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信息經濟學的理論體系與學科建設研究

    2012-04-29 00:00:00尤江東叢敬軍
    知識管理論壇 2012年8期

    [摘要] 評述信息經濟學領域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對構建信息經濟學科理論體系的原則進行分析,探討構建信息經濟學科理論體系的科學方法論基礎,進而嘗試構建一個包括信息經濟學存在論、本質論、實踐論三部分內容的信息經濟學理論體系。

    [關鍵詞] 信息經濟學 理論體系 學科建設

    信息經濟學(economics of information)一詞,起源于1959年馬爾薩克(J. Marschak)發(fā)表的《信息經濟學評論》。1961年,斯蒂格勒(G. J. Stigler)發(fā)表了題為《信息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載于《政治經濟學雜志》第69卷)的論文,使信息經濟學作為新興的學科進入了科學的殿堂[1]。信息經濟學既屬于經濟學領域,同時又是信息管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信息經濟學作為新興的信息管理學研究前沿領域,已經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但是,信息經濟學尚處于發(fā)展階段,其理論體系和學科建設仍有待于拓展和完善。

    經過國內外學者近50多年的初步探索,信息經濟學學科體系初步形成。隨著信息經濟理論研究的深入,構建科學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信息經濟學理論體系,已成為學術界普遍關注的一項課題。本文試圖以學術界目前對信息經濟學研究的反思為基礎,探討信息經濟學理論體系研究領域的基本架構。

    1 國內外信息經濟學領域研究現(xiàn)狀述評

    1.1 國外信息經濟學領域研究現(xiàn)狀評述

    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奈特(F. H. Knight)發(fā)表《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2]一文,把企業(yè)的風險、利潤的不確定性、信息與市場競爭聯(lián)系起來,指出“信息是一種主要的商品”,并注意到各種組織都參與信息活動且有大量投資用于信息活動。

    1949年,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A. Hayek)的論文《社會中知識的利用》發(fā)表在《美國經濟評論》上,對市場信息的不完全性質及其影響作了深刻論述,同時對傳統(tǒng)經濟理論中隱含的完全市場信息假設提出了挑戰(zhàn)[3]。

    1959年,美國經濟學家馬爾薩克發(fā)表了《信息經濟學評論》,正式提出信息經濟學一詞,文中討論了信息的獲得使概率的后驗條件分布與先驗的分布有差別的問題,之后又研究了最優(yōu)信息系統(tǒng)的評價和選擇問題。該文的發(fā)表標志著微觀信息經濟學的正式誕生[4]。

    1961年,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勒發(fā)表的《信息經濟學》一文指出經濟行為主體掌握的初始經濟信息是有限的,是不完全信息,這就決定了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斯蒂格勒研究了信息的成本與價值以及信息對價格、工資和其它生產要素的影響[5]。

    20世紀60年代,赫伯特?西蒙(H.A.Simon)、肯尼思?阿羅(K.Arrow)等一批歐美經濟學家率先對傳統(tǒng)經濟學的“完全信息假定”提出質疑[6]。70年代,喬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威廉?維克里(Willian Vickery)、詹姆斯?莫里斯(James A.Mirrless)、邁克爾?斯彭斯(Michael Spence)、杰克?赫什雷弗(J.Hirshleifer)、喬治?斯蒂格勒(G.J.Stigler)、格羅斯曼(Sanford Grossman)等歐美知名學者均從現(xiàn)實的制度安排和經濟實踐中發(fā)現(xiàn),行為者擁有的信息不僅是不充分的,而且其信息的分布是不均勻、不對稱的,而這將嚴重影響市場的運行效率并經常導致市場失靈。這一發(fā)現(xiàn)構成了不對稱信息經濟學產生和發(fā)展的重要基礎,針對“信息不對稱”概念展開的信息經濟學研究正式興起。

