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臨近初冬,但心里還是暖洋洋的。因為我有幸跟隨學校領導外出教育考察。考察途中,一路歡歌,一路欣賞,一路交流,一路探討,一路思考,一路記錄……可以說是滿載而歸。
第一天乘動車到達武漢,參觀了著名的黃鶴樓,那是古代四大名樓也,因為崔顥寫了一首千古名篇《黃鶴樓》而名垂千古。此詩是吊古懷鄉(xiāng)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觀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于是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xié)律,但音節(jié)頓挫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嚴滄浪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
然我登臨此樓,心中全不在景,而在于此詩。此時我想:古人為什么寫得這么好呢?今人為什么就不能寫出類似的,哪怕稍次一些的詩文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與同行悻悻而歸,就宿于武漢長江之濱,由于旅途勞累,就昏昏糊糊入眠了。
此一天之所聞所感也。
第二天,我們就開始了最主要的考察,來到武漢某中學,聽了兩節(jié)課,一節(jié)語文,一節(jié)政治,繼而聆聽了校長的一個報告。聽了之后有很多感想?,F(xiàn)摘幾點,與同仁一起交流,如有不當之處,謹請批評指正。
第一堂課,語文。
年級:七年級上冊。
形式:導學案。
教學內容:學習詩二首:《淮上與友人別》《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大意。
2.能淺顯地鑒賞詩歌,并了解一些離別類的詩。
3.背誦并默寫這兩首詩。
教學過程:
1.假如你是詩人,請用第一人稱的方式,將這兩首詩翻譯成現(xiàn)代詩。
2.假如你是詩人即將送別的朋友,你想對詩人說點什么?請用“啊,朋友,……開頭說話?!保ㄌ崾荆嚎梢詮亩嘟嵌热纾耗銓λ@首詩某些詞句的評價:離別就在眼前,你想對他說點什么?甚至你還可以寫一首小詩,回贈你的朋友等等。)
3.詩歌聯(lián)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雨霖鈴》(柳永)《江城子》(蘇軾)《送別》(李叔同)《再別康橋》(徐志摩)
因為是慕名而去的名校,我就用欣賞再加挑剔的眼光來審視與評價。
我認為,這堂語文課總體來說,是失敗的課。具體如下:
第一,內容太多,題材太廣,學生窮于應付。如果是詩歌朗誦會,我會很高興的。因為一節(jié)課能聽到這么多的個古詩詞和現(xiàn)代詩,還有這么委婉的歌曲,聲情并茂的配樂朗讀,真是賞心悅耳。但假如只僅僅是一節(jié)語文課,我認為未免太多了吧,因為學生吃不了,消化不掉。我想此時此刻學生怪可憐的,因為他們要盡情地演戲,但又不懂劇本的內涵,我從學生的眼神也能感受到他們的無奈,學生們也就只能胡亂一通讀,管他主旨與藝術呢!
由此,我想起江蘇著名特級教師管建剛在2012年第21期《人民教育》中寫了一篇非常有啟發(fā)性的文章《教給學生更有價值的10%》,他是這樣說的:語文學習,課文的閱讀與一般的閱讀有著本質的區(qū)別,語文應該教給學生更有價值的10%的。這10%不能把閱讀教學的重點難點僅僅停留在對內容的理解上,而是要放在研究課文“怎么寫”上。確實如此,語文閱讀一定要教給學生寫作方法,否則,你也就違背了教學宗旨,如果你的教學路線走錯了,后面的評價就成了空中樓閣了。
試想一堂課,就是老師也無法讀懂讀透這聞名于世的佳作,何況面對的是剛剛進入初一的學生呢?說得嚴重一點,簡直有點在戲弄學生感情,在摧毀學生的自信心和進取心。
第二,從目標來看,老師根本不按照套路出牌。我們來看看教學目標的設定,它只要完成以下三個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的大意。
2.能淺顯地鑒賞詩歌,并了解一些離別類的詩。
3.背誦并默寫這兩首詩。
但上課過程中,她根本沒有按既定方針辦,而是蜻蜓點水一下,用現(xiàn)代詩翻譯一下,馬上就飛出云端,暢游五湖四海去了。莫非他們是在糊弄我們聽課老師不成?
我認為這節(jié)課制定目標確實非常好。因為這完全符合課程標準,也完全符合學生所處的心理特征。但絕對不能制定目標是一回事,教學過程又是一回事,這還是對外公開課,對外省的公開課,還收了不菲的公開課費,實屬不應該。
第三,從教師的設計能力上看,也有待商榷。比如設計把古詩改為現(xiàn)代詩,既然古詩已經寫得這么好了,你還把它改為現(xiàn)代詩,行嗎?我想不如讓學生改寫散文為佳。因為既這樣能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力,又可以提煉學生的語言表現(xiàn)力。同時,老師寫的現(xiàn)代詩確實也寫得不如學生的好,因為她根本沒把詩歌的意境寫進去,寡淡無物,蒼白無味。這樣表演還不如不表演,然而老師不死心,居然還讓學生朗讀了一遍,要命的是還讓學生鼓了掌。我想這也是缺少點教學智慧吧。
第四,既然定下題材是送別詩,我們還是要把什么是送別詩的概念弄清楚。因為《江城子》不是送別詩,它是憑吊詩,是憑吊妻子的,這怎么亂來呢?
因此,教好一堂語文課,確實要好好研究,好好設計,千萬不能隨性。你及起碼要從五個方面考慮:
第一,要從課標角度考慮,課標對古詩是這樣要求的: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誦讀古詩詞,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欣賞品位。
第二,要從學生的心智特點心理特征考慮,要求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第三,要編寫的教材上考慮,要學會整合。不能拾到籃里的就是菜。
第四,要從方法層面上考慮,我要運用什么方法上好這堂課,例如品讀詩歌,關鍵要聯(lián)系作者寫作的背景,要認真抓住意象來分析等等。
第五,要從教學流程上考慮,哪些要重點分析,哪些可以不講,講的過程是否層層遞進、層層深入,最后水到渠成。
兩天行程雖然風塵仆仆,但這一次考察,增添了我人生閱歷,更增加了我的教學的信心,名校也只不過如此。我們只要牢記:心中有課標,心中有學生,心中有方法,學生一定會教好的。
此時,我忽然想到第一天登黃鶴樓的情景。古人為什么能寫這么好的古詩文來呢?究其因,大凡寫詩作賦之人,第一,肯定有他獨到的人生閱歷,第二,肯定他有獨特的情感體驗,如果離開這兩點,其作品也就很難出彩,因此要閱讀他們的作品,還需要借助一定的知識儲備和方法程序去解讀和欣賞。我認為可以采用查、讀、品、悟四個基本知識和程序去解讀。查,就是查閱他的人生軌跡;讀,就是認真研讀文章內容,要曉得作品中寫了哪些人、事、景、物;品,就是仔細品讀關鍵詞和相關意象特點;悟,就是體悟作者的情感經歷。否則,只能對作品一知半解,甚至會解出風牛馬不相及的主題和情感來。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