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石豪
(河南大學黨委組織部,河南開封475001)
在當今大學校園中,有不少大學生“把艱苦奮斗視為‘老保守’,把遵紀守法視為‘不開竅’,把誠實守信視為‘老古板’,把團結互助視為‘冒傻氣’,把辛勤勞動視為‘沒本事’,把崇尚科學視為‘書呆子’,把服務群眾視為‘愛逞能’,把熱愛祖國視為‘假做作’,凡此種種,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1]校園中這股壞人得益、好人吃虧的反道德現(xiàn)象使“邪不壓正”、“好人自有好報”、“誠信做人”的傳統(tǒng)觀念受到侵襲,如同校園的毒瘤,嚴重侵蝕著高校道德教育的基礎。對于高校來說,必須積極應對這些“歪風邪氣”,大力加強道德建設,并把恥感教育作為高校道德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
高校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道德氛圍的好壞對高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而直接的影響。導致當前社會道德錯位的原因主要有:
1.社會約束機制不健全是社會道德錯位的社會原因。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變革,改革開放的深化開展,新舊道德觀念交替、缺位,道德的約束力越來越蒼白無力,而社會轉(zhuǎn)型期的法制又不健全,使得人們傳統(tǒng)的恥感觀念逐步弱化,恥辱之心逐漸被“利益之心”替代,“道德領域里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失控和混亂。在道德和法制不完善的情形下,不道德、不合法的行為又很難完全受到社會的懲罰。當其中部分人僥幸逃脫制裁和懲罰時,不但一般社會成員的道德信念、法制觀念產(chǎn)生動搖,就連因違德、違法受到社會處罰的人也會心理失衡,不愿服法”。[1]因此,社會約束機制不健全是一些大學生游走在道德與法律中間地帶的社會原因。
2.市場經(jīng)濟機制不規(guī)范是社會道德錯位的經(jīng)濟原因。市場經(jīng)濟奉行優(yōu)勝劣汰,促進了人的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也誘發(fā)了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形成;市場經(jīng)濟是自主經(jīng)濟,有助于形成獨立人格,也助長了拜金主義價值觀盛行;市場經(jīng)濟以利益激勵機制為特征,推動了人們對物質(zhì)價值的重視,也導致了享樂主義的興起;市場經(jīng)濟揚棄了計劃經(jīng)濟下的觀念,講求自主、競爭、利益、效率、平等、自由,既促進了人的思想解放和活躍,同時又造成了部分人的價值觀紊亂[2]。市場經(jīng)濟本來是倡導合理的利益追求,破除不思進取、不講競爭的落后觀念,但是當前我國不規(guī)范的市場經(jīng)濟機制卻使傳統(tǒng)倫理道德陷入困境,同時也給涉世不深的大學生誤導,使大學生認為金錢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為了實現(xiàn)個人目的可以無所不為。
3.部分官員道德意識薄弱是社會道德錯位的重要原因。我國歷史上一貫有“以吏為師”的傳統(tǒng),《詩經(jīng)·小雅·節(jié)南山》里就有“節(jié)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俱爾瞻”,即“巍峨的南山啊,巖石聳立。顯赫的尹太師啊,百姓都仰望你?!蔽覈壳吧性诟母镏械恼鲗桶l(fā)展模式,使領導干部承擔著重大的社會責任,他們的言行在客觀上會成為影響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航標。由于當前我國公務員制度以及約束機制和監(jiān)督機制尚不完善,使得一部分官員淡化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至于道德淪喪、貪污腐化,嚴重敗壞了黨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威信,助長了社會道德錯位的不正之風。
社會道德錯位只是高校道德教育錯位的外部因素,而高校自身道德教育錯位的內(nèi)因則是高校自身道德教育體系和教育者的問題。
1.在道德教育內(nèi)容方面。當前道德教育一味“拔高”道德水準,進行“圣人”式的教育,把樹立光榮典型和英雄形象等同于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只宣傳“圣人”和“英雄”偉大而光輝的一面,卻淡化或干脆不講“圣人”、“英雄”平凡而現(xiàn)實一面。如在宣傳“雷鋒”精神時,只宣傳他的利他行為、見義勇為和節(jié)約行善,卻對雷鋒穿皮夾克、戴手表等生活的細節(jié)避而不談,似乎英雄人物只能是完美無缺,高大無比,不食人間煙火,沒有七情六欲的圣人。這樣宣傳的結果是樹立的典型和英雄過于理想化,脫離了大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也忽略了大學生在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方面的差異,使道德教育缺乏感召力和吸引力,使大學生由敬畏到遠離,由遠離生反感。
2.在道德教育方法方面。有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講理論時,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講課時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寫作時長篇大論,生搬教條。但是一接觸學生管理實踐工作,或采取一味強制教育方式,或采取“放羊”式的放任自流,或怕出事而壓制學生的創(chuàng)新,或面對矛盾不敢主持公道而一味充當“和事老”,或怕承擔責任而對矛盾沖突退避三舍。無論是以上何種方式,都是不恰當?shù)慕逃椒?,結果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距甚遠,缺乏信任,彼此埋怨,只能是事倍功半,或者是徒勞無功。
3.在道德教育實踐方面。高校道德教育不注重對大學生道德品質(zhì)的陶冶,而只進行單純的理論說教和道德灌輸,造成大學生在道德方面是口頭上的巨人,行動時的矮子。還有些教育者不注重自身的道德建設,忽視了教育者自身道德行為對大學生道德品質(zhì)的影響。如《雜文報》第1107期《是誰在教我們?nèi)鲋e》說:“從小,我們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已經(jīng)從容不迫地作弊對付上級檢查團,而且弄虛作假的技術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迅速提高?!毕襁@些教師一方面教育學生誠信做人,另一方面又指導學生作弊。這樣言行不一的教育方式只能使道德教育失去公信力,使教育者失去威信。