    隨著人們對信息在經濟活動中作用的關注,研究的視野逐漸從微觀領域轉向宏觀領域。1962年,馬克盧普的《美國的知識生產和分配》出版,對美國1958年的知識產業(yè)進行了統(tǒng)計測算。1977年,馬克?波拉特的《信息經濟》(九卷本)提出信息經濟測度的波拉特范式[7]。他將產業(yè)分成農業(yè)、工業(yè)、服務業(yè)、信息業(yè),把信息部門分為第一信息部門(向市場提供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企業(yè)所組成的部門)和第二信息部門(政府和企業(yè)內部提供信息服務的活動所組成的部門),通過產出與就業(yè)兩個方面,運用投入產出分析,對1967年美國的信息經濟的規(guī)模和結構作了詳盡的統(tǒng)計測算和數(shù)量分析。

    從20世紀60年代初信息經濟學出現(xiàn)起,到80年代初信息經濟學被公認為止,信息經濟學得到長足的發(fā)展。

    1976年,美國經濟學會在經濟學分類中正式列出信息經濟學,1979年首次召開了國際信息經濟學學術會議,1983年國際性學術雜志《信息經濟學和政策》正式創(chuàng)刊。與此同時,還出現(xiàn)了一批信息經濟學教材,如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蘭伯頓于1984年出版的《信息經濟學與組織》、《信息經濟學的出現(xiàn)》等[7],對信息經濟學的產生與發(fā)展過程進行了系統(tǒng)的介紹。

    80年代中期,隨著世界新技術革命尤其是信息技術革命的興起及其影響的擴大,信息經濟學逐漸從發(fā)達國家向發(fā)展中國家傳播。我國學術界對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8]。

    199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三位研究與微觀信息經濟學有關的博奕論的學者, 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又授予了兩位信息經濟學家:英國劍橋大學的詹姆斯?莫里斯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威廉?維克里,這已表明微觀信息經濟學逐漸融入了西方主流經濟學,成為經濟學最具發(fā)展前途的領域[9] 。

    1.2 國內信息經濟學領域研究現(xiàn)狀評述

    我國對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最早是從新技術革命浪潮中研究信息與經濟信息等問題起步的。1986年《經濟信息合理組織及其效益問題研究》課題獲得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七五”重點項目立項資助,同時《信息經濟學及其軟件系統(tǒng)》課題也獲得國家經濟信息系統(tǒng)“七五”科技攻關項目立項資助。

    1987年和1988年先后召開了“全國經濟信息理論研討會”、“全國信息經濟理論研討會”,1989年8月8日在北京宣告成立了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同時舉行了全國性的信息經濟學學術研討會。

    在學術會議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有: 1985年12月與1986年3月,原國家科委情報司兩次召開情報有償服務方面的座談會;1986年12月,首屆中國信息化學術討論會在北京召開,信息經濟學的有關課題成為會議的主要議題之一,這是信息經濟學的內容首次被正式列入中國學術會議的主題之中;1988年,首次以信息經濟學命名的學術研討會在煙臺召開?!靶畔⒔洕鷮W及其軟件系統(tǒng)”等課題獲得國家“七五”重點科學技術攻關項目立項資助。1983年,武漢大學情報科學系正式將“情報經濟學”列入專業(yè)教學計劃,1985年又首先開設了完整的情報經濟學課程,并編寫出較為系統(tǒng)的教材,這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信息經濟學的研究。

    國內宏觀信息經濟學領域的著作主要有烏家培的《經濟信息與信息經濟》(1991年)、金建的《信息產業(yè)經濟學論觀》(1993年)、高潔的《信息產業(yè)管理》(1995年)、馬費成的《信息經濟學》(1997年)、婁策群等的《信息經濟學通論》(1998年)等,后兩本或多或少地穿插進一點微觀信息經濟學的內容。微觀信息經濟學領域的國內著作主要有張遠的《信息與信息經濟學的基本問題》(1992年)、黃亞均的《信息:市場經濟的幽靈》(1993年)、謝康的《微觀信息經濟學》(1995年)、張維迎的《博奕論與信息經濟學》(1996年),其中張維迎的著作堪稱當時中國微觀信息經濟研究的最高水準。謝康的《信息經濟學原理》(1998年) 和陳禹的《信息經濟學教程》(1998年)則是橫貫微觀與宏觀整個信息經濟學研究領域的國內成果。除教材外,還翻譯引進了為數(shù)不少的微觀信息經濟學經典著作,如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斯蒂格勒等人的著作和由張維迎翻譯引進的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莫里斯的有關著作,等等。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信息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推動了它的發(fā)展。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深入,微觀信息經濟學研究成果在完善市場機制和國有企業(yè)改革中有了深入廣泛的應用,可以預計,微觀信息經濟學必將成為21世紀中國信息經濟學研究的熱點和重點。

