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偉
摘要:文化是人類特有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但是人們關于文化的理解、認識,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誤解、誤識,而文化的發(fā)展、交往,又陷入到深刻的誤區(qū)和誤會之中,致使文化的本來面目被形形色色的魅力所遮蔽。追本溯源。文化魅力的產(chǎn)生是由文化自身的屬人性、動態(tài)性、多樣性:矛盾性等特質所決定的。祛除文化的魅力,讓文化按照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結合的方式存在和發(fā)展,需要對文化的自覺。這是文化祛魅的前提和基礎。
關鍵詞:文化:祛魅:文化自覺
中圖分類號:G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9-0081-04
人類對“文化”寄托了太多美妙的情感、愿望,但是面對這個詞,現(xiàn)在又有十分復雜的心理,因為人類對文化存在太多的誤解、曲解,有人就戲稱“文化是個筐,什么都往里裝”,那么到底應該怎樣來理解和對待文化呢?其實,正確的路徑應該是真正地去了解文化本身的屬性、發(fā)展的歷程、未來的走向,而不應該想當然或別有用心地對文化進行人為地解釋和操縱。任何一種文化都無外乎是具體的、歷史的、現(xiàn)實的存在,都有其科學性、合理性的一面,但也有其缺陷和不足,文化不是完美無缺的,文化也并不是禁區(qū),我們要理性對待文化本身,把不屬于文化的魅力去掉。從而形成正確的、合理的、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的文化觀念。
一、文化“魅”力:重重迷霧的文化意向
文化曾是一個具有神秘色彩的區(qū)域,人們對它的理解、認識處于蒙昧狀態(tài),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文化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但新的解讀和發(fā)展,又給文化產(chǎn)生了新的魅力,這里不乏“神”魅、“愚”魅、“誤”魅,從而將文化和人的發(fā)展引入新的誤區(qū)。
(一)文化理解:眾說紛紜的文化誤解
學術界關于文化的研究是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的,隨著19世紀下半葉人類學、文化學、社會學等學科的興起,文化問題才真正擺脫了“前科學”狀態(tài),尤其是1871年泰勒的《原始文化》一書的發(fā)表,這一里程碑式的著作第一次從科學的角度給出文化的概念,自此文化研究廣泛傳播開來,人們從不同的視角對文化進行界定,形成了一個眾說紛紜的局面。人們從符號學的角度,把文化看成是符號的系統(tǒng),從關系論的角度,把文化看成是人與自然雙向適應的過程,從程序論和價值論立場出發(fā)。文化被概括為“人為的程序和為人的取向相統(tǒng)一”等等。盡管文化的概念數(shù)不勝數(shù),但一直未形成一個公認的、確定性的概念,反而人們的分歧和爭議越來越大??梢?,文化是一個眾說紛紜、懸而未決的概念。人們關于文化的理解與解釋,對于揭示文化的本來面目不無裨益,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從不同視野、層面出發(fā)的理解具有極大的片面性、狹隘性,有的理解甚至將人們對文化的理解引向誤區(qū)。
(二)文化認識:形形色色的文化誤識
文化與每一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而且人每時每刻都離不開文化,人類就生活在文化之中,小到一言一行、風土人情,大到民族、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都離不開文化。提起文化,人們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認識,但真有追問起來,到底什么是文化,卻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講得清楚、說得明白的,事實上,越是人們常掛在口頭上的概念,越是認為確定無疑、真正掌握的東西,往往存在許多模糊的認識。文化一度被看成是完美無缺的,是美好和光明的化身,然而,世界上并不存在盡善盡美的文化。文化一度被等同于文明,而實際上文化與文明存在本質的區(qū)別。文化一度被視為僵化不變的,其實,文化是不斷演進的。文化一度被僅僅理解為一個名詞,而事實是,文化既是名詞又是動詞,是人類特有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
(三)文化發(fā)展:愈陷愈深的文化誤區(qū)
