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孝心不能等待(長篇紀實文學連載之十)

    2012-04-29 18:31:16何慶良
    鴨綠江 2012年10期
    關(guān)鍵詞:姑父妹妹媽媽

    何慶良

    2007.6.13周三重慶

    母女交班

    改革開放的第二年(一九七九年),媽媽轉(zhuǎn)正,成為一名正式的產(chǎn)業(yè)工人。

    這對于已經(jīng)工作了十五年,卻一直戴著家屬工帽子的媽媽來說,簡直是做夢也想不到的好事。

    正式工,國有企業(yè)的工人!在工人階級是領(lǐng)導(dǎo)階級的感覺還沒有冷卻的年代,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稱謂。

    錯過多少機會的媽媽,沒有想到能在五十二歲這個年齡居然能轉(zhuǎn)為正式職工,改寫了人生的歷史。

    媽媽無比珍視自己的身份,她覺得自己也成為了從前羨慕對象中的一員。她的工作干勁更高。就像文革結(jié)束后,人們的積極性像地下迸發(fā)的巖漿一樣。

    然而,媽媽的興奮沒有持續(xù)多長時間,就遇到了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由于上山下鄉(xiāng)知識青年的大量返城務(wù)工。工廠普遍實行了子女接班制度,讓返城的知青接替父母。當時,正在讀高一的二妹妹在外界的影響下,也怕將來考不上大學想盡早工作。國企職工的板凳還沒有坐熱的媽媽犯難了。

    自己繼續(xù)工作幾年,也正是好年景,工資和福利待遇,退休金肯定要高些;但是,如果女兒大學考不上,又找不到工作,就要待業(yè)。吃過沒有工作苦處的媽媽,深知一個青年人沒有工作的心情和處境。何況一個女孩子沒有工作,談婚論嫁都底氣不足。誰愿意娶個吃閑飯的待業(yè)女青年?

    媽媽思前想后,終于做出了一個抉擇,讓女兒接班,自己提前退休!

    可憐天下父母心!媽媽把剛剛到手的正式工崗位戀戀不舍地交給了自己的女兒。為了這個令人向往的職業(yè)和崗位,她已經(jīng)工作和期盼了十五年。然而,幸福剛剛降臨,她卻毅然放棄了。為了自己的孩子,她能夠舍棄她最想得到的,因為那是她母愛的胸襟和品格。

    2007.6.14周四重慶

    退休之后

    媽媽把自己的正式工崗位讓給了妹妹,卻沒有在家休息享清福,而是開始了她一生中最累的工作。媽媽到處找臨時工做,和今天進城打工的農(nóng)民工毫無差別。

    媽媽所以這樣做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想增加家庭的收入,給二妹妹掙學費,供她讀大學。

    二妹妹雖然接了班,有了一個鐵飯碗,但原學校的班主任仍然鼓勵她繼續(xù)上高中補習班,參加高考。想圓大學夢的妹妹,白天上班,晚上上課。一個徒工的工資根本支付不了備考大學補習班的費用。媽媽干臨時工的目的就是給女兒掙補習的費用。

    二妹妹從八零年開始邊補習邊備考。由于高中沒讀完,又半工半讀,前兩次考試都離錄取線差幾分。屢戰(zhàn)屢敗的二妹已萌生棄考之意。媽媽的工友也勸媽媽別讓女兒再考了。一是補習花錢,二是考上更花錢,女兒讀到高中就可以了。吃盡了沒有文化苦處的媽媽絕不讓女兒重走自己的老路。她橫下一條心,堅決支持女兒考下去。

    為了幫助女兒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母親在年過半百之后干起了青壯年男人才出的力氣活,挖地溝,曬海帶,到冷庫扒對蝦,到居民委的早餐供應(yīng)點做早餐、炸油條。

    那些日子,媽媽每天早晨兩點多鐘起床,生火、開灶,保證上早班的工人來吃飯。媽媽用自己的雙手擎起了女兒上大學的夢想。

    天道酬勤,第三次再考,妹妹終于跨過了錄取線,成為大連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yè)八二級的新生。