    1996年,在中國的應用經濟學專業(yè)目錄中單獨列出和介紹了“信息經濟學”這一學科。

    綜上所述,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信息經濟學的研究逐漸活躍起來,但是與國外相比還有不少差距,在系統(tǒng)性和科學規(guī)范以及中國本土化策略分析方面略顯不足。

    2 構建信息經濟學學科理論體系的原則

    任何一門學科,都必須有其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理論體系。形成自身獨特的理論體系,是一門學科建立的標志。學科理論體系是否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一門學科的發(fā)展水平。關于理論體系在學科發(fā)展中的重要性,黑格爾在談到哲學的理論體系對哲學的重要性時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他曾提出,“哲學若沒有體系,就不能成為科學。沒有體系的哲學,只能表示個人主觀的特殊心情,它的內容必定是偶然性的。哲學的內容,只有作為全體中的有機環(huán)節(jié),才能得到正確的證明,否則便只能是無根據的假說或個人的主觀確信而已”。鑒于理論體系在學科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構建學科理論體系一直是學科建設的重心所在。

    為此,著名科學史學家G.霍爾頓提出:“科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從那些混亂和不斷變化的現(xiàn)象中探索出一個有秩序和有意義的協(xié)調一致的結構,并以這種方式解釋和超越直接的經驗?!睂τ谛畔⒔洕鷮W學科而言,這些道理同樣是適用的。

    萬物皆系統(tǒng)。信息經濟學科及其理論也不例外。我們在構建信息經濟學理論體系時,除了要運用唯物辯證法外,還應以系統(tǒng)論所提示的一系列科學方法、原則作為指導。

    2.1 信息經濟學的整體性原則

    人們對事物的屬性認識要進入到“組織性”、“相關性”、“有機性”的認識,從對事物的單向研究,開拓到非線性研究,進而開拓對事物整體性研究的新領域。我們不能將視野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的經濟學,而應開闊視野,將信息流轉與傳統(tǒng)的經濟學統(tǒng)一起來,透過各個子系統(tǒng)、要素之間的組織性、相關性、有機性,從總體上構建信息經濟學學科理論體系。

    2.2 信息經濟學的有序性和動態(tài)原則

    有序性原則認為,系統(tǒng)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關性有一定規(guī)則,而不是雜亂無章的,認識一個系統(tǒng)就是要認識相關性中產生的“有序性”或規(guī)則性。這一原則表明,系統(tǒng)內部的“序”必須在與環(huán)境的物質、能量信息的動態(tài)交流中,才能保持和發(fā)展起來。人們從系統(tǒng)內在的有序過程和系統(tǒng)與環(huán)境的交換過程來分析系統(tǒng),認識就進入到系統(tǒng)整體性的本質中。這就要求我們在構建信息經濟學理論體系時,要充分考慮理論體系內部各個理論要素之間的相關性,使之保持有序性;同時,要從動態(tài)上研究信息經濟學理論與信息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以社會信息環(huán)境作為研究的起點,可以深入到信息經濟系統(tǒng)整體性的本質中。

    2.3 信息經濟學的等級系統(tǒng)和系統(tǒng)發(fā)展原則

    等級系統(tǒng)原則是將系統(tǒng)與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劃分為等級式的不同層次。系統(tǒng)的形成是從無序向有序、從低級有序向高級有序、從低級系統(tǒng)向高級系統(tǒng)不斷演化的歷史過程。系統(tǒng)的等級存在本身是系統(tǒng)自身發(fā)展變化的產物。我們必須以發(fā)展的觀點、以有序性不斷飛躍的觀點看待事物的系統(tǒng)。這就要求我們在構建信息經濟學理論體系時,充分考慮各個子系統(tǒng)之間的層次性。

