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語文書的扉頁赫然昭示著:“吟哦諷誦而后得之”。的確,語文的精華在字句之中,字句之中有聲情,有氣韻,有見識,有抱負,而學生要想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語文的這些魅力,增強對于美的感受力,朗讀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近些年來,朗讀卻如秋日黃葉日漸凋落,一堂課幾乎沒有朗讀或是僅僅為讀而讀、走個過場便罷,語文的課堂聽到的多是對于文章過多的分析講解。對于文章內容的挖掘與思索固然是重要的,但缺失了朗讀,普通話的規(guī)范美、因人而異的音色美、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美,起伏錯落的音樂美,韻律平仄的格律美、優(yōu)美或壯美的內容美……何處去尋?語文課堂的語文味何處去尋?
那么,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該怎樣加強朗讀訓練,還課堂鮮活,讓語文的味道逐步濃郁起來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歷談談粗淺的看法。
一、以精彩的泛讀激活朗讀
精彩的泛讀可以引領學生走入情景,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更可以讓學生感受朗讀本身的魅力從而喜歡朗讀。
梁實秋先生在《我的一位國文老師》一文中談老師上課的情景:“徐先生介紹作品之后,朗誦全文一遍。這一遍可很有意思……不論是古文或白話,一絲不茍地吟詠一番,好像是演員在背臺詞,他把文字里蘊藏著的意義好像都給宣泄出來了。他念得很有腔有調,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氣勢,抑揚頓挫,我們聽了之后,好像已經(jīng)理會原文意義的一半了?!崩首x的魅力可見一斑。
在一次全國名師課堂觀摩活動中,聽北師大附中程翔老師上李白的《將進酒》,程翔老師聲情并茂,豪邁高亢的泛讀,不僅感染在座的每一位學生,整個會場聽課的教師一片靜謐,也都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聽著他的朗讀,我忽然有種錯覺,仿佛詩仙近在身畔,與友人名士把盞對酒,慷慨豪邁的形象印入腦中,無法忘懷。在這樣的朗讀中,學生對詩意本身的理解只在自然之中,更主要的是身心愉悅,從而增強對于語文的興趣。
二、以巧妙的指導成就朗讀
巧妙的指導學生,使他們的朗讀水平逐步提高,便會在平時的訓練中找到成功朗讀的成就感,從而更有朗讀的激情和興趣。
我們應該讓學生吐字發(fā)音,要盡量做到正確、清楚、規(guī)范。理解內容的指導,要結合課文的寫作背景、作者意圖、人物性格等,引領學生找準作品基調、作家風格,從而更好地朗讀。
教學《阿里山紀行》一文時,讀“這是濃陰遮蔽下的青苔路,離開了那森森萬樹,離開了那濃濃團陰,決計長不出這么密、這么厚的青苔”一句,強調學生應抓住兩個“這么”重讀,學生練讀以后把曲徑幽路下的青苔的密、厚,繪聲繪色地傳達給大家時,他自己也有了成功的喜悅。這樣的喜悅感多次的強化,你慢慢會發(fā)現(xiàn)李白的豪放、杜甫的老邁、白居易的沉郁都會在你的課堂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朗朗的讀書聲里定會別有一番意趣。而這樣的效果是離不開巧妙的指導的。
三、以適當?shù)脑u價提升朗讀
在朗讀過程中,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梢哉{動師、生多元參與評價,用欣賞的眼光,及時抓住閃光點。同時,不泛泛而論“讀得太好了”之類的話,也不是生硬的批評,而是要有針對性的獨到點評,在肯定同時繼續(xù)提高要求,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朗讀水平。
《七顆鉆石》一文中寫到了生病的母親和小女孩互讓水的感人情節(jié),一位朗讀功底比較扎實的學生主動要求起來朗讀,可是聲音過于高亢,不符合人物當時的身體情況,我就面帶笑容當堂評價道:“你的朗讀功底很好,讓老師怎么聽都不覺得你是一位生病口渴,奄奄一息的‘母親’,你能再讀一遍嗎?”在同學們一陣善意的笑聲過后,她又重讀了一遍,贏的了同學們以及聽課老師的陣陣掌聲。我想類似這樣的評價對于學生朗讀水平的提升有很大作用的。
“讀”終究是一項個性化的活動,是領會、是內化、是探索,是必須由本人親自完成的操練,要讓朗讀者自己朗讀。沒有學生大量的、經(jīng)常的練讀,教師的任何泛讀、指導、評價將難以奏效。為了避免單調和枯燥,豐富多變的朗讀方法能給學生持久的吸引,
我們平時采用朗讀形式可能有很多種,如:速讀,默讀,齊讀,小組讀,個人讀、男女生讀、配樂配畫讀等等;針對不同的內容還可以巧妙出奇的朗讀。
1.以詩入文的讀法
詩歌具有句式工整,講求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內容在于概括性地表現(xiàn)詩人在生活中感受最深的思想感情。從這點出發(fā),我們可以將課文改成詩歌的形式,并把自己對文章深刻思想感情的把握融入其中,以達到突現(xiàn)文章主題,便于朗讀的效果
如我在教《行道樹》這一篇贊美“行道樹”無私奉獻精神的散文時,將其改成詩歌《奉獻》:《奉獻》合:我們是一列不起眼的行道樹。甲:城市需要我來迎接太陽。乙:行人需要我撐起綠陰。丙:居民需要我制造新鮮的空氣。合:這個社會需要我們這樣一群行道樹。甲:為此,我離開了原始森林的同伴,離開了晶瑩的晨露,離開了涼涼的云彩。乙:為此,一身的煙塵將我裝扮。丙:為此,我成了無人在意的悲涼點綴。合:我們是痛苦的,整日在寂寥的街道旁苦熬。甲:瞧,那是什么?乙:那是彩霞在飄。甲:瞧,那又是什么?丙:那是小孩貪婪的呼吸。合:?。∧蔷褪俏覀兊淖院?。我們有憂愁,我們也有快樂。我們?yōu)檫@神圣的事業(yè)而快樂!
