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高一教蘇教版必修一時,上《沁園春·長沙》,講到“悵寥廓”時,我問這個“悵”怎么理解?有一個女生說課本下面“悵寥廓”的注解為“面對廣闊的宇宙惆悵感慨”?!?寥廓”課本解釋為“高遠空闊”,這里用來描寫宇宙之大,那么,“悵”應理解為“惆悵感慨”。這時,班里平時發(fā)言比較積極的一個男生站起來說,我覺得“悵”“理解為“惆悵”不太符合這首詞的意境。你前面不是說遠望千山萬嶺,楓林如染,像熊熊燃燒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競發(fā),像戰(zhàn)場上無數(shù)奮進的勇士。抬望眼,雄鷹展翅,矯健勇猛,翱翔長空;低眉處,魚翔戲水,自由輕快,生機盎然。那么,一切景物都是那么的生機勃勃,萬類霜天競自由,怎么一下子就“惆悵”起來了呢?這樣的感情基調不連貫啊。我也覺得這個男生說的有理。我說,這個問題我們先放一放,我不敢貿(mào)然地下決定,等我查一下資料,我再回答你們。
下課后,我查了字典。字典上是這樣寫的:悵(形聲。從心,長聲。本義:因失意而不痛快)恨,望恨也?!墩f文》并舉例如下: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薄妒酚洝り惿媸兰摇窅澚壤蛏n茫大地,誰主沉浮?!珴蓶|《沁園春·長沙》又如:惆悵(傷感;失意);悵況(恍惚);悵觸(惆悵感觸)
字典里把“悵”理解為“望恨”,放在這首詞里,似乎不太符合這首詞的意境。我認為一個字的理解應該放到文本當中去。前面的秋景寫得如此絢麗多彩,一下子變?yōu)椤般皭潯?,似乎不太符合毛澤東作為叱咤風云的一代偉人,一個胸懷大志杰出的政治家的風格。他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風范,奮發(fā)向上永不消沉的樂觀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纖弱文人,所以他的詩詞也不同凡響,境界開闊,氣勢磅礴,充滿豪情。古人云:“詩的品評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決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p>
“悵”這個詞包含著一個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這樣蓬勃、絢爛,而現(xiàn)實社會卻又是如此沉悶、黑暗,“獨立寒秋”的詩人,仰天俯地,悵望廣闊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憂。禁不住向蒼茫大地發(fā)問:誰來主宰你的盛衰枯榮?個人認為“悵”的解釋去掉“惆悵”這個解釋,而應理解為“面對廣闊的宇宙深思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