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超70克的巨蟲
最近,在新西蘭遙遠的小巴里爾島上,前公園管理員馬克·墨菲特偶然發(fā)現(xiàn)了以重量計算的世界最大蟲子——一只巨沙螽(長須大蝗)。新西蘭有超過70種沙螽,其中巨沙螽最重,而這只體內(nèi)裝滿卵子的雌性巨沙螽的體重竟然達到了71克,翼展長近18厘米。與其他沙螽不同的是,巨沙螽只見于小巴里爾島上,因為在新西蘭大陸上它們早已被歐洲人偶然引入的老鼠斬草除根。別看巨沙螽體形如此龐大,與其他沙螽相比,它們行為被動,不愛社交。巨沙螽的食物主要是植物、其他小昆蟲和果實。這種超級大蝗是“小島巨人癥”現(xiàn)象的典型例子之一。所謂小島巨人癥,是指生活在孤島上的動物因為與世隔絕和缺乏天敵而變得比其陸地親戚個頭大的一種生理學現(xiàn)象。
馬克發(fā)現(xiàn)這只巨沙螽后,喂給它一根胡蘿卜。它很愛吃胡蘿卜,甚至不顧自己正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的事實,只顧大口吃著。馬克害怕它迅速吃完這根蘿卜而被撐死,等它吃了一點點后就給它拍照,隨即把它放回了發(fā)現(xiàn)它的地方。
黃蜂能相互記住臉
一項新研究揭示,一些黃蜂具有識別其他黃蜂面孔的驚人能力。此前的研究已發(fā)現(xiàn),作為黃蜂的一種,胡蜂能辨識并記住同類的臉至少一周??茖W家根據(jù)胡蜂群中有多個蜂王推測認為,胡蜂之所以演化出面孔識別能力,是為了更準確地界定自己在蜂群中的位置。
為查明胡蜂識別面孔和其他物體的能力如何,科學家找來12只野生雌性胡蜂,讓它們進入一個簡單的T形迷宮,并讓每只胡蜂獨自從迷宮底部飛到上部。迷宮上部的兩邊各畫有一張胡蜂面孔圖像,其中一張面善,另一張則比較兇惡。經(jīng)過大約10次測試后,胡蜂就學會了只選擇(觸碰)面善的同類。在接下來的30次測試中,它們選擇溫和同伴的照片的正確率達到75%~80%。不過,在選擇毛蟲照片的測試中,胡蜂的表現(xiàn)一塌糊涂。
蟾蜍能預報地震?
2009年4月6日,意大利拉奎拉發(fā)生了6.3級地震。此前三天時間里,科學家觀察到當?shù)匾恍∪汗?6只蟾蜍幾乎全部跑走。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地震前巖石中累積的壓力意味著更多離子被釋放進空氣和水中,這類改變會引起動物血液中的化學成分發(fā)生變化,一些人在地震前會頭痛是因為這個原因,蟾蜍在地震前逃離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茖W家說,動物在地震前出現(xiàn)行為異常的原理值得進一步研究,或許未來真的可以更多利用動物來預測地震。
發(fā)現(xiàn)一窩共15頭小恐龍
最近,科學家在蒙古發(fā)現(xiàn)了一個7000萬年前的安氏原角龍窩巢,其中竟然有多達15具小恐龍化石。據(jù)推測,這些小恐龍活著時被突如其來的沙暴掩埋。它們?nèi)硷@示出小恐龍的特征,包括短短的鼻口部和比例相稱的大眼睛,但它們?nèi)珶o成年恐龍的特征。這個窩巢暗示安氏原角龍的幼龍至少要在窩巢中度過發(fā)育的早期階段,而這意味著小恐龍需要父母照料。這么多的子女數(shù)量也意味著小恐龍死亡率很高,不僅因為掠食者,而且因為環(huán)境壓力。
發(fā)現(xiàn)史前盾頭鱷
古生物學家最近說,一種生活在大約99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擁有奇異盾狀頭部的史前鱷魚化石在摩洛哥被發(fā)現(xiàn)。盾頭鱷頭部環(huán)繞著血管,覆蓋著像殼皺恐龍(包括三角龍)那樣的鞘。盾頭鱷身長9~11米,住在河中,與現(xiàn)代鱷魚相比其顎部較弱,因此它們不是水邊的角斗恐龍,而是守株待兔的迅猛出擊者,其行為有些像今天的鵜鶘??茖W家推測,盾狀頭部可能有助于盾頭鱷調(diào)節(jié)體溫,以及與其他同類聯(lián)系。此外,雄性盾頭鱷也可能用頭部向雌性炫耀自己的魅力。
發(fā)現(xiàn)南極最古老鯨魚
