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萍
摘 要:為了改變初中地理教育面臨的尷尬局面,我們應該通過各種引入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各種不同類型的課所需要的引入方法,以便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望,將“要我學”改變?yōu)椤拔乙獙W”的狀態(tài)。本文通過地球的運動與氣候教學設計、世界的海陸分布教學設計、天氣和氣候教學設計以及西亞教學設計來分析案例、問題、情境引入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關鍵詞:興趣 創(chuàng)設情境 中學地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0(c)-0239-01
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使人們懂得生活中的各種地理事物和地理現(xiàn)象的形成原因和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特別是在當今社會,經濟的全球化和人類面臨日益突出的各類環(huán)境問題的形勢下,地理教育的意義重大而緊迫。然而,目前初中地理教育面臨的最大尷尬,就是地理不作為升學考試科目而受到極大的冷淡,特別是在農村初中,學校領導不重視、教師不愿教、學生不愿學。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是擺在我們地理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濃烈的興趣下,培養(yǎng)他們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有一種輕松感、愉悅感和成就感。本課題,我們通過四次優(yōu)質課的競賽,在課堂中通過引導分析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講練結合法、文字與圖結合法、學生動手試驗等各種方法引入問題、設置情境和解決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且發(fā)揮了其主動性。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及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效果明顯。
1 案例分析
1.1 地球的運動與氣候教學設計
本節(jié)課的教學方法包括引導分析法、設問、設置情境、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和講練結合法。教師需事先準備好多媒體課件和地球運動儀,學生每人需準備一個地球儀和一個電燈。
在新課引入時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幾張相關的圖片,通過欣賞圖片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講解地球的自轉與氣候時,首先提出問題:(1)地球繞誰不停地旋轉叫做自轉?(2)自轉的方向;(3)自轉的周期;(4)自轉產生的地理現(xiàn)象。然后讓學生觀看地球短片,回答以上問題。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地球自轉產生的晝夜更替現(xiàn)象對我們的氣候造成的影響。最后探究:地球如果停止自轉,會產生什么地理現(xiàn)象?對我們的氣候產生什么影響?讓學生通過地球儀圍繞電燈旋轉進行探究,設置情境、結合試驗得出結論。
1.2 世界的海陸分布教學設計
本節(jié)課的教學方法包括設問、設置情境、文字與圖結合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教師需事先準備好多媒體課件、地球儀和自制的大洲拼圖。
教師通過奧運會開幕式精彩的片斷引入,學生觀察地球的表面,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yǎng)觀察能力。在講解海洋與陸地的分布時,教師組織學生做游戲,四位同學為一組,各拋一次地球儀,觀察右手的大拇指是按在了海洋上還是陸地上,學生通過做游戲、統(tǒng)計,得出結論:地球上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并且學看世界海陸面積比較(餅狀圖)。這樣不但直觀、形象,而且引起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指導學生活動以及讀圖總結地球上水多于陸,而且是7∶3。接著提出疑問:既然海洋的面積遠遠的大與陸地的面積,我們可不可以叫“地球”為“水球”呢?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通過提出疑問,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講解陸地與陸地的差別時,教師首先提出大陸、島嶼和大洲的概念,讓學生通過讀圖及教師的講解理解各概念的含義,并落實到圖上。文字與圖結合,從而加深對概念的認識。教師指圖讓學生了解世界七大洲,引導學生觀察各大洲的輪廓、形狀、位置。把七大洲按照面積從大到小排序:亞非北南南歐大。從“?!鄙砩险J出大洲的名稱,大洲之間的分界線。學生觀察各大洲的面積、輪廓,尋找東西半球、南北半球各有哪些大洲,以及大洲之間的分界線。觀察、辨認出七大洲。這樣學生對大洲有個完整的認識,且通過圖片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1.3 天氣和氣候教學設計
本節(jié)課的教學方法是通過網絡、報紙、圖書等學會調查和分析資料,在欣賞、快樂的氛圍中對所學知識滲透。
教師問學生一個簡單的問題:這個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為帶什么服裝犯了愁,哪個同學能幫幫我,給我參謀一下?通過與學生的互動,激發(fā)學生的好奇性,且學生也知道了我們還應該關注天氣預報,天氣和氣候和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因此探討氣候的變化規(guī)律,對人類是很重要的。整個教學過程中都貫穿著教師結合圖片和課件提出問題,直觀、形象地引導學生,學生積極地回答問題,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興趣高漲。
1.4 西亞教學設計
教師需事先準備制作本節(jié)課件,劃分學習小組,自帶伊拉克椰棗;學生搜集西亞一些國家的資料,組內分工合作。
教師引導學生從比富有的話題引入,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觀點,從而激發(fā)學生興趣,感知這個干旱的環(huán)境—— 西亞,然后教師用幻燈片展示西亞的國家和地區(qū);提出問題:同學們知道西亞有哪些你所熟悉的國家呢?幻燈片展示西亞的國家和周圍的大洲及海洋;分組探究西亞地理位置重要的證據(jù)。學生描出西亞于其它地區(qū)的界線;說出一些熟悉的國家的名稱;找國家的位置;找周圍的大洲及海洋;總結西亞的地理位置;最后小組合作,找到西亞地理位置重要的原因。通過一系列的互動,讓學生掌握從地圖獲得地理信息,養(yǎng)成利用地圖學習的習慣。學生通過尋找,總結掌握西亞的地理位置。
接著教師拿日常生活和西亞一些國家的法律規(guī)定作對比,讓學生描述身邊浪費水的現(xiàn)象,通過對比加深對西亞干旱環(huán)境的印象。這一對比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啟下作用,教師設問:這種干旱的環(huán)境是在哪種氣候下形成的?引導學生讀世界氣候圖;教師再問:在這么干旱的環(huán)境下該如何發(fā)展農業(yè)呢?學生以西亞某國家首腦的身份來考慮如何來發(fā)展農牧業(yè)?教師展示畜產品,展示農業(yè)分布地區(qū),學生讀地圖冊找適合發(fā)展灌溉農業(yè)的區(qū)域;教師又展示熱帶綠洲農業(yè)的代表作物—— 棗椰樹,學生派代表來品嘗椰棗,最后教師設問:我們除了發(fā)展畜牧業(yè)和河谷平原發(fā)展灌溉農業(yè)外還要依靠科技,例如……?學生閱讀“以色列的節(jié)水農業(yè)”解決問題。這一系列的互動培養(yǎng)學生遇到問題,冷靜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干旱地區(qū)代表植物的印象。
2 結論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案例、問題、情境的引入方法應用是很重要的。本論文通過四次優(yōu)質課的教學設計,在課堂中通過引導分析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講練結合法、文字與圖結合法、學生動手試驗等各種方法引入問題、設置情境和解決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且發(fā)揮了其主動性。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及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效果明顯。充分體現(xiàn)了一堂高質量的課應該是教師通過各種引入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在濃烈的興趣下培養(yǎng)他們的思辨,表達,探索各方面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