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地方政府經濟人行為模式及根源探析

      2012-04-13 04:20:17黃玉妹
      關鍵詞:權力利益政府

      黃玉妹

      (福州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1)

      地方政府經濟人行為模式及根源探析

      黃玉妹

      (福州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1)

      地方政府是一個有著相對獨立利益的經濟人,在財政壓力和政績沖動下,地方政府的經濟人的身份可能被加強,在行為中會不自覺地扮演“推進利益分化角色”。因此,必須研究、探討地方政府的經濟人行為模式,如地方政府推行地方保主義、地方政府贏利的經濟人行為、地方政府的短期利益行為。了解出現這種行為背后深刻的理論背景、體制根源、經濟因素和機制因素,希冀尋求到一條解決路徑。

      利益分化;地方政府;經濟人;行為模式

      目前,“中國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社會轉型時期,轉型的主體是社會結構。[1]”社會轉型實際上就是在分化、整合和再分化、再整合的螺旋式循環(huán)過程中完成的一個完整的轉型周期。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由于一些市場化因素的存在,不可避免會出現利益分化,比如不同地區(qū)之間天然出現的資源豐富或貧瘠等的差異性,個體間天生資質和能力的不同;另外還有非市場化因素如不正當競爭,泛市場化因素像利用權力作為籌碼來換取利益等權力尋租等非理性行為,都可能是利益分化的“推手”。當然,利益分化如果適度,能體現出效率和公平,讓優(yōu)秀者和強者脫穎而出,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和創(chuàng)建良好的事業(yè)平臺,打破了改革開放前的“鐵飯碗”和“大鍋飯”的分配方式。不過,利益分化應該是在合理的限度之下的利益分化,要以公平和公正為前提,符合法律范疇。否則,超過合理界限的利益分化,將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雖然目前國內的利益分化仍然可控,但不能忽視作為一種經濟人的地方政府可能有增強經濟人行為的趨勢。因此,在此背景下探究地方政府的行為模式和根源具有重要意義。

      一 地方政府經濟人行為模式解析

      (一)部分地方政府在實際執(zhí)政中不自覺地扮演著地方保護主義的角色

      保護分為合法保護和非法保護,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地方政府應該保護轄區(qū)內經濟主體的合法利益而不是非法利益,本文重點對地方政府的非法保護行為的表現進行闡述。

      1.地區(qū)封鎖與行業(yè)保護阻礙經濟自由,妨礙公平競爭秩序的建立。在講究GDP經濟的時代,部分地方政府為了政績,千方百計地保護地方利益。有的地區(qū)甚至不惜動用行政力量,發(fā)布行政命令影響經濟的公平競爭。目的是為了提升地方財政收益,加大地方GDP的體量。比如對外地產品或某些行業(yè)設定歧視性收費項目和歧視性價格,人為設定貿易壁壘,強制要求外地產品必須通過當地工商部門或者技術監(jiān)督部門的某些苛刻檢驗,甚至實行不同的技術要求和檢驗標準。如此行為,可能造成地方“該死”或“將死”的企業(yè)依然頑強堅持,其他地區(qū)有活力的企業(yè)或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則無法公平地參與競爭。表面上看,地方政府的這種“護丑”的家長行為可以使地方的失業(yè)率保持在較低水平,維持地方的安定穩(wěn)定,地方政府獲得眼前的利益。實質上是以犧牲地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地方企業(yè)整體的競爭能力為代價,地方政府用高昂的成本暫時讓企業(yè)“茍活”,然而這種沒有綜合實力和競爭能力的企業(yè)將毫無生命力,最終必難逃被關閉破產的厄運。

      2.地方政府出于“肥水不入外人田的心態(tài)”,用心保護地方企業(yè)壟斷當地服務,甚至保護地方企業(yè)生產山寨產品的“傍名牌”行為。為了保護地方企業(yè)利益,部分地方政府對商業(yè)服務網點、通訊和各種基礎設施建設等服務不進行公開招標;或者以假招標、走過場等暗箱操作方式,應付上級的檢查,以達到讓本地企業(yè)行使生產經營權的目的,而其他區(qū)域投標人僅僅充當擺設。這種方法使得地方企業(yè)有活可干,地方政府有稅可收。外表來看此種做法為“雙贏”,實則是用低效的服務來取代高效的服務,最后真正為此買單的是全體的公民。其他區(qū)域的經營者若想分一杯羹,只能走一些“灰色”或“黑色”之路,提升地方政府官員腐敗的風險。地方政府的經濟人行為還體現在容假護假和司法執(zhí)法護短方面,由于傍名牌或山寨版產品銷量不錯,部分地區(qū)對此類產品和生產行為視而不見,甚至在有外來壓力和上級部門依照法律規(guī)來檢查或查處時,為“地下經濟”“保駕護航”,為增加本地財政收入和擴大就業(yè)機會而致國家整體利益而不顧。