文化是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創(chuàng)造的,是為了擺脫環(huán)境控制和實現(xiàn)自由而創(chuàng)造的,它自然應該是滿足人類的需要,幫助人類擺脫環(huán)境控制和實現(xiàn)自由,但由于人類認識和實踐的局限性。任何現(xiàn)存的文化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從它產(chǎn)生的那天起,其內在結構和功能都存在著不合理性,都存在著自我相關的某些矛盾、錯誤、缺陷和不足。人類創(chuàng)造了文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卻愈來愈可能成為束縛人類自身的桎梏,成為不能滿足人類需要的存在。我們把文化的這種自我相關的不合理性和矛盾性稱為文化悖論。尤其是,當今世界,文化的低俗、庸俗、媚俗現(xiàn)象甚囂塵上,文化的商品化、舞臺化愈演愈烈,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遺失相當嚴重,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慘遭破壞,無論是民族文化,還是人類文化,其發(fā)展都存在著嚴重的誤區(qū)。
(四)文化交往:難解難分的文化誤會
文化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任何文化發(fā)展都不是孤立的,它們的興起衰落、離散聚合,總是在同其他文化對立統(tǒng)一、沖突融合中展開,在接納和吸收不同社會文明成果中實現(xiàn)。文化間的溝通與交流,是推動文化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動力之一,通過相互的借鑒和學習,推動文化的進步和繁榮,但文化交往也并不是一帆風順,不同文化間在信仰、價值觀、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在文化交往中,不同的文化類型如果不能超越各自傳統(tǒng)和生活形式的基本價值的局限,從而對其他民族進行客觀、公正地解讀,就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文化誤會,進而產(chǎn)生文化隔閡,甚至導致文化沖突。在全球化時代,文化間的交往非常頻繁,但文化中心主義、狹隘的民族主義、種族主義大量存在,民族歧視、種族歧視、文化歧視司空見慣,這些錯誤的文化理念嚴重阻礙人類文化的進步和繁榮。
二、文化“特”質:追根溯源的文化分析
文化魅力的產(chǎn)生有社會性、時代性、人為性的因素,但追根溯源,文化魅力是由文化自身的屬性決定的。具體說來。文化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屬性:
(一)從主體性的角度看,文化具有屬人性
文化是一種屬人的存在,屬人性是文化的最根本的屬性,它表征著人于文化的特殊地位,詮釋著人之文化界定的“難言之隱”。一方面,人是在文化之中看文化。文化是人的現(xiàn)實的境遇,人不僅生活在自然環(huán)境之中,更生活在文化環(huán)境之中。世界上不存在文化孤島上的魯濱遜,人無不是一定文化環(huán)境的存在。但作為一種有意識的存在,人能夠對自身境遇進行認識、創(chuàng)造,從而改善人的生活的條件、方式,推動人不斷地解放和發(fā)展。但這也不是說,人可以隨心所欲地進行文化認識和文化創(chuàng)造,文化作為人的本體存在,是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閾限,原有的文化傳統(tǒng)、知識水平、思維方式、價值理念、審美旨趣無不對人發(fā)生效應。人之看文化,猶如身在廬山之人看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绷矸矫?,給文化下定義就是定義人本身。文化就是人的對象性存在。文化是人為的,又是為人的。人與文化高度相關。內在一致。文化認識實質是對人本身的認識,文化發(fā)展是人本身的發(fā)展。定義文化實際上是在定義人類自身,而給人類下定義,談何容易。人類的本質沒有定論,人類的歷史撲朔迷離。人類的未來不可預期?!叭祟悘哪睦飦恚侥睦锶ァ?,一直是困擾人類的謎團,這就決定了文化的界定、理解、認識是非常困難的工作,而形形色色的文化誤識、文化誤解在所難免。
(二)從歷時態(tài)的角度看,文化具有動態(tài)性
文化是一個歷史過程,它不是一成不變的,一經(jīng)產(chǎn)生,從來如此,而是處在不斷的運動、發(fā)展和變化之中。文化的現(xiàn)象變化多端,人們的飲食起居、文學藝術、工具器物、風俗習慣等文化表征,隨著文化的傳播、社會的變遷、環(huán)境的改變,而不斷發(fā)生變化。文化的本質同樣處在生成、創(chuàng)造之中,世界上沒有永恒的、固定不變的文化本質,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以及未來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人們的生產(chǎn)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是不同的。文化的意義也是不斷創(chuàng)造和累積的,人類誕生之初,其文化創(chuàng)造力極為低下,文化成果也極少,那時的文化極其簡單,文化層面也很薄弱,但是隨著文化的創(chuàng)造與積累,文化的意義不斷地累積到文化當中,使文化變得越來越豐厚,越來越復雜。由此可見,不同時代文化的內涵和外延是不同的,尤其是,當今我們所處的時代,是文化大變革的時期,伴隨著文化的大眾化、全球化、網(wǎng)絡化,文化的交流愈加廣泛和頻繁,文化的領域不斷拓展和更新,文化日益凸顯為人類的生存方式,這就更加大了理解文化的難度。文化的動態(tài)性決定了文化必然是難以捉摸、難以把握的。