    事后多年,每當談起二妹妹當年考大學的這段日子,媽媽總是流露出一種自信和自豪感。

    2007.6.15周五重慶

    婆媳關(guān)系母女情

    家庭關(guān)系中,婆媳關(guān)系可能是最難相處的,古往今來的文學作品中有不勝計數(shù)的例子。

    但是,媽媽與奶奶的關(guān)系卻是親朋好友無不交口稱贊的。

    我們這一代人,對媽媽家老一輩人幾乎沒有太多的記憶。一是從小沒有在姥姥家生活過,二是兩位老人去世太早,到我們懂事時,他們都已經(jīng)過世了。

    姥姥去世得很早,剛剛六十歲,因突發(fā)腦溢血,不治而亡。姥爺因老年性肺氣腫,七十三歲那年也去世了。爺爺家族這邊的老人都長壽,一直保持著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記錄。

    媽媽從一九四九年出嫁到奶奶去世,婆媳倆共同相處了近半個世紀。同為何家媳婦的婆媳倆在共同的家庭生活和勞作中結(jié)下了母女一般的情感。

    媽媽曾和奶奶在十年里共同操持了一個幾十口人的大家庭。那時,太爺,太太都在世,奶奶是那時大兒媳,媽媽是長孫媳。兩個媳婦兩輩人卻是同樣的命運。

    滿族遺老的家規(guī)多,禮節(jié)多。奶奶和媽媽都是被這些禮教束縛最多的人。我記得奶奶和媽媽都上了六十歲的年齡時,也不能上炕和家里的男人同席吃飯,只能和孩子們在地下吃客人吃剩的飯菜。這在我幼小的心靈中就曾產(chǎn)生過憤憤的不平之感。

    一九五九年,媽媽帶著我和大妹妹去了大連。初中之前,我在暑假和寒假是一定要去奶奶家的。因為那里有兒時的伙伴,有南河洼,可以打鳥,可以捉蟈蟈,可以溜耙犁……

    每次回家前,媽媽都要把幾個月攢下的細糧(大米、白面)全部買回來,蒸上幾鍋饅頭給爺爺奶奶帶回去。這是我們自己家人都吃不到的。有一年冬天,媽媽把一年攢下的五斤豆油,用一個粗粗的玻璃瓶裝滿,讓我和奶奶帶回老家過年??墒?,馬虎大意的叔叔把油瓶掛在自行車的車把上,后邊馱著我。出了車站不遠,車把一晃,油瓶“砰”然迸裂,黃澄澄的豆油流了一路。奶奶心疼地直跺腳,還喊路人用碗把油舀起來,回家澄清了再吃。奶奶知道,那是兒媳把住了全家的嘴,省下的豆油,孝敬兩位老人的一片心情。

    六十年代,奶奶每次來大連,媽媽都把家里最好吃的做給奶奶吃,就像奶奶當年伺候太太一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以后,奶奶不再走動了。媽媽逢年過節(jié)和奶奶的生日都要提前做準備,打發(fā)爸爸帶著妹妹回老家。媽媽說,人老了,過年過節(jié)最想的就是兒女們回家團圓。

    九十年代之后,媽媽也成了老人,但她依然惦記著家鄉(xiāng)的老人,春節(jié)是一定要讓我們回家過年的。媽媽說,一輩傳一輩。做晚輩的永遠要孝順老一輩。

    2007.6.16周六重慶

    姑嫂情深

    四姑是在得知媽媽病危后,先我從德州趕赴大連的。

    多年來,媽媽曾無數(shù)次邀姑姑和姑父來大連度假,小住些日子。姑姑總是舍不下她的家和她種植的上百盆花。

    媽媽和姑姑的年齡相差不到十歲。媽媽出嫁時,兩個姑姑都是十三、四歲的小女孩。那時,爺爺奶奶住在南河洼的菜園里。家里是媽媽操持家務(wù),贍養(yǎng)著太爺、太太,看護著兩個小姑和兩個小叔。在他們年幼的情感里,這位善良、能干,尊老愛幼的嫂子既像媽媽又像姐姐。

    現(xiàn)實生活中,媽媽正是承擔著這樣的角色。當時,最小的叔叔只有五歲,擦屁股都非要媽媽來做。她每天要伺候兩位老人,又要照料幾個小姑小叔的日常生活,穿衣、吃飯、上學、寫作業(yè)。朝夕相處,苦樂與共,媽媽就像這個大家庭里的代理家長。

    隨著歲月的流逝,原本是一個鍋里吃飯的一家人各奔東西。大姑定居旅順,四姑住在德州,二叔從蓋州移居大連,五叔留在老家。物是人非,感情依舊。一家人各居一方,卻始終音信不斷。

    姑姑叔叔們婚禮的一項日程,就是去大連,既觀光旅游,也與兄嫂一見。他們的下一代人,無論求學、參軍、找工作和辦戶口也都在家里居住過。媽媽也像當年照料姑姑叔叔一樣地對待他們的下一代。

