用麻黃湯外散表邪,宣達肺氣,待表氣一和,肺氣自降,大腸自能行其傳導(dǎo)之功,則諸證自除已,可謂辨證用藥精妙!又如242條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亦是肺與大腸相表里,陽明燥熱上逆,故有喘象見于肺也。用大承氣湯通腑泄熱,調(diào)理氣機而取得良效。余在臨床上也有使用大柴胡湯治療支氣管哮喘取得很好效果,也是運用仲景思想成果。當然,《傷寒論》對“喘”的認識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雖然它的很多理法方藥可以用來指導(dǎo)雜病。但它首先是一本注重外感發(fā)病的著作,所以在病因病機上都是以外感為主,通過六經(jīng)辨證來辨析外感疾病的傳變、轉(zhuǎn)歸和預(yù)后,所以沒有更全面闡述七情內(nèi)傷等內(nèi)在因素在“喘”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然而他在“喘”的辨證、立法和方藥運用方面的經(jīng)驗,一直為后世所尊奉。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0.002
1672-2779(2013)-10-0002-03
??韓世輝
2013-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