    3 構建信息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方法論基礎

    科學方法論是關于科學認識活動規(guī)律的概括和總結,是關于科學研究方法的理論。科學發(fā)展史表明,任何一門學科的理論研究,只有應用科學的方法,才能真正揭示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建立起科學體系??茖W的方法論是構建一門學科的根本前提,也是一門學科走向成熟的標志。因此,構建信息經濟學理論體系,必須以科學的方法論為基礎。

    3.1 確定學科的邏輯起點是構建學科理論體系的關鍵

    一門學科的理論體系,是指該門學科的概念和聯(lián)結這些概念的判斷所組成的邏輯系統(tǒng)。構建學科理論體系,關鍵就在于確定學科的邏輯起點。所謂學科的邏輯起點,就是學科理論體系中最抽象、最簡單的概念,是范疇體系的出發(fā)點或稱邏輯始項。作為構建學科理論體系邏輯起點的概念,必須符合以下幾個規(guī)定:

    首先,作為邏輯起點的概念必須是科學的概念。

    從邏輯學的角度看,概念有科學概念和日常概念之分。作為邏輯起點的概念必須是科學概念,必須是反映客觀現(xiàn)實的概念而非主觀臆造的概念,必須是經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所形成的具有明確的內涵和外延的概念,人們對該概念所指代的東西不會產生誤解和歧義。

    其次,作為邏輯起點的概念必須是學科概念中最基本、最簡單、最抽象的概念。任何一門學科都會有很多科學概念,但并不是任何一個概念都可以充當邏輯起點,作為邏輯起點的概念必須是高度抽象化的、在科學理論體系中屬于核心地位、起著基礎性作用的概念,本門學科的其他概念均可以通過它得到說明。

    再次,作為邏輯起點的概念必須是包含所有研究對象的一切矛盾的“胚胎”和“萌芽”的概念,從這個概念出發(fā),可以推演出學科理論體系中的所有概念和關系。

    最后,作為邏輯起點的概念必須能體現(xiàn)邏輯與歷史的統(tǒng)一。恩格斯指出:“歷史從哪里開始,思維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而思維進程的進一步發(fā)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形式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guī)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發(fā)展點上加以考察”。從恩格斯的話可以看出,學科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應與學科研究對象領域內人類實踐活動的起點相一致,學科理論體系的邏輯演進應與學科研究對象領域內人類實踐活動的發(fā)展相吻合,能夠體現(xiàn)邏輯與歷史的統(tǒng)一。

    3.2 從抽象上升到具體是構建學科理論體系的基本思路

    從邏輯學的角度看,任何理論體系都是一個范疇體系,都是通過范疇體系來解釋其所研究的全部對象的。那么,怎樣確立范疇體系呢?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沿著從具體到抽象、由抽象到具體兩條道路進行的。第一條道路是“從實在和具體開始,從現(xiàn)實的前提開始,先是獲得一個混沌的關于整體的表象,經過更切近的規(guī)定之后,……就會在分析中達到越來越簡單的概念:從表象中的具體達到越來越稀薄的抽象,直到達到一些最簡單的規(guī)定”??傊?,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構建一門學科理論體系的方法就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

    3.3 邏輯分析、演繹推理等思維過程是構建學科理論體系的主要手段

    我們把學科理論體系中最抽象、最簡單的概念作為構建學科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相應地,我們把與之相對應的最具體的概念、原理稱之為邏輯終點。從邏輯起點向邏輯終點,即從最抽象的范疇向最具體的概念推進,必須通過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等思維過程,推演出一系列中介概念,使理論體系的構建沿著最抽象的概念這個邏輯起點經一系列中介概念到達邏輯終點,同時找出概念間的相互關系、原理間的必然聯(lián)系,從而構建起學科的理論體系。

    在構建學科理論體系的過程中,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等思維過程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通過歸納、分析、綜合對經驗事實進行整理總結,形成學科理論體系賴以建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后又通過分析、綜合特別是演繹推理揭示概念間的相互關系和原理間的必然聯(lián)系,從而構建一個邏輯嚴密的理論體系。