    各自成家立業(yè)后,相互走動的機會不多,偶爾的相逢卻有說不完的歡聲笑語。媽媽幽默風趣的陳年往事會引得大家開懷大笑。從四姑的笑聲中可以感知當年她們相處的融洽和青春的活力。

    幾十年間,父親這一代的五個家庭中,無論哪家的困難,媽媽從來都是盡力所為。同樣,姑姑叔叔們也會伸出援助之手。記得“文革”中供給最困難的年代。四姑會千方百計從山東德州給大連捎寄豬肉和全國糧票。這在那個年代是令人感動不已的壯舉。

    就在媽媽去世的前一年。我經(jīng)過多方的動員,父母和姑姑姑父終于會聚山城重慶。讓我這個一直寂靜無聲的居室里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和歡樂的笑聲。

    在那段日子里,四位老人憶往昔,說家常,說古論今,談笑風生。說了幾十年想說沒機會說的話,照了幾十年從來沒照過的那么多相片。他們對自己的過去充滿了那么多的懷念,對今天的生活如此地知足常樂。其樂融融,像一幅永不褪色的畫面感染著我……

    2007.6.17周日重慶

    姑父癱瘓以后

    姑父是我最敬重的家庭成員之一,但卻是命運多舛、最不幸的一個好人。

    姑父出生在一個原本富裕的前清遺老的家庭。自幼喪母,其父是典型的八旗子弟中最不爭氣的那一類,抽大煙把家產(chǎn)敗落殆盡。一天沒能享過貴族后裔是什么感覺的他,卻背上了一個破落地主子女的帽子。

    老子不爭氣,但兒子們都天資聰穎,刻苦努力,誓與命運抗爭。姑父在學校成績優(yōu)異,但因家境貧寒,念不起大學只好參軍入伍。在部隊,他很快成為修理機電的能手,退伍后就留在了海軍的修造船廠。

    姑父在我初識的印象中,是個濃眉大眼、氣宇軒昂的小伙子,比今天所謂的“靚仔”,“帥哥”要氣派多了,樸實中透露堅毅的性格。清晨起來,他要出去做操,洗臉要到院子把毛巾浸在水里,洗凈擰干,擦臉。孩子時的我,見到這些舉動很好奇,覺得他和家里的其他人不一樣。十多年后,我入伍參軍之后才知道。原來,那叫軍人的作派。

    姑父姑姑結(jié)婚時,完全是白手起家??梢哉f是一無所有。但不到十年,從租房買房到自己蓋房,姑父姑姑兩人居然憑一雙勤勞的雙手和省吃儉用,創(chuàng)造了一個令人驚嘆的居家樂園。那時,我們兄妹每逢節(jié)日都要去旅順住在姑姑家里。那是我們心中的一塊樂土。

    然而,一場“文革”打破了原本生活的安寧。年輕好勝的姑父在席卷全國的造反浪潮中被裹挾著,居然成為工廠一派群眾組織的負責人。不諳政治的農(nóng)家子弟畢竟要成為犧牲品,好在他的天性溫和,從不參與任何武斗和策劃揪斗之類的不齒之事。被一場“保衛(wèi)無產(chǎn)階級司令部”的大忽悠整得精疲力竭的他,又回歸到工人生活的原點。

    經(jīng)過這場深刻的、觸及靈魂的教訓(xùn),姑父從此不再出頭露面,有所欲求,而是一心專研業(yè)務(wù)。年過四十的姑父又開始學外語,考技術(shù)職稱,把心思轉(zhuǎn)向了專業(yè)技術(shù),為工廠的業(yè)務(wù)東奔西走。

    姑父不抽煙,不喝酒,不打牌,是個工作之外把所有心思都用在家庭上的人。記得結(jié)婚之后的很多年,姑父每天早晨起來擔水澆院子里的菜地,晚上下班挑水澆幾里地以外的開荒地。脖子上搭上一條擦汗的毛巾,干起農(nóng)活來,有模有樣。他最得意的事,就是把收獲最好的東西留下來讓我們享受。這好像就是他勞作的目的。

    姑父是個無私的人,他樂意為親屬和朋友去做任何力所能及的善事。大妹妹自小就有氣管炎和哮喘病。經(jīng)常出差的姑父到處尋醫(yī)問藥,后來得知,妹妹可能是過敏性哮喘。經(jīng)過診療證明,姑父終于為妹妹找到了根治痼疾的良方。