科學家最近宣布,發(fā)現(xiàn)了定期來往于南極海域的最古老鯨魚化石??茖W家在南極半島一個富含化石的沉積層中發(fā)現(xiàn)了一根60厘米長的鯨魚顎骨,與它一起發(fā)現(xiàn)的還有巨型企鵝、鯊魚和大型硬骨魚的殘骸,暗示這些動物全都是這頭身長可能達到6米、滿嘴長牙的鯨魚的獵物。這頭鯨魚的年代表明,早期鯨魚至少從大約4900萬年前的始新世就開始游弋于極地海域。這暗示完全水生的鯨魚從它們的哺乳動物祖先演化而來的進程,比科學家此前認為的更迅速?;?300萬年前類似鯨魚的、半水生哺乳動物的化石,科學家曾以為從哺乳動物到鯨魚的演化歷程持續(xù)了1500萬年,而上述最新發(fā)現(xiàn)暗示這只花了400萬年。
大地震令海底移動50米
一項對比1999年、2004年和2011年大地震后海底地圖的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9.0級地震導致海底遷移了多達50米,比2011年5月的估計值——24米多出不只一倍。新研究還發(fā)現(xiàn),海底在這次地震后可能升高了多達10米。這些巨大的移位很可能正是造成超級海嘯的元兇,這場海嘯奪走了超過15000人的性命,并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發(fā)生嚴重核泄漏事件。
“大自然之手”的作用
在智利北部阿塔卡馬沙漠中一片了無生息的遙遠角落,散落著一些重達0.5-8噸的大圓石(地質(zhì)學上稱作巨礪)。奇怪的是,雖然阿塔卡馬沙漠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地方之一,幾乎沒有雨水來沖刷這些巨石,但它們看上去卻好像被摩擦得相當平滑,尤其在中間部分??茖W家認為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地震——過去兩百萬年來,這些巨石一直躺在沙礫平原(沙坪)上,被地震波推來搡去,逐漸被打磨出了光滑表面。
最近,在當?shù)匾淮卫锸?.3級的地震期間,科學家觀察到該地區(qū)的整個地面開始晃動,打磨石頭的聲音清晰而響亮,就好比上萬鼓手同時擊鼓,整個過程持續(xù)了1分鐘。科學家分析說,巨石是被地震移位而從上面山頭滾落下來的,它們在沙坪上逐漸累積,無處可逃。里氏5級左右的地震平均每四個月就會在這里發(fā)生一次,在地震中經(jīng)過累計50000~100000小時的相互碰撞后,巨石就被“大自然之手”打磨出了如此這般光滑的表面。
南極幽靈山緣何而來
藏身于冰層下大約5千米處的南極甘布爾澤夫山脈,直到20世紀初才被發(fā)現(xiàn),當時俄羅斯探險家記錄到了冰下發(fā)出的異常引力波動。后來的研究揭示,這是一座與阿爾卑斯山等高的大山,最高峰的高度接近4500米。一個國際專家組最近乘坐飛機飛越這座山脈,運用雷達窺探冰下地貌,獲取詳細的引力及磁探測讀數(shù),終于破解了這座大山的成因。
今天,甘布爾澤夫山看來坐落于一座更古老山脈的頂上。這座古老山脈很可能形成于11億年前或18億年前的超級大陸整合時期,當時南極東部正在由較小的板塊合并而成。這座山脈隨后逐漸侵蝕,但大約32千米深的根部保留在了下面的地幔中。后來,大約2.5億年前,在遠古超大陸岡瓦納古陸(它包括今天的南極東部、印度、非洲和澳大利亞)分裂過程中,于地球構(gòu)造板塊脫離處形成了一個一度延伸長達大約3000千米的斷裂(包括一系列山脈)。
隨著這個巨大斷裂的形成,來自地球內(nèi)部的熱量加熱上述的休眠山根,導致它擴張并高高漂浮在地幔之上。于是,這座山脈在大約1億年前開始再度隆起,形成甘布爾澤夫山。當時印度大陸已從南極大陸脫離,并向北逐漸遷移到今天所在位置。接著,在大約3400
萬年前,南極冰原開始形成。整座甘布爾澤夫山脈被包裹在冰下,可以說是在深度冰封中保存到了現(xiàn)在,否則它早就被侵蝕掉了一大半。
海洋告急
最近,—個國際環(huán)保組織公布了其評選出的“海洋保護攝影大賽”獲獎照片,舉辦這項比賽的目的是喚醒人們對海洋生態(tài)的保護意識。其中,大獎照片(右圖)中的大青鯊攝于美國羅得島海域,一只銹跡斑斑的鐵鉤從它的下顎伸出——它在一次多鉤長線捕魚中被俘獲,這種捕魚法常常會捕捉到不想要的物種。事實上,鯊魚等物種經(jīng)常成為這些捕撈方法的受害者。以下是其他獲獎照片。