(三)從共時態(tài)的角度看,文化具有多樣性
文化是一種多樣性的存在,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文化,同一時代的不同國家,有不同國家的文化,同一國家的不同民族,有不同民族的文化,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區(qū),有不同地區(qū)的文化,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這樣一句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庇捎诓煌貐^(qū)的地理環(huán)境、氣候特點、發(fā)展經(jīng)歷、歷史遭遇的不同,從而形成風格迥異、各具特色的文化。當然,文化多樣性除源于客觀條件的特殊性,更重要的是人本身的創(chuàng)造性,人的想象力是豐富多彩的,人的創(chuàng)造力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即使在同樣的自然環(huán)境提供的物質條件下,人類可以進行多元的文化選擇和多樣的文化創(chuàng)造,“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的精神創(chuàng)造無法抑制的表達……沒有任何一種力量能夠壓制和窒息它?!睆奈幕旧淼目陀^構成到文化主體的主觀認同,文化的多樣性可謂不可計數(shù)。文化的多樣性存在使人的世界變得豐富多彩,但也給文化的認識和交往帶來了困難和挑戰(zhàn)。
(四)從存在論的角度看,文化具有矛盾性
文化可以粗略地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物質文化是文化中滿足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和為人提供發(fā)展基礎的部分,屬于形而下的存在,主要包括物質器皿、生產(chǎn)工具、飲食服飾、交通器械等,物質文化最容易模仿和傳播,因而其變化速度也最快;制度文化是文化中維持人類社會組織秩序的保障的部分,是介乎形而上與形而下之間的存在,主要包括法律法規(guī)、大政方針、規(guī)章制度、禮儀習俗、程序典章等,制度文化具有權威性,往往不易發(fā)生變化:精神文化是文化中用來塑造人的身心、增進人的知識、提升人的境界的部分,屬于形而上的存在,主要包括人的精神修養(yǎng)、審美情趣、價值取向、人格素質、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意識形態(tài)等,精神文化是最核心的層面,因而也最難發(fā)生變化。從文化的構成看,不難發(fā)現(xiàn),文化是一個矛盾體,它既是內在的又是外在的,既是有形的又是無形的,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質的,既是運動的又是靜止的。這就好像老子的“道”的概念:“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從而讓人難以把握。
由上可見。文化是一個以人為本、歷時態(tài)多變、共時態(tài)多樣的特殊的矛盾體,此外,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對文化進行分析和解讀,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文化理論,這更加大了文化認識的迷惑性。著名詩人紀伯倫說過一句話:“我們走得太遠了,已經(jīng)忘記我們?yōu)楹纬霭l(fā)?!边@尤其適合人類現(xiàn)在對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其實文化離人并不遠,并不那么抽象,抽象到讓哲學家、社會學家、文化學家都支支吾吾的地步。文化就是我們如何吃飯走路、穿衣戴帽,如何與人交往、安排生活,如何防暑、御寒以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比如中國民俗中,立春要“啃春”、吃春餅,以此感受春天清新的氣息。調節(jié)漫長的冬天給人帶來的壓抑的心情;“二月二,龍?zhí)ь^”,這時候萬物復蘇,各種生物開始活動,人們在這天理發(fā),北方的一些地區(qū)要吃豬頭,以祈求新輪回的新氣象:五月節(jié)踏青、采艾蒿、掛葫蘆。是為了在春夏交際這一疾病多發(fā)季節(jié),增強人的活動量,祈求人的身體健康;中秋節(jié)賞月、吃月餅,勞動人民以這種休閑的方式緩解疲憊、勞累的身心,表達收獲、團聚的喜悅之情;冬至吃餃子、吃肉,這是為了提高人的免疫力,增強人的體質,幫助人們度過寒冷的冬天。盡管這些風俗習慣有一些盲目性,甚至帶有迷信的色彩,但是它們無不是圍繞著人的需要、健康和幸福生活展開的。文化與人就是這樣的切近,我們之所以說不清文化,是因為我們將它研磨得過于神圣、生僻、遙遠,以至于“不食人間煙火”了。
