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芬 曲桂紅 郭麗曄 劉艷玲
1.河北省滄州和平醫(yī)院骨科,河北滄州 061000;2.河北省滄州和平醫(yī)院檢驗科,河北滄州 061000;3.河北省滄州市新華區(qū)建設北大街辦事處社區(qū)服務中心,河北滄州 061000;4.河北省吳橋縣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護理部,河北吳橋 061801
腰椎體滑脫屬于中老年常見病癥,是腰腿痛的主要誘因之一,占臨床腰腿痛患者誘發(fā)病癥的4%~5%[1]。早在20世紀40年代,國外就有學者倡導后路腰椎椎體間融合術,但文獻報道其椎間植骨的并發(fā)癥可高達10%[2-3],主要表現為植骨位移、塌陷、突入椎管等。目前臨床治療腰椎體滑脫癥的方法較多,而針對于術中滑脫椎是否需要復位以及固定復位以后骨融合效果、并發(fā)癥情況等研究較少[4-5],本文選取12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RF椎弓釘棒系統(tǒng)聯合TFC內外植骨治療腰椎體滑脫癥的臨床療效和并發(fā)癥情況?,F報道如下:
選取滄州和平醫(yī)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腰椎滑脫癥患者共120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80例,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齡36~62歲,平均(48.2±8.2)歲;病程6個月~10年,平均(32.7±5.6)個月;單節(jié)段病變58例,雙節(jié)段病變22例。對照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34~66歲,平均(51.2±7.6)歲;病程5個月~8年,平均(30.6±6.3)個月;單節(jié)段病變28例,雙節(jié)段病變12例。所有患者均表現為典型腰腿痛病史,經保守治療無效,入院診斷確切后制訂治療方案,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患者知情同意。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①未經保守治療患者;②合并有心、腦、肝腎等嚴重疾病者;③合并有造血系統(tǒng)嚴重病變患者;④有精神病變患者;⑤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⑥未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對照組:患者采用經典的經后路腰椎椎體間自體髂骨植入融合術進行治療。觀察組:全麻后,俯臥于手術臺上,以滑脫腰椎為中心,作后正中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豎棘肌止點,鈍性剝離,顯露錐板,提拉棘突,見棘間韌帶斷裂,小關節(jié)松動,予以去除滑脫椎體的棘突及椎板,修整后保留備用,安裝RF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根據滑脫程度選擇矯形棒的度數,撐開加壓以復位器進行復位,復位者達到完全復位,術中X線片示復位完全,探查神經根,擴大神經根管,以環(huán)鋸去除椎間盤,刮刀刮除上下椎體軟骨板,同側旋入TFC,植入自體骨屑,夯實,對側以同法去除椎間盤,植入自體骨塊,夯實。進一步將剩余骨屑植入兩側橫突間,沖洗縫合切口,術后負壓引流管引流48 h。術后7 d戴腰圍下地活動。
于手術前后行X線測量腰椎及椎間隙高度評估患者治療效果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Oswestry傷殘指數(ODI)評估治療效果。在500 N載荷下依據廣義胡克定律σ=Εε來測算其強度值σ,通過載荷與位移的比值來測算其剛度值EF。所有患者隨訪3個月~2年,參照Nakai的評分標準評估患者的治療的總體效果:優(yōu),患者臨床體征和不良癥狀完全消失,可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良,患者臨床體征的不良癥狀基本消失,可正常自理生活,但負重或勞累后會產生腰痛或下肢酸脹,略影響工作;可,患者臨床體征和不良癥狀有改善,有輕度腰痛或下肢不適感,生活需家屬或朋友幫助;差,患者臨床體征和不良癥狀無明顯改善,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生活不能自理。總有效率=(優(yōu)+良+可)/總例數×100%;優(yōu)良率=(優(yōu)+良)/總例數×100%。
應用SPSS 16.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后2年患者腰椎椎間隙高度、滑脫角、ODI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觀察組椎間隙高度、滑脫角改善度要優(yōu)于對照組(P<0.05),ODI評分顯著下降(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各項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各項指標比較(±s)
組別 椎間隙高度(mm)術前 術后滑脫角(°)術前 術后ODI評分(分)術前 術后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6.3±1.4 6.4±1.7 3.37 0.893 9.3±1.7 8.1±1.2 5.02 0.047 8.7±1.0 9.1±0.7 3.54 0.917 4.5±1.2 6.3±1.7 5.14 0.041 32.1±4.8 31.8±3.9 0.311 0.956 12.4±2.6 20.5±3.1 6.42 0.032
術后2年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脊柱上強度和剛度值比較,各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脊柱上強度和剛度值測定(±s)
表2 兩組治療后脊柱上強度和剛度值測定(±s)
組別 體位 σ(MPa)EF(N/mm)觀察組對照組前屈后伸側屈前屈后伸側屈5.3±0.5 6.5±0.1 4.3±0.2 5.4±0.1 6.7±0.3 6.6±0.2 172.3±11.3 220.1±15.8 165.3±14.7 173.8±10.6 222.0±15.0 168.4±13.6
