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日臻成熟,信息化教學有著傳統(tǒng)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和特點,它是現代教學改革和未來教學手段發(fā)展的方向,利用課件輔助課程教學業(yè)已成為教育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任何教學模式都不是萬能的,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也有其弊端,這就需要我們準確把握多媒體技術的特性,使其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其功效,適應信息化教學的需要。
關鍵詞:信息化技術;信息化技術教學
信息化技術主要是指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是一種把文本、圖形、圖像、聲音、視頻影像、動畫等多種形式的媒體信息,通過計算機進行數字化采集、獲取、編輯、壓縮/解壓縮、存儲等加工處理,再以單獨或者合成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一體化信息技術。與傳統(tǒng)的多種媒體簡單組合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計算機所處理和表達的信息量急劇增加,從而為信息化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提供了可能。
一、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
(一)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它集講課、習題課、演示算法為一體,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所顯示的版面規(guī)范、文字精練、形式多樣,多重感官刺激,極大地調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有助于學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為了拓寬學生的思路和開闊學生的眼界,除了教材上的知識外,還精選了一些其他參考書中的內容和一些實際應用的內容,用黑板不可能有時間講,但多媒體教學可以。許多用黑板很難講解的內容,多媒體可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
采用信息化技術進行教學,可充分調動學生的耳、口、眼、手等多種感官來投入學習。信息化系統(tǒng)的交互作用,能形成一個全方位的信息場,學生在人機交互過程中感受到一種真實感、親切感,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在這種條件下獲取和處理信息,效率明顯提高,加快了學習進程,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利用信息化技術教學,主體沒有變
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要把握好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教員的主導作用,避免課件的喧賓奪主。由于借助多媒體教學具有信息量大,呈現快速、表現直觀、操作簡便的特點,教學活動很容易出現“課件喧賓奪主”的不良傾向。師生依賴熒屏展現,演示成為關注的中心,課件扮演著課堂主角,由此導致教員忽視教學的策略與方法,忽視教學的難點與重點,忽視學生的感受與反應,忽視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導致學生只關注屏幕內容而忙于抄錄筆記,忽略教員的講解,也無暇思考問題,所謂“上課”變成“看課”。
二、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頻繁使用多媒體
屏幕顯示減少了教員板書時間和講解時間,很多教員利用這些時間補充新知識。信息量過大,學習者無法及時消化理解,從而導致學習疲勞,無法達到好的學習效果。
(二)師生間缺乏交流
課堂上教員把所要講的課堂內容的提綱展現在大屏幕上,然后坐在話筒前開始上課,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持著這種“在會議上作報告”的形式。缺少師生的互動,學生學習缺少監(jiān)督,教員也無法適時接收反饋,從而不能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和形式。
(三)教員對信息化教學的使用存在盲目性
有的教員認為只要使用了信息化技術就是先進的,把它作為衡量課程質量的評估標準。忽視它對教學的干擾。一些多媒體課件背景五顏六色,學生無法看清字幕;課前就是一段躁人的音樂,似乎是活躍課堂氣氛,實際上是擾亂了學生思維,反而成了教學的干擾源。
三、解決信息化技術教學問題的方法
(一)適度地運用多媒體
不宜頻繁地使用多媒體,質量低下的多媒體會造成學生疲勞,使用信息化教學的教員很多,但真正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教學的教員是不多的。這就需要教員提高自身素質,并且在課下精心地準備課件。
(二)要有節(jié)奏地使用多媒體
信息化在教學中是輔助性的作用,不能取代教員的主導地位,也不能取代學生的主體性。課堂上應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及時消化吸收課堂內容,而不是頻繁播放多媒體課件,擴充課外知識,形成新的滿堂灌。當學生正在思考這一頁的問題時,屏幕已經顯示到下一頁的內容,或者當學生正在解題過程中,屏幕上已經顯示出標準答案、解題思路、步驟、結果,學生可能會放棄自己的思考,不利于學生的獨立思考。學生學習是有一個認識、思考、探索的過程的,追求快節(jié)奏可能導致欲速則不達。
(三)教學要有互動性
教員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是統(tǒng)一模式,要依據教學對象的變化而不斷改變教學方法、統(tǒng)籌全局,引導學生適時開展各種教學活動,從而充分發(fā)揮教員的主導作用。因此課件應具備很強的交互功能,能及時調整教學內容、程序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祝智庭.現代教育技術[M].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