    同氣相求,同聲相應(yīng),同是善良的人有著同樣善良的心。姑父的為人是媽媽津津樂道的。然而,讓媽媽想不到的是,姑父在八九年的六月,在北京出差時,突發(fā)腦溢血昏倒在海軍司令部的辦公大樓里。經(jīng)過十天的搶救和半年的康復(fù)治療,姑父的命是撿回來了,但當年那個風度翩翩的中年男子漢驟然成了一個木訥呆滯的老人。媽媽簡直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人生轉(zhuǎn)折。

    從此,姑父的癱瘓成了媽媽的一塊心病。我探家時,媽媽的話題中最多的是姑父的病和他的一家。媽媽的心思總是放在那些不幸的家庭成員的身上。媽媽經(jīng)常打發(fā)妹妹去探望姑父和姑姑,總希望奇跡會發(fā)生。然而,姑父在姑姑的悉心照理下至今還活著,媽媽卻先他而去。

    已經(jīng)不能說話的姑父得知媽媽去世的消息,大顆眼淚滾落在臉頰。

    2007.6.18周一重慶

    無言的母愛

    媽媽人格上的堅強和心理的承受力給了我們一個致命的錯覺,以為媽媽的身體狀況再活十年是毋庸置疑的。

    其實,媽媽走后,痛定思痛,才倍覺后悔是一種怎樣的心理感受。

    二零零六年春節(jié)前,媽媽來渝的前一天因急于給叔叔開門,不慎踩翻了踏板,重重地摔了一跌。她咬牙去開門后,就臥床不起,但她并沒有告訴叔叔摔跤的事兒。當晚,媽媽疼痛得一宿未睡。

    第二天,媽媽忍著劇痛乘機來到重慶。不巧,那天因工作之事,等我趕到機場時,媽媽已在機場站立等待了近半個小時。

    不知媽媽受傷的我,又領(lǐng)著兩位老人吃完晚飯才回家。

    第二天下班回來,見父親在廚房里忙活,不禁問道:“媽呢?”

    父親說:“她昨夜痛得睡不著,現(xiàn)在下地都不行了?!?/p>

    我連忙跑進屋里,見媽媽的頭發(fā)有些篷亂,顯然,她一天沒起床。

    我抱怨媽媽為什么不告訴,為什么今天早上還硬撐著起來做飯。

    媽媽淡淡地說,這次可能摔得挺重,她沒想到會這么痛,以為過兩天就會好。

    第二天上午,經(jīng)重慶的骨科名醫(yī)魏德海診斷,媽媽是腰椎壓縮性骨折。

    媽媽在重慶診治了近兩個月。身體開始慢慢地恢復(fù),腰部的一大塊血瘀開始消退。但她的行走已經(jīng)大大不如從前。其間,姑姑和姑父來重慶小住。只有最近的幾個景點她才去,稍遠一點兒的便不能同行了。

    臨近五一節(jié),媽媽堅持回家,我看媽媽的身體沒有痊愈,就力勸她住下來。想不到媽媽說,她擔心自己回不了大連。當時,我覺得人老了真是多慮,根本沒把這話聽進去。

    就這樣,媽媽永遠地告別了重慶。對媽媽致命的傷害來自一次意外的撞擊。

    五月初的一個傍晚,媽媽和鄰居的大媽站在路坎旁邊聊天。旁邊是一群年輕人在打牌。突然,一個小伙子猛然從地上人群中竄進,不辯東西轉(zhuǎn)身逃跑,把媽媽一下子撞下了近一米高的石坎。

    人們把媽媽從地下攙起,隨即被送進醫(yī)院檢查,明顯的外傷癥狀是右手臂拇指骨折。媽媽的右臂打上石膏,吊在胸前被送回家。

    其實,媽媽的摔傷更嚴重的是她肋骨和腰椎都斷裂了。從此,她再也不能下地活動和自主生活了。可悲的是,陪媽媽去醫(yī)院的鄰居私自保存了病歷,卻沒有告知媽媽受傷的實情。病情被隱瞞,加之媽媽的堅韌,使全家人都蒙在鼓里。

    媽媽從此完全喪失生活自理的能力。這對一個堅強而勤勞的母性來說,精神上的傷痛遠遠甚于身體上的傷害。她覺得整天躺在床上,讓女兒伺候是一種恥辱。她認為,這樣的活著生不如死。

