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海
〔關鍵詞〕 農村中學;英語教學;學生參與狀態(tài);教材;
教學方法;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3.41〔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0—0034—01
一、教材方面
1.目標模糊,教學隨意,學生參與偏離方向。每個教師都明白教學目標的重要性,但在制訂課堂教學目標時,往往忽略教學目標要具體、明確,忽略結果性目標的要求。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對該課知識內容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教師本人就模糊不清,這必然導致教學的隨意性,使學生參與偏離方向。
對策:目標明確,全面具體。認真鉆研教材,依據(jù)課標要求確定科學的教學目標,是保證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關鍵。只有目標定準了,具體了全面了,學生的參與才能走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否則,參與只是空中樓閣。在制訂教學目標時,要注意目標清晰、具體、細化。如知識目標方面包括再認或回憶知識,識別、辨認事實或證據(jù),舉出例子,描述對象的基本特征等。措詞要準確,可測。在教學中要做到教有目標,學有目標,指導檢查也有目標,使教師課堂上能做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
2.語言知識教學為主,忽視文化意識滲透,學生參與片面、枯燥。聽課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農村教師能把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話題等內容交代得很清楚,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但一般不能結合教學內容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滲透,導致學生對英語語言所蘊涵的文化背景知識知之甚少或毫不了解,只是在朦朧的狀態(tài)下學習語言知識,失去了很多語言學習的樂趣,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不高。
對策:新課標明確指出,文化意識是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要素之一,決不可忽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與文化緊密相連。英語教師不光要能說一口標準、流利的英語,更要了解英美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等,在教學中因勢利導,信手拈來,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文化滲透,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拓寬學生視野。例如,在學習“Animals ”話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美國的野生動物保護情況。
二、學法方面
為教而教,為學而學,參與成無源之水。部分教師使用大量的時間講解語言的知識,學生沒有可實踐的時間與空間,更談不到創(chuàng)新性的思考與開拓,學生死記硬背,教師缺乏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策略的滲透,學生一知半解,為學而學,學習能力低下,想?yún)⑴c課堂活動,又不知從何處入手。
對策: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學會參與。陶行知先生有這樣一句話: “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 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有掌握了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 接受新知識才能舉一反三, 觸類旁通, 更好地做到知識的遷移,并使學生受益終生??茖W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對語言學習極為重要,初一階段尤為關鍵。因此,在起始階段,老師要花大力氣引導學生過好音標關,拼讀關。在記憶單詞方面多給學生加以指導,如情境記憶策略、重復記憶策略、讀音記憶策略、聯(lián)想、歸類記憶等等。
要讓學生養(yǎng)成朗讀、背誦的習慣,規(guī)范書寫的習慣,勤于思考的習慣,養(yǎng)成自覺預習、復習、計劃的習慣,勤于練筆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自學英語的習慣。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就知道怎樣積極主動地學習,參與課堂教學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三、教學方法方面
教學方式陳舊,手段單一,學生參與沒有機會。這是目前農村中學英語教學中最突出的問題。目前的教學中,一些教師的教育觀念相對落后,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課堂上老師講,學生記,老師說,學生聽,氣氛沉悶壓抑,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部分教師過分重視英語語言知識的講解,這些知識與學生的語言應用實際脫離,根本無助于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的提高,背離了英語學習的實質。
對策:轉變觀念,觀念決定行動,態(tài)度決定高度。必須樹立新課程理念,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的發(fā)展作為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興趣愛好和認知水平出發(fā),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同時充分利用遠程資源,引導學生高效參與。教師可以借助網(wǎng)絡資源優(yōu)勢,盡可能地利用語音室設備、幻燈片、錄音機、錄像機等來輔助教學,刺激學生多感官參與,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編輯:楊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