    4 我國信息經濟學科理論體系的結構和內容

    按照科學的方法論構建信息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就是要將信息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按照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思路展開。首先,要找出該門學科的最基本、最抽象的科學概念作為理論體系展開的邏輯起點。由于確定邏輯起點的實質是揭示該門學科的研究對象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因此一般將這一部分內容稱之為存在論。其次,從作為邏輯起點的最基本、最抽象的概念推演出能夠抵達邏輯終點的中介概念,形成與之相聯(lián)系的相應的判斷,即該門學科的基本原理和規(guī)律,揭示事物的本質。由于這一部分主要是揭示事物的本質,因此,一般將這一部分稱之為本質論。最后,從基本原理和規(guī)律向邏輯終點推進,推演出基本原理和規(guī)律在具體中的體現(xiàn),得出各種具體的邏輯結論。在應用性學科中,邏輯終點就是基本原理和規(guī)律在實踐中的應用,因此這一部分一般稱之為實踐論。

    4.1 信息經濟學存在論

    存在論部分的中心任務就是確定信息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我們認為信息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是信息經濟。那么,這一概念是否符合一門學科的邏輯起點所必須具備的規(guī)定性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信息經濟是一個科學概念,它所反映的是現(xiàn)實的客觀存在,具有明確的內涵和外延,是廣為人們接受的概念。其次,信息經濟是信息經濟學學科中最基本、最簡單、最抽象的概念,其他概念(如信息系統(tǒng)、信息經濟鏈、信息市場、信息化、信息資源、信息產業(yè)等)均可以通過信息經濟加以進一步說明,它們都是客觀存在和發(fā)展的。信息經濟在信息經濟學科理論體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起著基礎性作用。再次,信息經濟包含了信息經濟學一切矛盾的“胚胎”和“萌芽”。由此我們可以推演出信息經濟的本質、信息經濟的基本規(guī)律、信息經濟準則、信息傳播倫理等一系列下位概念。

    存在論部分主要討論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信息經濟的沿革。由于學科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應與學科研究對象領域內人類實踐活動的起點相一致,學科理論體系的邏輯演進應與學科研究對象領域內人類實踐活動的發(fā)展相吻合,因此,存在論中我們首先從信息經濟的歷史發(fā)展來探討信息經濟學是如何順應社會的需要而產生和發(fā)展的。

    ?信息經濟系統(tǒng)。信息經濟系統(tǒng)是由信息、人、信息環(huán)境組成的具有一定的自我調解能力的人工系統(tǒng),系統(tǒng)中的各個要素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4.2 信息經濟學本質論

    信息經濟學本質論,主要是探討信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這一部分主要討論兩個方面的問題:

    ?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信息經濟系統(tǒng)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會背景,即信息的激增、信息經濟的崛起與壯大、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以及人們觀念的更新。因此,我們可以說,它的形成根植于社會實踐的需要,其存在和發(fā)展有牢固的根基。因而,我們可以認為信息經濟學的本質是一門應用性和綜合性的新興邊緣學科,是一門以信息經濟系統(tǒng)為研究對象,探討信息經濟系統(tǒng)的構成、特點和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

    ?信息經濟學的本質。信息經濟系統(tǒng)是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對信息經濟系統(tǒng)的認識直接制約著人們對信息經濟學的理解和把握。信息經濟學是一種新的信息管理思維,運用生態(tài)學的觀點,綜合考察人、信息、信息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以社會和諧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為根本目標,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精神。

    4.3 信息經濟學實踐論

    揭示信息經濟學的本質和研究對象,目的在于用理論指導實踐。由于信息經濟學主要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因此,實踐論在信息經濟學理論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實踐論部分主要討論的問題有:

    ?信息經濟學基礎。主要研究信息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問題,包括學科性質、研究對象、體系結構、理論基礎和相關學科等。

    ?信息經濟學發(fā)展史。人類的信息經濟現(xiàn)象可追溯到遠古時代,因而,研究信息經濟的歷史發(fā)展無疑是必要的。通過對其發(fā)展史的研究,我們可以借鑒以往的經驗,為現(xiàn)代信息經濟提供有益的啟示。

    ?信息經濟學方法論。主要研究信息經濟學方法體系構成及其內容。

    ?信息經濟政策研究。主要以信息經濟政策的作用、類型、制定的原則、程序等為研究方向,從理論上為信息經濟政策的制定和有效實施提供保證。

    ?教育信息經濟學。該分支學科研究教育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教育應用中教育信息、人、教育信息環(huán)境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規(guī)律及其整體的生態(tài)平衡。