    傷痛與心痛的交集并至,徹底摧毀了老人的心理防御底線。媽媽的多種老年病也相繼加重。從最初進食的困難,很快加劇到大小便失禁,并進而出現(xiàn)持續(xù)性的昏迷與失憶。

    此時,兩個妹妹成了媽媽的守護神。姐妹倆交替地照料媽媽的生活起居,為老人端屎端尿。連續(xù)多日,每天夜里,妹妹要為媽媽換幾十片尿不濕。斷裂的腰椎影響了媽媽的下肢活動。她要不停捶打才能減輕疼痛和不舒適感。妹妹夜以繼日為媽媽做按摩,同時,又為媽媽做著心理疏導(dǎo)。

    已經(jīng)不能用語言來感謝女兒這種孝敬的媽媽,意識稍一清醒,就不停地拍拍身邊的枕頭示意女兒躺下。她用自己還可以輕微活動的一側(cè)手臂,輕輕拍打著女兒,仿佛又回到了幾十年前,哄著剛出生的女兒睡覺一般。

    面對著生死存亡,母女之間的親情不需要任何的語言去描述,也足以感天泣地。

    2007.6.18 周二重慶

    瓜田李下

    古樂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漢代樂府把一個君子的舉止描繪到極致之處,卻不免讓人覺得謹小慎微到這種地步是否值得。

    但媽媽留在我記憶中的一件事,卻讓我懂得一個君子之風的磊落與作為。

    那是三十年前的一個秋天,正在山東大學讀大二的我陪著媽媽,第一次去大姨家。

    記得那天早上,表哥趕著馬車去拉沙土,順便送我和媽媽一段路。

    大姨家離姥姥家大約有五十里。表哥的馬車送了不到十里就轉(zhuǎn)向朝西走了。

    我陪著媽媽在蜿蜒曲折的山丘路上步行而去。

    老家是中國最盛產(chǎn)蘋果的地方。這里的秋天真是迷人。幾十里的鄉(xiāng)村路兩旁,到處都是蘋果園。又大又紅的蘋果掛滿了枝頭,許多樹枝被過重的果實壓彎觸地,甚至連枝干都折斷。被風吹掉的果實散落在樹下,俯拾即是。

    一陣微風吹過,空氣中的醇香撲鼻而來,那種味道真叫人陶醉。

    母子倆在生平第一次這樣遠足,走在無限美好的金秋里,邊走邊聊,不知說了多少話。不知不覺,太陽已到正午的時分。或許是生物鐘的提醒,一種饑餓口渴的感覺隨之而來。我讓媽媽在一個果園的邊坡坐下歇口氣,自己也找了一叢干黃的草墩坐下。

    我問媽媽剩下的路途有多遠,她抬頭看看遠處的山丘說,大約十里路。我盤算著,按照我和媽媽行走的速度,可能還要走上一小時。

    手表的指針已經(jīng)過了午時。這樣說來,到大姨家應(yīng)該是午后一點多了。這時,我開始后悔,早晨出發(fā)時竟沒有帶點吃喝的東西。原以為這幾十里的路途走不了多久,空手走起來輕松些。沒料到,現(xiàn)在才知道,農(nóng)村三鄉(xiāng)五里的說法都是大約估出來的里程,比實際少得多。

    從自己的感受推想,媽媽此刻也很口渴難耐。我讓媽媽等著,起身向果園深處走去。媽媽見狀,連忙問我干什么?我說,挑兩個成熟的蘋果解渴。媽媽立刻厲聲喝我回來。

    我很不理解地聽從了媽媽的指令,回到了母親的身旁,心里還覺得媽媽太過分了。老家這片土地最適宜蘋果的生長。大片的土地不是用來種大田,而是作果園。家家的自留地幾乎都是蘋果園。農(nóng)民一年收成的絕大頭是靠蘋果。蘋果對于這里的人們就像一枝麥穗、一個苞谷棒一樣。沒人會對別人吃自家的一個蘋果有什么過度的反應(yīng)。果園里滿地掉下的蘋果是作飼料的。

    媽媽見我不高興的神情說:“你穿著軍裝,還戴著校徽,怎么能去摘別人家蘋果,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是說,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嗎?“

    我一時語塞,不知怎么辯解才好。見媽媽那么認真和嚴肅的口吻,我只好說:“那給人家留下一塊錢,行嗎?”

    媽媽用沒有任何商量的口吻說:“我不渴,走!”

