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欲曉 張曙杰
這幾年的高三教學(xué),自己不斷反思一個問題:學(xué)生為什么頭疼寫作?究其原因,除了平常積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沒掌握好外,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對記敘文重視不夠?;A(chǔ)不牢,百層之臺就難以筑起。
高中階段的寫作無外乎記敘文、議論文、小說、戲劇、應(yīng)用文等幾類,可是課本中學(xué)生印象最深刻的主要集中在小說、戲劇等情節(jié)性較強的文體上。而從實際效果看,高中教學(xué)應(yīng)該注重記敘文,但在實際教學(xué)中記敘文經(jīng)常被邊緣化。課本中又缺乏經(jīng)典的范文,魯教版中,記敘類文章,第一冊有《荷塘月色》《荷塘風(fēng)起》《故都的秋》,第三冊有《我不是個好兒子》《都江堰》。其中《荷塘風(fēng)起》《故都的秋》是自讀文本,《都江堰》更是文化散文。這樣導(dǎo)致老師精講的文章很少,學(xué)生感性認識不多,寫作起來自然就很難。
從高考角度看,大家都很重視的議論文其基礎(chǔ)就是記敘文。除了結(jié)構(gòu)外,議論文材料的概括,思想的延伸,優(yōu)美的語言不都是記敘文的發(fā)展嗎?高考作文發(fā)展等級里面“豐富”“有文采”的幾個具體方面都是記敘文的基本要求或延伸性要求。
先來看表現(xiàn)豐富:
1.形象豐滿。形象豐滿或是人物肖像、心理、語言、行動等描寫比較齊全,人物豐滿生動;或是敘事具體完整,情節(jié)曲折有致;或是細節(jié)描寫細致逼真,有點有面。
學(xué)生作文過程中常常存在三大問題。一是以貼標簽的形式進行議論抒情而不是讓寫作對象自己來說話;二是以敘事代替描寫,往往流于空泛、抽象,人物只留下一個影子,不能給讀者具體、形象的感受;三是即使抓住了人物的某一個特點來寫,但沒能把握主要特征,往往過于單一、平板,不能充分展示所寫對象的變化和復(fù)雜性,不能給讀者留下深切的感受。例如,“一片樹葉從枝頭落下”,是敘述語,而“一片樹葉繞樹三匝,一步三回頭,在樹根腳下找到歸宿”,則是描寫抒情語,這就很有形象感,很有韻味。
2.意境深遠。意境深遠就是“意”與“境”融合得很好,或是景物與抒情結(jié)合,情景交融;或是象征隱喻,含意幽遠;或是詩情畫意,言有盡而意無窮。如2006年山東高考滿分作文《仰望星空》:
距離是一段可進可退的空間,亦是欣賞美好的橋梁。
伊甸園中的一絲不掛的夏娃想要縮短與淵博的距離,于是聽信了蛇的慫恿,吃下了智慧果,心明眼亮,有了羞恥感,從此與亞當之間產(chǎn)生了隔閡。兩人都藏在茂密的樹林中,不再像以前那樣坦誠相對。
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無人能夠改變。但“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完美是無止境的,所以何不與完美保持一段距離,在遠處欣賞它呢?就像美好的烏托邦夜空有彗星劃過,留下一道美麗的軌跡。還像好友之間客氣的道謝,保持著禮貌。更像我們仰望星空,將那寶石般的星星映入腦海!
