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錕 覃劍
膝關節(jié)滑膜炎是骨科臨床常見病,膝關節(jié)滑膜受到急性創(chuàng)傷或慢性勞損等刺激時,引起滑膜損傷、破裂,產(chǎn)生膝關節(jié)腔內(nèi)積血或積液的一種非感染性炎癥反應[1]。臨床上分為急性滑膜炎及慢性滑膜炎。慢性滑膜炎來自兩種情況:①急性創(chuàng)傷性滑膜炎治療不徹底遺留而來。②膝關節(jié)受多次反復輕微創(chuàng)傷勞損積累而來。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膝關節(jié)腫脹、疼痛,屈伸困難。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來本院就診的慢性滑膜炎患者76例。男31例,女45例,年齡33~67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5年,平均1.8年。有外傷史29例,無外傷史47例。
1.2 入選標準 病例均符合膝關節(jié)滑膜炎診斷標準[2],所有病例都經(jīng)X線、CT或彩超檢查確診為膝關節(jié)滑膜炎患者。排除合并骨折、腫瘤、結核及化膿感染等因素引起的滑膜病變的患者。
1.3 治療方法
1.3.1 電針治療 取穴:梁丘、血海、內(nèi)外膝眼、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豐隆、三陰交。操作:局部常規(guī)消毒后,取0.3 mm 50 mm的針刺入提插捻轉至得氣后,接G6805-Ⅰ型電針治療儀,刺激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留針30 min。1次/d,7 d為1個療程。
1.3.2 中藥濕敷 大黃60 g、芒硝60 g,沸水200 ml沖泡,待水溫至38℃ ~40℃,取無菌紗布浸濕后敷于膝關節(jié),約10 min。2次/d,7 d為1個療程。
治療3個療程,療程間隔1~2 d。
2.1 療效標準 參照日本骨科學會JOA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法,總評分最高為100分,最低0分,得分越低表明功能障礙越明顯。改善率=[(治療前分值-治療后分值)/治療前分值]×100%。通過改善指數(shù)可反映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jié)功能的改善情況,通過改善率可了解臨床治療效果。改善率大于80%時為治愈,50% ~80%為顯效,20% ~50%為有效,小于20%為無效。
2.2 在療程結束后2月進行療效評估,治愈26例,顯效31例,有效12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90.8%。
慢性膝關節(jié)滑膜炎屬中醫(yī)“痹證”范疇,《醫(y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曰:“若素受風寒濕氣,再遇跌倒損傷,瘀血凝結,腫硬筋翻,足不能直行?!北静《嘤捎谕飧酗L、寒、濕邪,或外傷、勞損等,致膝部脈絡受損,血不循經(jīng),溢于脈外,以成瘀血,瘀血阻絡,經(jīng)脈不通;津液輸布不利,聚濕成痰,瘀血與痰相搏結而致關節(jié)腫脹疼痛,活動不利。本病的病機為痰瘀互結,經(jīng)絡受阻,故本病治療原則為活血止痛,化痰痛絡。
電針穴取:梁丘,屬足陽明胃經(jīng),郄穴,主治膝腫痛。血海,屬陰陵泉屬于足太陰脾經(jīng),具有活血化瘀功效[3]。內(nèi)、外膝眼,主治膝痛。陽陵泉,為足少陽膽經(jīng)合穴,筋會穴,《醫(yī)宗金鑒·手法釋義》描述陽陵泉在軟組織損傷中的應用“…為腫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經(jīng)絡,以通郁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郁結之腫,其患可愈。”陰陵泉,為于足太陰脾經(jīng)合穴,兩穴合用有疏通經(jīng)絡,活血通絡之功效[4]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jīng)的合穴,有補氣養(yǎng)血之功效。針刺足三里,可以溫通經(jīng)脈、調和氣血。豐隆穴,為足陽明胃經(jīng)的絡穴,被稱為“化痰要穴”,臨床被廣泛的應用于多種與痰相關病癥的治療[5]。三陰交,足三陰經(jīng)交會穴,可調三陰經(jīng)之營氣,以行氣血,營養(yǎng)周身,從而使經(jīng)脈得營氣而通,通則不痛[6]?!夺樉木塾ⅰ贰敖?jīng)脈閉塞不通,(三陰交)瀉之立通。”以上諸穴合用,達到活血化痰,痛絡止痛之功。
中藥大黃性苦寒,有瀉下攻積、清熱解毒和活血祛瘀的作用,其有效成分為蒽醌類衍生物[7]。近年來有研究證實大黃能有效阻止炎癥遞質的擴增和調節(jié)免疫功能,對多種細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8]?!吨兴幋筠o典》記載芒硝味苦咸,苦能泄熱,咸能軟堅,其性善消,咸入血分,故善消淤血,能通化一切瘀滯[9]。芒硝的化學成分是含水硫酸鈉,外敷時可利用其高滲吸水效應而消腫止痛。二藥合用能加強局部血流,使毛細血管開放增多,改善微循環(huán),達到消腫、止痛的治療目的。
綜上所述,電針配合中藥濕敷治療慢性膝關節(jié)滑膜炎能夠有效的改善腫脹、疼痛、活動不利等癥狀,達到治療目的。本方法效率顯著,操作簡單,值得臨床推廣。
[1]孫樹春,孫之鎬.中醫(yī)筋傷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9:236.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6.
[3]趙淑華,吉學群,等.血海穴活血化瘀功能的再評價.中國針灸,2004,24(7):475-478.
[4]楊志新.相對穴位臨床應用之九--續(xù)二陵穴的應用.中國臨床醫(yī)生,2005,33(6):48-49.
[5]解秸萍,李曉泓,等.豐隆穴化痰作用及機理探討.針灸臨床雜志,2006,22(1):1-4.
[6]尚士強.三陰交穴臨床主治作用淺釋.中醫(yī)藥學刊,2004,22(10):1928-1929.
[7]王新力,咸曉靖,等.大黃和芒硝外敷預防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效果觀察.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17):2191-2192.
[8]彭淑梅,王淑珍,等.大黃對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兒炎性因子和補體的影響及意義.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2,22(4):265.
[9]劉志琴.中藥外敷腹部切口的療效觀察.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9(25):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