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順
一、灌輸式評課要不得——建議交互式辯課
現象:曾幾何時,我們的評課現場,總是專家中央“高穩(wěn)”坐,其他教師四周“低顫”圍。無論是專家先評還是后評,大家都看著專家的臉色,揣著專家心思被動講話發(fā)言,生怕講說一句“錯話”或者“外行話”。評課人,多是專家指定的“老面孔”,所謂的“評課”場面冷清,缺乏對話,缺乏碰撞,缺乏互動。 這種由專家單向“灌輸式評課”,教師則被剝奪了表達意見的權利和機會,充當的只是專家的“受聲器”和“記錄筆”。
對策:實施交互式辯課。所謂辯課,就是在民主開放的研討氛圍中,以課例為“靶子”,大家各自獨立思考,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實現智慧交鋒、思維碰撞、教學相長,提高教師對教育現象的分析能力和洞察力的辯論式評課。如將課堂教學評價分成六大領域,即教學目標內容、教學過程方法、教師素養(yǎng)、教學效果、教學風格。每個成員各“主持”一個領域,就本領域方面,各自申報課題,進行深入研究,這樣一來,就使得辯論更縱深、更廣泛,也避免了重復辯論、低效辯論、胡亂辯論。當然這種辯課是學術觀點的交鋒,并不是演講能力的比拼,所以更需要專家根據現場辯論的情況,即時進行引領與調控,對辯課情況進行及時的歸納、評價、提升,適時進行專業(yè)引領,撥“亂”反正,提出方向性的意見和看法,切忌把辯課開成“批斗會”。
二、散亂式評課要不得——建議主題式評課
現象:評課中教師瞎扯亂侃的現象屢見不鮮。教師憑著自己的一點經驗,要么海闊天空,空話客套話一大堆,要么“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吹毛求疵,缺乏重點。更有甚者,違反學生的年齡特征,把更高水平段的動作技術要求建議用于低年級教學。這種想當然式的“散亂式評課”,使大家無所適從。
對策:實施主題式評課。所謂主題式評課,就是執(zhí)教者、聽課者和評課者,圍繞事先研究的主題,教學、聽課、評課等環(huán)節(jié)高度指向該研究主題,使教研活動更具針對性,更有深度的評課方式。主題式評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挑戰(zhàn)的是教師的學科功底和教學能力。為了實現高效評課,可以用三項措施來保證。一是提前公布主題;二是精選細挑主題;三是深入研究主題。主題,可以從持續(xù)研究的教研組課題中進行提煉與歸納,這樣就無形之中促使教師研究深入,真正實現智慧交鋒、思維碰撞、教學相長。
三、虛假式評課要不得——建議以學論教式評課
現象:有些評優(yōu)課、公開課,執(zhí)教者為了顯示自己的精湛教學技藝,把學生當成配角,熱熱鬧鬧,“動感十足”,看似學生“享受其中”,實質忽視了學生的學練情況。聽課教師目光也不離執(zhí)教者,教學講解、示范、隊形、點撥、引導等教師行為,都被詳加記錄。評課中更多地圍繞著教學行為展開,而對于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練情況、目標達成等重要信息,倒成了被“遺忘的角落”。這種忽視學情的“虛假式評課”,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課堂教學的實際和學生的發(fā)展水平。
對策:以學生的學習效果作為評課的主要依據?!耙詫W定教”、“以學評教” ,并不是口號,而是新課改提倡的理念,具體要落實到行動中,需要教師切實轉變觀念。聽課記錄中,不僅要關注教師教學行為,更要關注學習情況。針對教師聽課筆記中只有“教學活動”而無“學生活動”記錄欄目的現象,建議在聽課記錄本中開辟“學生活動”專欄,便于聽課教師將學生的學習活動和效果及時記錄下來,把評課注意力從重點關注教材、教學轉向重點關注學生的真正發(fā)展上來。評課時,重點關注學生的“六種狀態(tài)”。即注意狀態(tài)、參與狀態(tài)、合作狀態(tài)、思維狀態(tài)、情緒狀態(tài)和達成狀態(tài)。
四、否定式評課要不得——建議激勵式評課
現象:針對傳統(tǒng)評課中只講好話,不講缺點的現象,很多地方倡導評課不許講優(yōu)點,只能講缺點與不足及改進策略。于是乎,我們的評課從一個極端又走入了另一個極端,評課成了“批斗課”。評課者往往抓住教學中語言及個別字句的不恰當、示范動作的一個細微閃失、或者方法設計的細小失誤等,放大缺點,大做文章,緊追不放,吹毛求疵,這種專挑失誤的“否定式評課”,必然會挫傷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對策:任何形式的評課,都應堅持激勵性原則。美國著名的教育評價學者斯皮爾伯格說過一句非常精辟的話:“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實事求是地挖掘教課者課堂教學的亮點和成功之處,不僅能使教課者增強信心和熱情,明白教學中的可取之處,而且讓聽課教師心誠悅服的從本節(jié)課優(yōu)點中深受啟迪和效仿,實現執(zhí)教者與聽課人的“雙贏”。因此,評課過程中,既要解決課中存在的問題,又要注意評課時語言的技巧,發(fā)言的分寸、評價的方向和火候。批評有法,但無定法,這就需要評課者與執(zhí)教者換位思考,多給批評涂上一層甜甜的糖衣、多給批評添加一味濃濃的增鮮劑,多給批評換上不同的口味,就能使批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便發(fā)揮評課的效益功能,從而推動教學工作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