三、文化“祛”魅:去偽存真的文化自覺
自在的進化與自為的優(yōu)化,是文化進行發(fā)展和自我超越的主要途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文化憑借自身的內在的進化機制,在大浪淘沙中不斷地向前發(fā)展;但文化的發(fā)展不同于自然的地方在于,其投入了人的目的、情感、理性,在人為的努力下,文化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一種優(yōu)化的趨勢。文化當中負面的存在以及形形色色的魅力,一方面通過自在的進化,進行一種優(yōu)勝劣汰的新陳代謝,另一方面主要通過人為的優(yōu)化,得到一種自覺的調試和清理。文化主體不斷通過積極的努力推動文化從虛假、扭曲、邪惡中擺脫出來,走向真善美的路徑。也正是基于這樣一種意味,包遵信認為:“文化是人類對幸福和光明的追求和創(chuàng)造。它展現(xiàn)的是真、善、美,是人的美好的心靈。文化的現(xiàn)代化就是人的本質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是人類從必然王國展翼向自由王國的飛翔。”在人的不斷努力和改變之中,文化逐漸變得人性起來,逐漸走向進步和繁榮。與此同時,在一個充滿和諧、希望、人性的文化空間,人類會得到應有的尊重、安全和自我實現(xiàn)。
回眸茹毛飲血的蒙昧野蠻時代,追尋人類踏著荊棘淌著鮮血走過的文化足跡,審視當今人類面臨的精神空虛、人際沖突、階級對立、恐怖主義、生態(tài)危機之境遇。我們不難得出,人類的每一次文化躍遷都是通過人的能動性實現(xiàn)的。文化魅力的出現(xiàn)由人類文化的發(fā)展水平、發(fā)展階段。以及人自身的盲目性所決定。文化魅力具有客觀性、必然性,不可能完全克服和避免,也是人類必須努力克服、削弱、征服、改變的對象,人類文化的主體性正是在與形形色色的文化魅力的斗爭中,在不斷文化自覺開啟的文化超越之中,實現(xiàn)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的。雖然文化徹底的和諧、完美只是存在于人類的理想之中。但人類愿意為此而不斷努力奮斗。文化魅力也是一種異化。而這種異化的克服將伴隨人類的前行。是每個時代的人們所承擔的一項重要的文化任務,它關涉著人類存在和發(fā)展的狀態(tài),關涉到人們生活的幸福。
其實,文化并不神秘,文化就在人的身邊。文化是人的秘密,也是一個民族、一個集體的精華,它是人的詩性的寫意,是人的一切力量、智慧、欲望的創(chuàng)造性的展示。文化當中沒有別的東西,有的只是人的本真的愿望、訴求。以及現(xiàn)實的力量和創(chuàng)造。因而,文化向人敞開的應該是人性,是人的全面性的需要。文化空間充斥著人性的光輝、理性的光芒,到處是人的情感、理性、愿望、訴求,透過文化我們看到的是真實的、赤裸裸的人性。文化當中也充滿著人性的溫暖和關懷,它有著古老的先人的智思和勤勞,有著同類的奉獻和創(chuàng)造。但是文化與人性并不總是高度一致,文化對人性的悖離,導致文化魅力和諸種文化異化的發(fā)生,而且一定時期、一定民族、一定信仰的文化也有它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它的一切的美好超越應有的限度,就會變得殘酷、邪惡、偏狹起來。
然而,文化魅力遮蔽和扭曲人性,束縛和限制人的存在和發(fā)展。進而導致人和文化的相互的異化。只有通過文化的祛魅,才能克服形形色色的文化異化,讓文化按照人性的軌跡發(fā)展。不過,文化祛魅沒有現(xiàn)成的方法,更沒有一蹴而就的捷徑,文化祛魅只有通過主體自覺意識的形成,主動地對文化進行批判、反思。從而解開文化神秘性的面紗,還文化以本來面目,祛除文化中人為的妖魅、鬼魅,恢復文化中真正屬人的形象,讓文化更好地為人服務,讓人能夠更好地掌握文化。人類對文化的認識、理解,經(jīng)歷了一個從盲目到自覺的過程。伴隨人的文化實踐的深化和拓展,人的文化主體性不斷提升,人的文化自覺意識日益提高。人類的文化命運也發(fā)生了實質性的轉變,逐漸由被文化所塑造、左右到對文化進行主動的建設、管理和設計。文化祛魅也是一個歷史過程,文化魅力從產(chǎn)生到祛除,文化從著魅到祛魅,反映人類對文化建設從盲目到自覺的過程。