太陽巨墻
下圖為太陽觀測者最近拍攝到的日珥圖片——由受熱氣體構(gòu)成、在太陽表面高高聳立的一堵巨型氣墻。日珥根植于太陽表面,但可伸入太空很遠的距離。日珥看上去靜止不動,實際上卻在不停地運動和更新中。雖然日珥很常見,但最近拍攝到的這幅圖片中的日珥異常高,估計高度約為10萬千米,差不多是地球直徑的8倍。圖中底部的黑色區(qū)域是太陽表面,是攝影師為了凸顯太陽其他特征而進行的黑化處理。
巨大黑子瞄準地球
天文學家最近說,自2005年以來在太陽上可見的最大活躍區(qū),已經(jīng)旋移到從地球上看去的太陽表面中心,這意味著由它產(chǎn)生的任何爆發(fā)都將正對地球。這個被稱為“活躍區(qū)1339”的黑子簇是一串磁活躍區(qū),它被人造衛(wèi)星率先觀測到,當時它正沿著太陽西北邊緣移動。最近,它進入了地面望遠鏡的視野。天文學家很快意識到它并非一個普通黑子,而是一個巨大的黑子簇,其中一些黑子甚至比地球還大。事實上,從地球上看去,“活躍區(qū)1339”大得僅憑肉眼就可以看見。
木衛(wèi)二上有大湖?
天文學家最近宣布,探測器發(fā)現(xiàn)的證據(jù)表明,在歐羅巴(木衛(wèi)二)厚厚的冰殼下面3千米處,可能隱藏著一個面積與美國大湖相當?shù)木薮篼}水體。天文學家還推測,歐羅巴的冰面下可能存在許多這樣的湖體。這意味著歐羅巴可能是太陽系中最新的潛在的可居住環(huán)境,也是尋找地外生命的最佳去處之一。歐羅巴的大小與地球的月球相當,此前由探測器發(fā)現(xiàn)的證據(jù)也暗示歐羅巴冰殼下100千米處可能存在地下海洋。盡管歐羅巴存在地下水體的可能性相當大,但仍需等待登陸探測才能證實。2022年之前,這樣的登陸器可能會登陸歐羅巴。
存在外星人?我們沒證據(jù)
最近,有上萬美國人向美國政府提交申訴,要求說明是否隱瞞了有關(guān)外星人存在的信息,是否知道外星人與地球人接觸過。白宮回應說,政府未掌握任何有關(guān)外星人存在的證據(jù),也未掌握任何有關(guān)外星人與地球人接觸過的證據(jù)。雖然許多科學家相信存在外星人的可能性很大,但地球人接觸到外星人的機會至今為止看起來還很渺茫。
人造衛(wèi)星發(fā)現(xiàn)失落之城
人造衛(wèi)星成像最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失落古文明存在的證據(jù)。在環(huán)境惡劣的利比亞西南部撒哈拉沙漠中,考古學家通過人造衛(wèi)星和航拍發(fā)現(xiàn)了超過100座有防御的農(nóng)莊、有城堡類建筑的村子和多個城鎮(zhèn)、石冢、農(nóng)田、水井和復雜灌溉系統(tǒng)的遺跡,它們屬于年代在公元1-500年期間的拉曼鐵司文明。這個文明如今鮮為人知,但它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遠比古籍提示的要先進得多,歷史意義也重要得多。例如,古羅馬人記敘說,拉曼鐵司人是在羅馬帝國邊界制造麻煩的野蠻游牧人,這顯然并非事實。
DNA證實遠古洞穴畫真實性
最近,科學家通過分析遠古DNA發(fā)現(xiàn),舊石器時代(從距今260萬年延續(xù)到1萬多年以前)洞穴壁畫上馬的體色多樣性反映了史前未馴化馬(野馬)的真實體色,是史前藝術(shù)家對自然環(huán)境的真實寫照,而非此前認為的是抽象表現(xiàn)。例如,法國一個古洞中的著名壁畫“豹斑馬”中所畫的馬的確生活在25000年前,這種白馬身上有黑斑。
海盜用水晶導航
在冰島傳說中,海盜水手在陰天依靠日長石定位太陽,掌握航行方向。日長石就是冰島晶石,其工作原理是探測陽光的一種特性——偏振。偏振是指:通常由光源隨機輻射而來的光線,在遇到一個閃光表面或霧等物體后,會呈現(xiàn)一個特定的方向。由于此特性,當陽光穿越大氣后,其偏振會揭示光源——太陽的方向。探查光的偏振,是蜜蜂等動物的一種天然本領(lǐng)。大約40年前,一名丹麥考古學家提出,北歐海盜可能運用日長石來探查偏振光,作為對日晷、恒星及其他導航方法的補充。
