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fā)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jié)構(gòu)、筆法都很完美,是王羲之五十歲時的得意之作。后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序》真品一直保存宮中,梁朝戰(zhàn)亂流落民間。陳朝天嘉年間,羲之七世孫僧智永(傳世有《千字文》帖)得到。太建年間,獻(xiàn)陳宣帝。而后隋滅陳,上獻(xiàn)晉王楊廣。惜楊廣不學(xué)無術(shù),智永便借故翻拓索回,圓寂后傳給大弟子辨才,終被唐太宗獲知。
唐太宗李世民喜愛書法,尤愛王羲之的字。他聽說王羲之的書法珍品《蘭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終推說不知真跡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為智取。他派監(jiān)察御史蕭翼裝扮成書生模樣,去與辨才接近,尋機取得《蘭亭集序》。蕭翼對書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談得很投機。待兩人關(guān)系密切之后,蕭翼故意拿出幾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給辨才和尚欣賞。辨才看后,不以為然地說:“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跡倒不差?!笔捯碜穯柺鞘裁刺樱娌派衩氐馗嬖V他是《蘭亭集序》真跡。蕭翼故作不信,說此帖已失蹤。辨才從屋梁上取下真跡給蕭翼觀看,蕭翼一看,果真是《蘭亭集序》真跡,隨即將其納入袖中,同時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關(guān) “詔書”。辨才此時方知上當(dāng)。辨才失去真跡,非常難過,再加上驚嚇過度,不久便積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此后又有唐太宗派“蕭翼計賺蘭亭”的傳說。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推崇備至,敕令侍臣趙模、馮承素等人精心復(fù)制一些摹本。他喜歡將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賜給一些皇族和寵臣,因此當(dāng)時這種“下真跡一等”的摹本亦“洛陽紙貴”。此外,還有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臨本傳世,而原跡,據(jù)說在唐太宗死時作為殉葬品永絕于世。史書記載,《蘭亭序》在李世民遺詔里說是要枕在他腦袋下邊。那就是說,這件寶貝應(yīng)該在昭陵(唐太宗的陵墓)??墒?,五代耀州刺史溫韜把昭陵盜了,但在他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并沒有《蘭亭序》,那么十有八九《蘭亭序》就藏在乾陵(武則天的陵墓)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