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杰
10月下旬的一天中午,我在上海見到了陳其鋼。握手時,他親和地微笑,依然是那么的溫文爾雅,輕聲細語,神態(tài)自若,一點都看不出他剛經歷了一次喪子的劇痛。此番他是為國家大劇院“青年作曲家計劃”專程來滬的,作為這個計劃的首席評委,他置個人痛苦于度外,依然馬不停蹄、井井有條地全力開展實施工作,實在難能可貴,令人肅然起敬。
一拍即合,首屆成功
作為華人作曲家的代表人物,陳其鋼聲譽卓著,但他更著眼于中國音樂的整體現(xiàn)狀與未來,對當代中國音樂創(chuàng)作的環(huán)境深感擔憂。他說:“現(xiàn)在很多專業(yè)院校作曲系的學生畢業(yè)之后找不到出路,都跑去為電影電視劇寫音樂了。嚴肅音樂人才的流失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音樂創(chuàng)作是一個國家音樂事業(yè)的根基,如果中國沒有屬于自己的高水準原創(chuàng)作品,即便有成千上萬享譽世界的演奏家,也只能跟在西方的后面。西方之所以有那么多好的作品長期占據(jù)著國際音樂市場,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早在幾百年前便有了委約創(chuàng)作的機制,因而總有源源不斷的作品涌現(xiàn)。中國同樣需要一種長期穩(wěn)定的支持音樂創(chuàng)作的機制,這正是國家大劇院推出這項計劃的用意所在?!?/p>
一個偶然的機會,陳其鋼在與國家大劇院院長陳平的交談中,雙方就此觀點一拍即合。于是,從2011年開始,國家大劇院正式設立了“青年作曲家計劃”,并于同年舉辦了第一屆。首屆“青年作曲家計劃”向社會公布之后,在海內外音樂界引起了不小的反響,短時間內共收到七十五部音樂作品。經過國內外七位專業(yè)評委歷時半年的評審和篩選,最終,平均年齡只有二十五歲的杜薇、劉暢和金秋月三人分別憑借《裊晴絲·驚夢》《花問》和《水墨三幀》三部作品脫穎而出,摘得大獎。此后,中國國家交響樂團、中國國家芭蕾舞團交響樂團、中國廣播電影交響樂團、北京交響樂團與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管弦樂團等國內一線樂團分別對入圍和獲獎的作品進行了展演。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國家大劇院的溝通與力薦,2012年6月,美國費城交響樂團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中,演奏了杜薇的《裊晴絲·驚夢》,這讓一位名不見經傳的中國年輕人有了與世界名團攜手合作的機會。這還僅僅是一個開始,據(jù)大劇院方面透露,2013年5月,同樣極富盛名的德國萊比錫廣播交響樂團也將在指揮大師里卡多·夏伊的執(zhí)棒下,再次奏響這部被稱作“充滿新意、別具中國氣質”的作品。
與此同時,杜薇等三位首屆獲獎者還接受了國家大劇院新的委約任務,他們的最新作品將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間被搬上舞臺,與廣大聽眾見面。據(jù)悉,銀獎獲得者劉暢已經交上了自己的作品——一首名為《蕙質蘭心》的管弦樂作品。陳其鋼說,此舉表明國家大劇院希望通過“青年作曲家計劃”,逐漸積累一批有水準、有分量、有價值的全新音樂作品作為自己的駐院劇目。盡管國家大劇院自開幕以來,已經累積了近十部的委約作品,但大多出自葉小綱、郭文景、徐沛東、陳怡等作曲界“大腕兒”之手。此番另辟蹊徑向青年新秀進行委約,不僅會為大劇院帶來寶貴的財富,也是對新生代作曲家的推動與支持。
總結第一屆“青年作曲家計劃”,陳其鋼著重談了兩點:一是獲獎者中沒有在國外留學的學子,他們寫的作品太西方化、太技術化,技術只是作曲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真誠的心和中國血脈。二是這項計劃的目標不是出精品,而更注重年輕作曲家的潛力和未來的發(fā)展空間。所以,陳其鋼特別想告訴年輕的參賽者,盡可以放松心態(tài)來寫,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個性、才華和夢想。