最近,科學家在一艘沉沒于1592年的海盜船上發(fā)現(xiàn)了一塊冰島晶石,他們在實驗室里用一束部分偏振的激光轟擊它,并測量晶體怎樣把偏振光與非偏振光分開。通過旋轉(zhuǎn)晶體,科學家發(fā)現(xiàn)這兩束光的強度只在這塊石頭上的一個點是相等的,兩者會合角度取決于光源位置。這就使得導航者可在一個晴朗日子測試水晶并在水晶上標注太陽位置,作為在陰天導航的參考。而在陰天,導航者只能運用這兩束光的相對亮度。接著,科學家讓20名志愿者在陰天輪流到戶外觀察水晶,測試他們能否準確估計此時不露面的太陽的位置。如果把地平線劃分為360°,那么志愿者們定位太陽的精度可達1°以內(nèi)。這證明了冰島晶石的確是一種理想的導航工具。
東京立起世界最高塔
634米高的東京天空塔要到2012年5月才正式開放,但它已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列為世界最高塔。2010年落成于迪拜的哈利法塔,高達830米,但它實際上是一幢巨型摩天樓,而不是一座塔。按照吉尼斯世界紀錄總部的解釋,塔與樓的區(qū)別在于塔的實用樓面空間不到建筑面積的一半。東京天空塔的底座為三角形,隨著這座柵格鋼結(jié)構(gòu)的高度增加逐步變形成管狀。它的主要用途是廣電轉(zhuǎn)播和觀光。在塔的350米和450米高度各設有一座觀光臺,票價分別是29美元和39美元。其中450米高的觀光臺包括一條玻璃覆蓋的天空走廊,游客可以沿著它環(huán)塔走一圈,以360°視角俯瞰全球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東京。據(jù)報道,東京天空塔能抵御里氏8級的巨大地震。
三眼狼魚令人堪憂
最近有人在阿根廷科爾多瓦省一座水庫中釣到一條長著三只眼睛的狼魚。由于一座核電站的廢水流入這座水庫,當?shù)孛癖姄倪@條恐怖的狼魚是水庫受到核污染的結(jié)果。這條魚將接受檢驗,而核污染可能造成生物變異早已是不爭的事實。
人體面包
最近,泰國一名面包師在其家族作坊中,雕塑了看上去就像是人的頭顱和身體部分的面包。這些“人體”的制作原料是面粉、葡萄干、干果及其他傳統(tǒng)面包原料。這名面包師稱,他制作人體面包的目的是反映一種哲學思想——“不要相信你所見,你所見不一定是你所認為的東西。”他希望人們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是他們在消費食物,還是食物在消費他們。
“空中森林”正在建設
目前世界上最頂級的綠色建筑工程正在意大利米蘭市實施:這對雙塔將不僅用于人居,而且用于栽種“活森林”,因此也被稱為“空中森林”。雙塔的設計目的是:在不擴大城市現(xiàn)有面積的前提下,通過都市的重新森林化改善都市環(huán)境,實現(xiàn)城市的生物多樣性。雙塔中每座都有27層樓,種植900棵樹,包括橡樹、唐棣及一系列灌木和開花植物。這些植物將產(chǎn)生濕氣,吸收二氧化碳和塵埃微粒,生產(chǎn)氧,抵御輻射和噪聲污染。雙塔還將使用包括廢水回收、風能和太陽能在內(nèi)的最新環(huán)保技術(shù)。
南極海底的“死神冰柱”
盡管科學家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知道“死亡冰柱”的存在,但他們直到最近才首次拍攝到它沉降至南極海底、在此過程中毀滅一切與它接觸的生物的場景。
在冬季,海冰上面的氣溫可低至-20℃,而海水溫度卻有大約-1.9℃。來自相對較溫暖海水的熱量上涌,與冷空氣相遇,自下而上形成新的冰。新形成的冰很冷且鹽分重,比下面的海水密度大,其結(jié)果就是高鹽分的冰逐漸以冰柱的形式下降,在此過程中它會凍結(jié)與它接觸的相對溫暖的海水,從而沿著下降的冰柱形成更大但更脆弱的冰網(wǎng)(或稱冰管)。這樣的冰網(wǎng)在南極和北極海域都有發(fā)現(xiàn),但在南極海域生長相對更穩(wěn)定。
當“死亡冰柱”擊中海底時,冰網(wǎng)蔓延開來,殺死海膽和海星等生物。“死亡冰柱”朝著海底的生長速度很快,使得坐在潛水器里的科學家能目睹它的壯大過程——只持續(xù)5~6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