通過變形,緊緊扣住行道樹的事業(yè):“制造新鮮的氧氣”、“迎接明天的太陽”、“撐起乘涼的綠蔭”,并突出它在事業(yè)中享受的快樂——“看飄飛彩霞的美麗”、“體味小孩呼吸的貪婪”與它為事業(yè)奉獻所承受的痛苦——“離開晶瑩的晨露”、“離開森林的同伴”、“忍受煙塵的裝扮”、“忍受寂寥的苦熬”這一組對比,造成一種直覺的反差效果,自然地把“行道樹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仍然堅守自己崗位,無私奉獻”這一主題突現(xiàn)在學生眼前,然后組織學生朗誦詩歌,學生清晰地感受到行道樹的這份事業(yè)的“神圣”。
2.具有濃厚的方言色彩的文本,嘗試用方言讀,尋找共鳴
教材中有些篇目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用普通話很難讀出其中的韻味,不妨讓學生嘗試用方言去讀。
如教學《端午的鴨蛋》一文,寫吃咸鴨蛋“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造型式的語言生動寫出了家鄉(xiāng)咸鴨蛋的美味可口,讓人垂涎欲滴。那種繪聲繪色,那種動感、快感,一個“吱”字就活靈活現(xiàn)地表現(xiàn)出來了。這時,我嘗試讓學生用吳地方言來讀江蘇高郵的咸鴨蛋的“吱”字,別提有多帶勁了!再如《臺階》一文中的“凹凼”“硌”、“唿嗒”等詞句,學生用吳地方言朗讀,親切、易懂。又如《吆喝》一文,通篇像“餛飩喂——開鍋!”,“硬面——餑餑”,“至今我還記得一個乞丐叫得多么凄厲動人。他幾乎全部用顫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爺——太(哎)太’,過好一會兒,(好像餓得接不上氣兒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飯——剩菜——賞我點兒吃吧!’”等處,用方言把北京街頭各種人的叫賣、吆喝一一讀來,學生樂此不疲。進而又你一句、我一句,翻找出更多鮮活的生活中的素材:從“磨剪刀來擦薄刀”到最有我們本地特色的“吧啦噠一跤,跌出一個紫得嘞塊”,讀出了濃厚興致,學生自然樂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3.情節(jié)性強、人物個性鮮明的文章,以劇本的形式進入角色讀
在教學《智取生辰綱》一文時,我讓學生對文章特別是任務語言部分進行簡要修改成類似劇本的形式,給他們充足的時間練讀,然后進行演讀,學生讀得惟妙惟肖,學白勝的同學居然唱起了山林小曲,效果相當明顯:楊志的謹慎嚴厲,軍吏們的抱怨不滿,吳用等人的機智敏捷,白勝的機靈等,無不在學生的角色朗讀中呼之欲出。而調動了視聽觸覺各種感官的學生,對這篇課文再難忘懷。
同樣的方法還適用于《變色龍》、《皇帝的新裝》這些人物個性鮮明,劇情較強的課文。
這樣,在朗讀教學中不斷創(chuàng)新,變化形式,大大增強學生對于朗讀的興趣,減輕疲乏感,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奇效!
有學者指出:“不讀是語文的百病之源?!毙掳嬲Z文課程標準高瞻遠矚,為朗讀正名,彰顯其地位,強調其作用,實為教、學語文的師、生之樂事。愿我們的語文教學有了朗讀的浸潤而更活色生香,愿我們的學生在瑯瑯書聲中豐富情感、涵養(yǎng)德行、完善自我。在一片書聲朗朗中讀出語文味。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