再接再厲,國際關注
根據(jù)首屆“青年作曲家計劃”的組織經驗,從今年開始,國家大劇院的該計劃正式調整為每兩年舉辦一屆,以便讓參賽者的創(chuàng)作和評委會的評審在時間上更為寬松。與此同時,參賽選手的范圍擴展到符合年齡要求(1972年4月1日以后出生)的全球華人,不限地域,以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參賽。對于參賽作品的界定,主辦方相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規(guī)定所有作品必須為純粹的原創(chuàng),作品應為管弦樂隊而作,不含協(xié)奏曲形式、室內樂形式以及聲樂形式,時長為十到十五分鐘。
第二屆的評委會將延續(xù)上屆的陣容:中國作曲家陳其鋼、郭文景,指揮家陳佐湟、譚利華以及馬格納斯·林伯格(Magnus Lindberg,作曲家)、保羅·梅耶(Paul Mayer,單簧管演奏家、指揮家)、克里斯蒂安·雅爾維(Kristjan Janrvi指揮家)等三位歐洲音樂名家。除這七人之外,今年還會分別從國內和國外再力邀兩名重量級評委。
陳其鋼解釋道,之所以讓不同專業(yè)的音樂家組成評委會,是為了讓評審更全面、更客觀、更公正,而且,音樂作品寫在譜子上,只是一度創(chuàng)作,還必須經過指揮和樂隊通力合作的二度創(chuàng)作。七位評委平時互不見面、不開會,收到參賽者的譜子后各自打分。到復賽階段對最后六部作品進行“六選三”時,全部評委才到現(xiàn)場打分,但也只能各打各的分,然后交給大劇院工作人員進行統(tǒng)計,現(xiàn)場統(tǒng)計的名次就是最后的結果。陳其鋼特別提醒,參賽者不能在譜子上寫上自己的姓名,不然就會被取消資格。去年就有一位選手因犯規(guī)而遭“禁賽”。
從2012年4月開始,第二屆“青年作曲家計劃”已正式啟動,報名截止日期為2012年12月,預計將于2013年12月宣告結果。此前,國家大劇院已經在官方網站公布了詳細章程,目前已進入到作品征集階段。而早從5月份開始,國家大劇院就先后走進了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等多所藝術院校,深入一線去“尋寶”。陳其鋼這次專程到上海,重點去了上海音樂學院,與作曲系的師生們進行互動座談,反響熱烈,心情大好。據(jù)隨行的工作人員說:“這是陳其鋼老師近來最開心的日子了?!?/p>
第二屆“青年作曲家計劃”包括報名、預評、復評、展演、終評、委約等六個環(huán)節(jié),在預評和復評之后,將會有十二部優(yōu)秀作品進入展演,由國家大劇院邀請專業(yè)樂團對這些作品進行公開演奏,之后再挑選出六部作品進入終評。2013年12月,國家大劇院將舉辦終評與頒獎音樂會,集中演奏這六部作品。屆時,評委們將通過現(xiàn)場審聽,評選出最后三名優(yōu)勝者,并由大劇院發(fā)出新的委托創(chuàng)作邀請。
作為活動主辦方,國家大劇院除要邀請樂團來演奏這些優(yōu)秀作品外,還將承擔排練演出以及委托創(chuàng)作的費用,每屆要花一百五十萬元左右。陳其鋼表示:“中國目前最缺失的就是對青年一代作曲家提供音樂實踐方面的良性支持。這個計劃就是要讓年輕人看到希望,看到誠意,看到大劇院對他們實實在在的幫助?!?/p>
雖然“青年作曲家計劃”才剛剛舉辦到第二屆,但陳其鋼透露,它正在受到國際方面的關注。據(jù)稱,法國國家電臺就對今年的賽事表示出強烈的興趣,希望與國家大劇院合作,邀請一位獲獎者赴法演出。陳其鋼介紹說:“在法國,國家電臺由政府贊助支持,是當代法國音樂委約創(chuàng)作的最主要力量之一,在演出推廣和唱片錄音方面很具優(yōu)勢。這次能吸引到法國國家電臺的關注,無疑是一個好兆頭,如果國家大劇院的這項戰(zhàn)略性計劃能與世界性的音樂節(jié)和音樂委托機制結合起來,相信會有繁榮中國音樂甚至影響世界音樂創(chuàng)作潮流的可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