本段表露著真情,又流淌著詩意,在真情與詩意的交融中表現(xiàn)主題。
再來看有文采:
1.句式靈活。適當?shù)刈儞Q句式,如駢句體現(xiàn)語言的均衡美和對稱美,可以加強語勢,強化語言的感染力;散句表現(xiàn)出來語言的參差美和錯落美,可使表意更為自由;長句表意嚴密、準確、細致;短句短小精悍,干脆,明快,活潑有力,節(jié)奏感強;倒裝可以突出強調(diào),各種句式的綜合運用,靈活搭配,就能極大地提高作文語言的表現(xiàn)力。
如魯迅在《記念劉和珍君》開頭就用這樣一個長句:“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國立女子師范大學(xué)為十八日在段祺瑞執(zhí)政府前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群兩君開追悼會的那一天,我獨在禮堂外徘徊?!边@句話初看上去有些啰嗦,把它重新組織一下,用簡稱改成幾個短句讀起來不是更順暢一些嗎?其實不然,如果改用簡潔的短句來敘述,那就表達不出魯迅先生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中那種沉郁、悲痛、激憤的感情和氣勢了。
2.善于運用修辭手法。運用多種修辭手段,可以使形象鮮明,氣韻流暢,音調(diào)鏗鏘有力。給讀者以藝術(shù)的享受,或者使文章具有內(nèi)在的氣勢,引起讀者強烈共鳴。
例如高考佳作片斷:“面對著無言的傷口,我們不僅想到風(fēng)波亭上的岳武穆,德勝門邊的袁督師,菜市口前的六君子,我們還會想到鄧拓、吳晗、老舍、彭大將軍,想到我們民族首屈一指的人物的歷史悲??!面對這無血的創(chuàng)面,我們不僅想到王安石變法廢棄的奏折,莫高窟內(nèi)斷頭的佛像,民族工業(yè)殘破的廠房,我們還會想到被推倒的古長城,被污染的清江水,被喝掉的教育款……想到我們民族的坎坷歷程!一只殘手,簡直就是我們民族一切苦難和艱辛的恥辱碑刻!”
這段文字作者選用了十幾個事例,在運用語言表述這些事例時,于遣詞造句上狠下了一番功夫。首先作者將這些事例分成兩大組,用近似于對偶的形式,并列推出,給人以凝重悲愴之感;每一大組中又分別以五六個句子構(gòu)成的排比組成,一氣呵成,氣勢逼人;最后一句以借喻作結(jié),鮮明冷峻,振聾發(fā)聵。正因為語言有文采,所以所敘事例盡管比較平常,卻仍能表現(xiàn)出勃勃生機,使賴以證明的觀點得到有力的張揚。
3.文句有表現(xiàn)力?!拔木溆斜憩F(xiàn)力”主要是指在敘事、抒情一類的文章中,語言不直白,不淺露,言簡意賅,內(nèi)涵豐富,含不盡之意于言外,讓讀者有咀嚼、回味的余地。如2006年天津高考優(yōu)秀作文《愿景》:
愿景是向日葵迎著太陽的笑臉,每一張都綻放著生命信息的傳遞。愿景是我們感動時落下的淚滴,每一顆都包含著心底真摯的感觸。
漫游山間,薄霧縈繞,偶遇一素服道人。他見我面容愁苦,低語問曰:“施主,為何悶悶不樂?”“人生越來越苦楚、坎坷,荊棘密布。我生來平凡,毫不出眾。相貌平平,智慧有限,多年來更是一無所成,身邊的朋友寥寥無幾,人生無望,難道不該傷心欲絕?”道人微微笑道:“你看那樹枝上的蟬蛹上且有它的愿景,它在靜靜地等待,總有一天會破繭成蝶,留下它美麗的身影。為何不給自己一點空間,一份希望?”“可是有了愿景,夢想就會成真嗎?”“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也不錯啊!”
夕陽西下,道人遠去……
本文用道人與施主的對話營造出了畫面的感覺,畫面看似平常,卻字字傳神,“我”的低語與道人的微笑、我的極度的傷感與道人的自然描述,無不相映成趣,對比鮮明。
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高考的要求和佳作都告訴我們記敘文的基本功訓(xùn)練不可忽視。
但是從我們學(xué)生現(xiàn)實寫的作文來看,議論文事例的運用,略的是一兩句,詳?shù)木褪且淮蠖?,什么都寫,這都是記敘功底不足的表現(xiàn)。所以記敘文寫作必須重視起來。
在高一的時候,大家都進行記敘文訓(xùn)練,但是很難和課本實現(xiàn)有效對接。在教材不能有效指導(dǎo)的情況下,我們就可以讓學(xué)生模仿和借鑒經(jīng)典范文,模仿名家布局謀篇及遣詞造句。
高一記敘文訓(xùn)練好了,高二就可以訓(xùn)練議論文,高三進行小說、戲劇、散文等。三年統(tǒng)籌安排,分層、分階段實施,讓語文寫作真正有序起來,學(xué)生也不用再挖空心思的編材料、想思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