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振華 高常慶
(1.中國石化天然氣工程項目管理部,四川成都 610081; 2.中原石油勘探局勘察設計研究院,河南濮陽 457001)
為了滿足川氣東送工程建設需要,增強物資保障能力,股份公司決定建設川東北物資供應儲備中心工程(以下簡稱該工程),構建物資集中儲備管理機制。該工程選址于四川省達州市西外新區(qū)城市規(guī)劃物流區(qū),占地面積401.05畝。場區(qū)位于達州市西外新區(qū)皂角埡村六組和高峰洞村四組,為構造作用形成的川東平行嶺谷地貌的開闊谷地,場地處于低山丘陵地貌區(qū),整體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南北方向高程309.00 m~330.00 m,相對高差約21 m,地表坡度5°~30°不等;東西方向高程283.00 m ~390.00 m,相對高差約107 m,地表坡度10°~35°不等。場區(qū)微地貌單元表現(xiàn)為脊狀斜坡、陡坎和凹地。脊狀斜坡基本遍及全區(qū),植被不發(fā)育,部分被用于耕地。坡度集中在10°~30°,由紫紅色粉砂質泥巖、砂巖及第四系覆蓋層組成,由流水侵蝕和風化剝蝕形成。
根據地形及鐵路專用線要求,按土方平衡原則,總平面設計為東、西兩塊臺地,東臺地高程為324 m(以填方為主),西臺地高程為332 m(以挖方為主),填方區(qū)最大填土厚度達32 m,為了減少新近回填的填土層在固結、密實過程中引起的不均勻沉降,在回填的過程中對填土層進行加固處理,以提高其密實度。根據場區(qū)初勘報告及總平面布置圖,該工程土石方設計挖填方分類見表1。
表1 土石方數量及分類表(104m3)
設計單位初步考慮地基處理方式采用分層回填、碾壓進行加固處理。分層回填的厚度為200 mm~300 mm,采用高能量壓路機碾壓,碾壓后的壓實系數不小于0.94?;靥畈牧蟻碜杂谕诜絽^(qū),主要由泥巖、砂巖、粘土組成,粒徑小于2 mm的部分不應超過總重的45%,碎石粒徑不宜大于200 mm?;靥钔翍壟淞己?,不含植物殘體、垃圾等雜質,填料有機質含量不得超過5%。
該工程場平屬于高回填,回填碾壓施工高度25 m~40 m,回填地面原始坡度30°左右,由于廠區(qū)土石比例為1∶5.5,且泥巖和次堅石比例為5∶4,回填料如果按照設計粒徑控制要求,將增加機械次堅石碎石費用1 771萬元(機械碎次堅石單價35元/m3),土方開挖工程造價將超設計概算。按照碾壓工藝每層200 mm~300 mm施工,考慮檢測期,施工周期長,且會造成爆破、運輸等設備閑置和人員窩工。按照工期和造價這兩個重要影響因素,和設計單位協(xié)商后,地基處理工藝擬由碾壓更改為8 000 kN·m(回填厚度6 m~10 m)和3 000 kN·m(回填厚度小于5 m)強夯施工工藝。填土強夯地基處理后地基承載力特征值不小于160 kPa,壓縮模量不小于10 MPa。
在理想的自然和機械條件下進行技術經濟比較,采用強夯施工8 000 kN·m施工面積10×104m2,3 000 kN·m施工面積12.8×104m2,8 000 kN·m 造價 56 元/m3,3 000 kN·m 造價25元/m3,總造價880萬元,低于機械破碎次堅石造價;由于強夯工藝對回填粒徑要求不宜大于600 mm,比碾壓標準低很多,土石方開挖成本會降低,采用分區(qū)施工,合理搭接,強夯和土方工程可以高效作業(yè),總工期可大大縮短。經過技術經濟比較后,地基處理采用強夯施工工藝。
根據強夯處理有效深度,總體上按虛土厚度10 m(強夯處理后厚度約9.5 m)的方案進行分層回填。填方臨時邊坡為1∶1。施工中應及時做好場區(qū)內排水工作,嚴禁填方區(qū)積水。
324 m臺地填土共分為三層進行回填,各層標高(處理后)分別為 304.50 m(局部區(qū)域),314.00 m 和 323.50 m。
332 m臺地填土共分為兩層進行回填,各層標高(處理后)分別為322.00 m 和331.50 m。
回填材料塊石粒徑不宜大于600 mm,且粒徑大于400 mm的塊石含量不宜大于30%。強夯采用8 000 kN·m能級對填土進行處理。根據本工程情況,布置2個強夯試驗區(qū),每個試驗性施工區(qū)面積1 500 m2。8 000 kN·m能級強夯試驗性施工參數及夯點圖如圖1所示(3 000 kN·m能級略)。
兩遍8 000 kN·m點夯,一遍1 500 kN·m能級滿夯。點夯要求:一、二遍點夯(8 000 kN·m能級)每點10擊~14擊,由第0擊起開始記錄,最后連續(xù)兩擊的平均貫入度不大于150 mm,若不滿足夯沉量要求可適當增加擊數。
點夯結束后用1 500 kN·m能級滿夯一遍,每點3擊~4擊。滿夯夯印搭接1/3,不得留有空白。
根據設計單位試夯參數進行強夯施工,試驗區(qū)完成14 d后,采用N120動力觸探、地面瞬態(tài)瑞雷波進行檢測測試,均達到設計密實度、地耐力標準。
本工程強夯由山西省機械施工公司從2007年7月開始施工,2008年2月竣工,經過獨立于設計和施工的第三方檢測單位進行N120動力觸探測試、靜載荷試驗、地面瞬態(tài)瑞雷波測試,檢測結果完全合格。并一次通過中石化質監(jiān)總站和相關部門驗收,質量優(yōu)良,竣工結算投資946萬元。
結論如下:
1)對于山地丘陵地區(qū),高回填、高土石比、高硬度次堅石區(qū)域采用強夯地基處理工藝,對回填料粒徑適應性好,和土方開挖搭接施工配合協(xié)調,效率高。2)大面積、高回填區(qū)域采用強夯施工工藝比傳統(tǒng)碾壓工藝適應性強,施工周期短,綜合造價低,施工效果好。3)對于山區(qū)施工,強夯機械進出場不方便,增加成本,工程量較小時單位施工成本較高。
[1]高 衛(wèi).淺談強夯法在工程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10,36(9):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