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蓉
【摘 要】歷史學科新課程改革為學生歷史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搭建了平臺。根據自己多年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一些培養(yǎng)學士自主學習能力的經驗,本文從五個方面進行了論述,詣在通過這種交流和反思共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更佳有效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民族地區(qū);初中歷史;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
新改革理念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且明確提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學校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同時更要教學生學會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在幾年來的歷史教學改革探索中總結出要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做好自主學習的基礎
培養(yǎng)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實際上也就是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變“要我學”為“我想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我認為首當其沖的一點就是要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自覺動力,是鼓舞和推動學生探求新知識的巨大力量。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就要充分吃透新課標的精神,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讓教材“活”起來,使其貼近學生的生活,并依據學習的特點,在教學中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如講“赤壁之戰(zhàn)”時,我講了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既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又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尊重學生,營造融洽教學環(huán)境
教師要改變陳舊觀念,充分認識到學生自主學習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在教學要充分尊重學生,以平等、民主、尊重、理解、關心、賞識的態(tài)度去對待學生,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不要動輒批評學生,不要責備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不要生硬地糾正學生的錯誤。教師應創(chuàng)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fā)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的師生交流渠道,努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形成主動參與的習慣,學生自己越來越“想學”,而這正是自主學習能力的最佳表現。
三、授之以漁,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學校教育的一大重要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教師必須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成為“會學習”的人。面對我?;A薄弱,學習習慣和行為養(yǎng)成欠缺極為嚴重的現狀,對學生學法指導就顯得更為重要。在學法指導方面我重點抓以下幾個方面:
(1)養(yǎng)成學習習慣,重視過程訓練。從學生進入高一開始,我就著手抓學生習慣培養(yǎng)。課前布置學習任務,預習新課,閱讀課外資料,學生設置問題,找疑點,課內展開討論,討論方式有同桌討論,分組討論。通過日常小習慣的強化和長期學習過程的訓練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習慣和能力。
(2)引導學生學會知識的重組和知識結構的構建。面對眾多古今中外的史實,要讓學生記牢并從紛繁復雜的歷史中抓住歷史的真相和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這些都不能靠死記硬背,而必須要對知識進行重新加工和知識結構的組建。針對所修板塊的具體內容我會引導學生分專題進行總結,或者是對學科內的知識進行縱橫聯系和比較。通過學生對知識的反復練習、比較中,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結構,做到“歷史”了然于胸。
(3)引導探索識記具體知識點、概念的便捷途徑。知識獲取的迅捷性、記憶的持久性和再認再現的準確性,是學習效率的重要體現。每一個知識點、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記憶方法,發(fā)現并掌握其規(guī)律,合理加工處理知識信息,探究便捷的記憶技巧,有利于提高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效率。一方面,教師可以提供一些相關技巧,供學生借鑒;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學生能舉一反三,化抽象記憶為形象記憶,針對不同的識記對象,探索最佳的識記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進。
總之,只有在教學中,讓學生“會學”,學生才會增強自信,才能夠真正的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四、充分應用多種資源,教學生獲取資料
歷史課涉及的知識面很廣,學生的知識有限,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學校的各種資源,教會學生獲取資料。教材中有些內容距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教師可安排學生課前查資料。學生的獨立查找,不但豐富了自己的知識有助于課上對新知識的消化理解;還在查找的過程中磨煉了意志,提高了能力,達到了一箭雙雕的作用。例如:在教學《林則徐虎門銷煙》一課時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查找有關當時社會背景,林則徐的個人情況以及其它的相關資料,并在課上全班交流。
五、提倡開展課外探究,提高學習能力
當前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因此探究的內容不一定就是我們教材的內容。比如在我們茂縣縣城附近的史前遺址——營盤山遺址,學生可以以此為探究主題,通過查找地方史料,網上搜索信息,訪問地方百姓,勘察遺址和出土文物進行探究:營盤山居民以定居農耕業(yè)為主的經濟生活狀況,可從遺址內發(fā)現的相關遺跡和出土遺物中略見一斑。狩獵、采集和捕撈業(yè)也是營盤山居民以農耕業(yè)為主業(yè)的經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補充內容。據考古專家介紹,從現有的發(fā)掘情況來看,這個遺址不但代表了5000年前整個長江上游地區(qū)文化發(fā)展的最高水準,而且將阿壩州、甚至是整個四川文明的歷史上溯至6000年前(比距今3500~3200年的三星堆和金沙遺址都早)。通過展開課外探究,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能力。
提高和培養(yǎng)學生歷史自主學習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為中學歷史教師,我們要不斷地探索挖掘和提升學生潛能,發(fā)展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促進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提高,為他們的終生學習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嵇紅梅.芻議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J].吉林教育,2010年02期
[2]于友西,葉小兵.素質教育與歷史教育學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苑堅.岷江上游考古發(fā)現“營盤山文化”.寧波日報,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