所有隨訪患者均未出現失訪,隨訪率為100%;隨訪時間為3個月~2年,平均隨訪時間8.5個月。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后總有效率和優(yōu)良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療效比較[n(%)]
對照組出現并發(fā)癥為16例(40.00%)。觀察組出現1例(1.25%),且此例內固定松動患者術后植骨融合良好,兩組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后并發(fā)癥比較[n(%)]
腰椎體滑脫主要指患者腰部的部分或全部椎體出現相鄰位置的滑動,產生位移[7],多因峽部崩裂或退行性變化而引發(fā),臨床表現為腰腿疼痛,據統(tǒng)計腰椎體滑脫約占臨床腰腿疼痛患者誘發(fā)病因的5%[8]。目前臨床對腰椎體滑脫的治療多采用手術和內固定技術,由于其較好的復位和改善滑脫作用,受到了廣泛的認同。腰椎體滑脫的治療主要經歷四步[9]:①椎板切除減壓;②滑脫椎骨復位;③內固定;④植骨融合。RF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對滑脫復位具有較好的臨床作用,通過后路減壓和有效復位固定,有助于提高復位后的骨融合率。
TFC最早是由Kay于1989年設計,是由鈦合金為主要材料的螺紋椎體融合器[10]。TFC擰入滑脫骨節(jié)段的間隙中,做到了椎間高度保持不變且與上下椎體結合緊密又較穩(wěn)定,對椎間剪力的消除及前柱穩(wěn)定性起到重建作用。TFC通過這種重建,大大提高了骨融合后的穩(wěn)定性,減少再次滑脫的可能性。在本組研究結果中筆者發(fā)現,應用TFC內外植骨椎間融合術后,做到了脊柱的前柱和中柱完全融合,既起到支撐作用又增加了融合效果,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腰椎體滑脫加重或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傳統(tǒng)骨融合的對照組,證實了TFC對骨融合后穩(wěn)定性的支持作用。觀察組患者術后內固定松動和神經損傷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筆者分析這主要由于滑脫椎體復位、固定和融合以后,觀察組患者的復位椎體穩(wěn)定性更高于對照組,因此而引發(fā)的內固定松動發(fā)生較少,而由于松動而致使的神經損傷也相對減少,從而達到治愈目的。
Tsanrizos的離體研究發(fā)現以RF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為輔的TFC螺紋椎間融合可以使椎體的固定更為牢固。本研究示,治療后患者的各項指標均明顯改善,類似于文獻報道。而RF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TFC內外植骨方法是我院開展的在原有經典手術的基礎上完善并加以改進的手術方法,進一步防止了術后椎體再滑脫、內固定物斷裂、植骨吸收失敗以及椎間螺紋融合器塌陷的發(fā)生。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總有效率和優(yōu)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觀察組手術方式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可提高傷椎復位后的穩(wěn)定性,減少滑脫加重或復發(fā),是一種治療腰椎體滑脫癥的安全、有效、中遠期療效好的治療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1]駱兆配,馮達周,賴歡樂,等.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加椎間植骨術治療腰椎滑脫癥42例療效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17(16):1275-1278.
[2]Brantigan JW,Steffee AD.Acarbon fiberimplant toaidin-terbody lumbar fusion:two-year clinical results in the first 26 patients[J].Spine,1993,18(10):2106-2107.
[3]Enker P,Steffee AD.Interbody fusion and instrumentation[J].Clin Orthop,1994,300(1):90-101.
[4]孫溢欣,許真.后路椎間植骨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治療腰椎滑脫癥[J].江西醫(yī)藥,2011,46(8):723-726.
[5]王寶奎,鄧樹才,竇如明,等.椎弓根螺釘聯合椎間植骨融合器治療腰椎滑脫癥的遠期療效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7,15(9):660-662.
[6]廖宏偉.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固定Cage植骨融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6例[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0,37(11):72-75.
[7]Sears W.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for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restoration of sagittal balance using insert-and-rotate interbody spacers[J].Spine J,2008,5(2):170-172.
[8]信效堂,于永林,蘭海,等.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加椎間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療腰椎滑脫癥的臨床分析[J].中國骨腫瘤骨病,2009,8(4):219-222.
[9]張強,鄒德威,海涌,等.后路椎弓根釘棒復位椎間融合器固定術治療腰椎退行性滑脫[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9,16(7):489-492.
[10]王榮茂,林翔,石樹培,等.后路椎體間自體髂骨融合與Cage融合治療下腰椎不穩(wěn)的比較研究[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8,22(8):928-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