文化自覺是通向文化本來面目的康莊大道。對文化認識不清,也就是對自我認識不清。那么生命就處于一種蒙昧的、無知的、荒謬的、混亂的狀態(tài)。人類一方面通過對文化的科學性的研究,發(fā)現(xiàn)、掌握運用文化存在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對文化進行分析、研究和探索;另一方面通過對文化的哲學性研究,發(fā)掘文化內在的意義和價值,不斷地對人的認識和實踐進行反思、批判、優(yōu)化。人類正是通過實證性的科學研究以及思辨性的哲學研究,逐漸地直面文化本體,還原文化的本來面目,讓一個真實、豐富、人性的文化呈現(xiàn)在人的面前。人類文化的自覺不是頭腦發(fā)熱、心血來潮,而是基于人類深刻的文化思考、文化認識,以及精細的文化研究、文化實踐。文化的魅力也不會自動消失,人類對文化認識的盲目性、文化自身的神秘性、以及各種各樣的文化虛假性,必須依賴于人類的文化主體性的提升,以及有基于此的文化自覺的發(fā)揮。
文化自覺是人的覺醒、覺悟,是人的文化主體性的生成和確立。文化自覺應該包括對文化的實質、屬性、特征、規(guī)律、環(huán)境、地位、意義、功能等的認識,基于文化哲學的視野,文化自覺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文化本體的自覺,就是對文化自身元素、結構、規(guī)律、屬性等的掌握,以及對民族文化乃至人類文化的發(fā)展歷程、走向等的自覺認識;文化主體的自覺,也就是對作為文化主體的人的全面自覺,包括對人的文化力量、文化使命、文化責任、文化理念、文化意識、文化理想、文化需要等的自覺理解;文化環(huán)境的自覺,也就是對人類所直接面對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人文社會環(huán)境、心腦智力環(huán)境、國際環(huán)境等一切文化環(huán)境條件的自覺認識;文化意義的自覺,即是對文化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所處的地位、作用,以及文化于人的意義和價值的自覺理解和認識。
文化自覺也是一個時代性的話題。文化需要不斷地進行自我的反思和超越,不斷地進行文化的交往和溝通,這樣才能在改革與創(chuàng)新、比較和借鑒之中,走向日益完善的道路。但是。對文化的認識,要受到所屬時代的、人類自我認識程度的以及本民族文化的閾限和遮蔽。所以說,對文化的自覺不是在每個時代都有其可能性的,然而,今天人類所處的時代,為文化的自覺即文化魅力的超越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時期,因為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人類社會開始由民族史進入到了世界史,人類文化的全方位的碰撞和接觸,為人類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文化景觀,為文化的科學研究、哲學思考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在全球化的視域下,文化的公共性將進一步拓展,文化不僅僅向本民族的人展開,更要向世界人民開放;文化的私密性將進一步減弱,但這種減弱是以文化的傳播、擴展為補充、彌補的。在文化的相互了解、學習、借鑒過程中,人們的文化認識將進一步豐富和深化,人類的文化實踐將進一步升華和拓展,人類文明的腳步將進一步穩(wěn)健和加快。
文化自覺并非僅是思想的任務,更是一項實踐的課題。文化自覺是滿懷實踐意圖的,一切真正意義上理性的文化創(chuàng)造都以文化自覺為前提。實際上。文化魅力不是文化的本色,而是由人的實踐上理性的缺失,以及認識上的盲目造成的。在文化自覺遠離人類實踐的情況下。人對文化處在一種不自知、不自覺的混沌、盲目的狀態(tài),文化的演進受盲目的進化規(guī)律所左右,必然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費,這極其不利于文化的存在和發(fā)展。而文化自覺打開了人類理性文化實踐的大門,讓文化不斷地走向超越,擺脫各種魅力的困擾,進而實現(xiàn)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因而,文化自覺雖然不是文化祛魅的終結,但確是文化祛魅的開啟。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之上,人類的文化調試、文化批判、文化管理、文化創(chuàng)新、文化優(yōu)化,以及一切的文化認識和創(chuàng)造都是文化祛魅的手段和途徑。是人類通達理想文化狀態(tài)的必由之路。
總而言之,形形色色的文化魅力遮蔽了文化存在和發(fā)展的本來面目和正常軌跡,給文化主體帶來諸多限制和束縛,這也是文化異化的存在昭示和現(xiàn)實表征。但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文化魅力并非不可認識,也不是無法戰(zhàn)勝,通過文化分析不難看出,文化魅力是由文化自身的屬性以及人在文化上的盲目無知造成的。要想擺脫這股異己的力量,必須依靠人類自身的智慧和努力去實現(xiàn)文化的自覺,從而不斷加強對文化的理解、認識和掌控,不斷提高文化主體認識、創(chuàng)造、管理文化的能力。也只有這樣,文化才能撥云見日、返樸歸真,迎來自由自覺的文化發(fā)展新階段。
責任編輯文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