    ?信息經濟學的發(fā)展研究。以信息經濟系統(tǒng)的未來發(fā)展為研究基點,主要研究信息經濟學的未來發(fā)展趨勢,包括使用的技術手段、方法及現(xiàn)代信息經濟系統(tǒng)從理念到方法的差異等。

    ?網絡信息經濟學。網絡信息的外部性更大,網絡經濟的開放性和競爭性更加強烈,由此,網絡信息經濟學已經成為學術屆研究的熱點之一,如網絡信息價值評價、網絡信息傳送與交流、網絡經濟政策和網絡經濟法規(guī)的制定等,其中一個重要的研究內容為建立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的網絡平臺,實現(xiàn)各種有價值的交流互換與共享從而改變行為方式,進“協(xié)同交易”[10]。

    ?國際信息經濟學。隨著全球一體化的形成,各國之間的聯(lián)系日趨緊密,信息經濟學的研究范圍要擴展到國際領域,討論世界信息經濟的生產效率、信息資源配置效率,國際信息政策對比、評判與預測研究,各國信息經濟依賴程度與跨國信息經濟比較等內容[10]。

    ?比較信息經濟學。該學科主要是通過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和歷史的角度對跨國、跨地區(qū)和不同環(huán)境下的信息經濟系統(tǒng)進行比較分析以及對信息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進行跨學科研究等。

    5 結 語

    信息經濟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是關于信息管理的一種新范式。本文構建的信息經濟學理論體系以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為邏輯起點,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信息經濟系統(tǒng)進行剖析,體現(xiàn)了它的學科性質,反映了它的研究內容,構建了信息經濟學的分支學科。當然,信息經濟學是一門正在發(fā)展中的學科,其理論體系必將處于不斷豐富和完善中。隨著學科建設的推進,最終將會形成一個相對完善、比較成熟的理論體系。信息經濟學研究在21世紀必將迎來一個全面發(fā)展和繁榮的時代,成為信息管理學乃至整個人文社會科學中一門備受人們關注和重視的新興邊緣交叉學科。

    信息經濟學是隨著社會經濟信息化而發(fā)展起來的經濟學與信息科學的交叉學科,帶有明顯的綜合性和邊緣性,同時它也是一門與時俱進的理論,其研究范圍廣泛并不斷擴展深入。

    參考文獻:

    [1] 王明明. 信息經濟學的發(fā)展歷程與研究成果[J].中國信息界,2011(10):23-28.

    [2] Akerlof G.The market for“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3):488-500.

    [3] Hirshleifer J.Where are we in the theory of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y Review,1973,69(2):213-225.

    [4] Stigler G J.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1,69(3):213-215.

    [5] McCormick B J.Hayek and the Keynesian avalanche[J].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2:260.

    [6] 肖勇.中國信息經濟學二十年研究綜述[J].荊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3):60-69.

    [7] 烏家培.信息經濟學若干問題[J].華僑大學學報,2002(2):5-14.

    [8] 謝康.信息經濟學原理[M].長沙:中南工業(yè)大學出版社, 1998:68.

    [9] 張維迎.博奕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28.

    [101] 屈莉莉,陳燕,李劍鋒.信息經濟學的理論體系與研究內容評述[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09,19(31):88-101.

    [作者簡介]: 尤江東,男,1979 年生,館員,發(fā)表論文10余篇。

    叢敬軍,男,1965年生,研究館員,副館長,發(fā)表論文100余篇,出版專著1部、合著3部。

    余姚市| 朝阳区| 大田县| 青阳县| 潜山县| 普定县| 临猗县| 郴州市| 兴国县| 花垣县| 大港区| 呼伦贝尔市| 尚志市| 丹江口市| 楚雄市| 阿瓦提县| 陵水| 雅安市| 呼图壁县| 南部县| 荥阳市| 安新县| 疏勒县| 张家川| 彩票| 罗山县| 无极县| 武威市| 永登县| 平潭县| 上饶市| 孟连| 怀集县| 德庆县| 冕宁县| 独山县| 抚宁县| 双桥区| 汉中市| 白城市| 万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