    媽媽站起身,連土都不拍一下,邁步前行。

    跟在媽媽的身后,我們誰也沒說話,一直默默地向遠處的山丘走去。

    我突然省悟到,自己方才的想法觸及了媽媽為人處事的底線。她會覺得,這不應(yīng)該是她的子女應(yīng)該有的非份之想和做人的行為。

    媽媽的沉默不語,讓我感到了自責和內(nèi)疚,也油然而生一種對母親人格力量的敬仰。

    幾十年過去了,生活中許多的事兒都成為過眼云煙,而這件事卻銘記在我的靈魂深處,久久不能泯滅,影響著和照亮著我的人生。

    2007.6.20周四重慶

    媽媽在重慶的日子(之一)

    媽媽第一次來重慶是2004年的春節(jié)。

    這是媽媽第一次從東北到西南,這么大的地域跨越對她來說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是坐飛機。

    媽媽這次遠程,是幾經(jīng)反復(fù)才最后成行。最初,無論如何勸說,她都執(zhí)意不來。因為,我在北京工作學習的三十年里,媽媽僅僅去過一次北京。以后,無論怎樣做工作,媽媽都沒有應(yīng)允過。

    媽媽不去北京的理由很單純,就是怕影響我的工作,給我添麻煩。這話說出來,也許外人是無法理解的。但深知媽媽性格的我,卻為之感動和內(nèi)疚。

    那些年,為了考大、考研、考博士,為了寫論文不停地奮斗,每年的長假甚至是寒暑假都很少回大連探望父母。那時也從來沒有想到帶父母外出旅游,或者給父母過個生日之類的事情。連續(xù)一二十年的拼搏下來,不知不覺地把沖動演變成一種慣性,又從慣性固化為一種習慣,好像閑暇就是浪費生命。

    這種生活的節(jié)奏給媽媽以強烈的影響。從母愛的本性出發(fā),她認為,兒子的每一項工作都很重要和神圣。兒子的時間沒有分配給她占有的權(quán)利,在她看來不給兒子添一點麻煩,不讓兒子分一刻心是作母親的本份。她堅守著這樣一種信條從不動搖,無論是國慶大典,還是喬遷新居,媽媽對各種理由的邀請都以不變應(yīng)萬變。

    每天早晨,我離家出門時,走出單元樓口就徑直上車離去。一次,司機提醒我說,老人家正站在陽臺上看著我上車。此后,上車前,我都有意識地回望陽臺,總能見到母親深情的目光。那目光,既是送行,又是期盼。盡管媽媽對我招手示意的動作并沒有任何舉動回應(yīng),但那注視的目光里凝聚著多少母愛的深情。

    后來爸爸告訴我,只要你來電話說回家吃飯,你媽做好飯,就不停地到陽臺上等著你回來。

    這么執(zhí)著的母愛卻被另一種母愛壓抑著,她是那么關(guān)心自己的兒子,卻又怕這種關(guān)心影響兒子的工作。這便是一種偉大母性的矛盾,它們強烈地沖突著,又和諧地集于一身,從而更加彰顯出母愛的無私與崇高。

    為了能夠讓媽媽成行,我把工作與回家的矛盾做了強化。目的是讓她感到,她來探望兒子是幫助我工作,能夠照顧我的生活。她可以給我看家做飯,讓我回家有飯吃,有回家的生活感受。

    已近八十的老母親終于邁出了她從未走過的遠足。我們母子能夠在大西南的山城重慶相聚,有了分別三十年后的一段共同生活的短暫時光。

    猜你喜歡
    姑父妹妹媽媽
    我的妹妹不愛我
    我的妹妹 等
    帶妹妹
    妹妹出生后
    鳥媽媽
    我的媽媽是個寶
    37°女人(2016年8期)2016-08-11 12:03:47
    不會看鐘的媽媽
    母狼的護犢絕唱
    媽媽去哪兒了
    南方周末(2014-09-25)2014-09-25 01:12:23
    城市之殤
    博客| 厦门市| 牙克石市| 曲水县| 佛山市| 郧西县| 鄂州市| 稷山县| 浙江省| 临泉县| 余干县| 汨罗市| 昆明市| 黑水县| 桂东县| 乌恰县| 浦北县| 湟源县| 泾川县| 镇坪县| 德格县| 乐平市| 阿荣旗| 墨玉县| 三亚市| 宣恩县| 南漳县| 靖边县| 郓城县| 台州市| 武功县| 文登市| 永嘉县| 府谷县| 崇礼县| 靖西县| 唐河县| 江都市| 雅江县| 马龙县| 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