4.在道德教育形式方面。高校道德教育往往只講正面教育,不講反面的恥感教育。就教育效果來說,“恥感教育更能夠激發(fā)人們心中的羞愧之情,促使人們提高道德修養(yǎng)。這種羞愧既可看作是良心的一次次發(fā)現(xiàn),也可理解為自我反省、自我完善的否定之否定過程。它是主體和主體之間持久的道德信念和倫理前提,是人們能夠自覺地踐行道德規(guī)范的內(nèi)在動力?!保?]恥感教育有時可以起到正面教育所不及的激勵效果,但是由于教育者怕得罪人或顧忌行為人的“面子”問題,所以往往正面宣傳時驚天動地,但恥感教育時只打雷不下雨,輕描淡寫,敷衍了事,起不到恥感教育應該發(fā)揮的效果。
恥感教育作為高校道德建設的內(nèi)容,是高校道德教育的一種特殊方式。面對新形勢、新變化,恥感教育應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不斷更新道德教育內(nèi)容、完善道德約束機制,創(chuàng)新恥感教育方式,多方營造健康文明的道德軟環(huán)境。
1.更新高校道德教育內(nèi)容和方法。高校作為開展道德教育的主陣地,要開展適應我國社會主義道德要求的道德教育,與時俱進地改革道德教育內(nèi)容,重視道德教育的層次性,關注道德教育對象的可接受性和發(fā)展性,不斷創(chuàng)新道德教育方法,拓展道德實踐的范圍,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高校道德教育的指導思想和主要內(nèi)容。用大學生鮮活的身邊人、身邊事為教育典型,使大學生道德教育言之有物,榜樣和目標看得見、摸得著,使當代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入學習者、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使大學生明白應該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正確認識社會思想意識中的主流與支流,自覺抵御不良現(xiàn)象和不正之風。近年來興起的網(wǎng)絡、論壇、微博和微信等新興媒介,當前幾乎所有的大學生都是網(wǎng)民的現(xiàn)狀,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改進道德教育方法,充分利用網(wǎng)絡平臺,既要充分聽取大學生的聲音,又要加強輿論引導,并根據(jù)大學生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道德教育,只有這樣才能跟上時代步伐,更好地為高校發(fā)展提供和諧穩(wěn)定的校園環(huán)境。
2.完善道德約束機制。休謨曾說:“如果我獨自一個人把嚴厲的約束加于自己,而其他人們卻在那里縱所欲為,那么我就會出于正直而成為呆子了?!保?]道德約束力都源于社會的監(jiān)督,因為當個人自律力不夠時,社會外在的道德約束機制可以迫使他具備羞惡之心,產(chǎn)生羞恥感。因此,道德的本性固然是自律,但在自律做不到時,他律就可以成為約束不道德言行的硬性要求。相對于道德的勸善,法律制度更具有強制性和威懾力,是預防和遏止無恥現(xiàn)象蔓延的有力武器。因此,高校道德教育必須輔以法制教育,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法規(guī),以完善的約束機制為基礎,發(fā)揮約束機制的威懾力,壓縮“投機分子”游走法律和道德之間的地帶。
3.創(chuàng)新恥感教育方式。高校道德教育既要重視法制建設,也要加強道德建設,尤其要加強恥感教育。在恥感教育中,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導學生對社會中的負面現(xiàn)象進行分析、揭露和批判,并有策略地批評學校中部分學生的不良行為,提高學生對假、丑、惡的辨別能力。要發(fā)揚“面對面”和“背靠背”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學生自我教育方式,提高學生的道德“免疫”力,促進大學生恥感的形成。教育者面對不良行為和不正之風,要勇于主持正義,大膽開展恥感教育,真正使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團結互助、熱愛祖國的大學生受到充分認可,不僅要幫助弱者,更要威懾“強者”,使驕奢淫逸、違法亂紀、見利忘義、損人利己、好逸惡勞的現(xiàn)象與個人受到輿論的譴責和道義的批判。在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過程中,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自身也要加強道德建設,因為道德教育過程本身也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過程??鬃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行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學校應采取積極措施,加強師德建設,提高教育者的道德素質(zhì),使教育者成為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的表率和榜樣。
4.塑造健康文明的道德軟環(huán)境。當前社會道德水平良莠不齊的狀態(tài),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高校道德教育成果,時時抵消著學校道德教育的努力。高校作為社會的一部分,應該配合社會做好公民“恥感”教育,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使高校成為社會道德教育的“發(fā)動機”;作為社會管理者的領導干部,應該率先加強恥德教育,弘揚公平正義,完善民主監(jiān)督機制,增強對集體和國家的責任感,努力成為社會道德健康向上的領路人;政府部門可以借助社會輿論的力量,完善社會公德建設和現(xiàn)代道德體系的內(nèi)容,將社會主義榮辱觀融入社會公德建設的生活實際,促進全民道德水平的提高,形成“一種在文明時代以做文明公民為榮,以言行粗俗無禮的痞氣為恥,以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的陋習為恥,以不排隊、闖紅燈的無序行為為恥,以亂刻亂畫污損公物的劣行為恥,以遇難不助、見義不為的冷漠為恥的社會公德氛圍”[5],為和諧校園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提供良好的社會道德風氣。
[1]張伏力.大學生“恥感”現(xiàn)狀及其培養(yǎng)[J].淮陰工學院學報,2006(6).
[2]羅國杰.理想信念與“三觀”建設[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117.
[3]曾云鶯.恥感錯位的成因及解決對策[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
[4]休謨.人性論[M].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576.
[5]姬海云.略論社會公德與恥感培養(yǎng)[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