      3.地方政府動用行政力量參與市場行為,對地方企業(yè)提供積極的財政扶持政策。部分區(qū)域企業(yè)的產品品種單一、款式過時、科技含量較低,不具競爭力和生存空間。但是地方政府有自己的壓力和種種考量,地方企業(yè)是否能存在或發(fā)展壯大,直接影響到地方的財政收入、地方失業(yè)率的高低,以及GDP總量是否能符合上級政府的要求和指標,種種顧慮致使地方政府“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采用財政扶持或財政補貼的辦法向企業(yè)提供資金,用行政手段替代經濟規(guī)律,本應遭到市場無情淘汰的企業(yè)又頑強地“活下來”。為保護地方利益,各地方政府都紛紛效仿,采取非市場的干預辦法。

      (二)地方政府體現出贏利的經濟人趨利行為

      政府是人民的代理機關,人民通過各種形式將公共權力委托給政府行使。作為公共權力代表的政府不應該有獨立的利益取向,非贏利性是其最突出的的行為特征之一。然而,在現實情境下,贏利的行為傾向又時常存在于政府在推行政務的許多過程中。

      1.地方政府實施著行政權力性市場壟斷行為。在實際施政過程中,地方政府可能會利用便利的行政壟斷資源,執(zhí)行超出行政工作的市場方面的行為。例如行政主管部門的教育部門、煤氣部門、交通部門甚至黨政理論宣傳部門,均可能或有機會運用行政壟斷資源為本部門謀取福利。如教育部門要求學生“自愿”購買某些版本的課外讀物,雖然標注為自愿,卻又給學校下達征訂任務,這樣自愿自然順理成章成為非自愿了;管道煤氣入戶時,煤氣管理部門會“強力推薦”某種指定品牌的煤氣灶,美其名曰保證用戶的安全,讓用戶沒有購買的選擇權;每年到了車輛年檢的時候,機動車駕駛員經常被交通等部門“建議”購買特定物品或服務,司機們雖滿腹怨言仍掏腰包只為提高年檢效率;沒有行政處罰權的黨政理論宣傳部門也“生財有道”,通過推廣某些精神產品的指令性發(fā)行而獲取部門利益。上述現象都有個共性:供給者利用手中掌控的行政資源,有的甚至是壟斷行政資源,以此來左右市場的某類需求或者控制著某種商品價格。而且行政權力的壟斷性越高其影響力越大,部門能夠獲得的“小金庫”就越加豐盈,所得超額利潤就越高。行政部門的該種行為的負面影響相當大,在體制轉軌過程中,地方政府的行政權力性市場壟斷行為非理性地對市場進行干預,這種權力供給甚至配置資源的行為,使得市場機制受到扭曲,造成經濟的低效率,并且推高了社會管理的政治成本。

      2.部分地方政府為解決經費不足直接經營或介入贏利行業(yè)。部分地方政府或通過幫扶手段,或通過直接設立小金庫,甚至通過曲線方式介入部分行業(yè)商業(yè)開發(fā)及經營,如一些商業(yè)色彩濃厚的采礦行業(yè)、貿易行業(yè)、高端服務業(yè)(如開發(fā)經營豪華大酒店等)等業(yè)務。這些方式或者短期內可以解決政府管理經費不足的問題,暫時能夠增加政府部門的收入。實際上,地方政府這種短視行為造成了極為不良的社會后果,讓市場正常運營的秩序受到干擾,地方政府的聲譽和形象受損、同時為一些政府官員腐敗客觀制觀了條件。如政府部門履行職責和管理社會可以通過監(jiān)督檢查、依法罰款、適度集資等途徑,如果政府部門把它們當作求利的手段,這樣即使是最權威最合法的管理內容和手段都可能走調變形。

      (三)短期利益行為存在于地方政府中

      1.重視經濟利益,忽視對環(huán)保工程的建設和投入。部分地方政府熱衷追求政績,過分關注GDP數據的攀升,全然不顧地方經濟增長和環(huán)境保護之間出現失衡。2007年,國家環(huán)??偩謱θ珖?1個省區(qū)的126個工業(yè)園區(qū)進行檢查,發(fā)現其中有110個工業(yè)園區(qū)存在違規(guī)審批、越權審批、降低環(huán)評等級和“三同時”不落實等環(huán)境違法問題,占檢查總數的87%。一些工業(yè)園區(qū)死抱黑色GDP,一項項節(jié)能減排令在當地企業(yè)、政府的“軟執(zhí)行”之下變成了紙上談兵[2]。

      雖然中央政府時有出文嚴令各省市關注環(huán)境保護,要走和諧發(fā)展之路。出于可以立竿見影的地方利益,當地政府對于中央發(fā)布的政符實行一種微妙的曲線執(zhí)行策略,這也被稱為“軟執(zhí)行”,即表面上在執(zhí)行中央的政策,但實質上只是執(zhí)行對于自己當地有利的政策規(guī)定,遇上與當地利益沖突的政策規(guī)定,則采取裝聾作啞、“陰奉陽違”的變相方法。比如在20多年前的改革開放沒多久,為了追求當地的GDP,許多政府暗中鼓勵成立根本就不合格的小治煉廠,小化工廠,小作坊式的造紙廠,甚至于沒有開采資質的小煤礦等,這些設施和生產不過關的小企業(yè)嚴重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對此,中央政府雖然三令五申要求取締,地方政府卻令而不行出現“管理失靈”。在經濟增長和環(huán)境保護出現矛盾時,地方政府往往更傾向于前者。關鍵之處是地方政府更多地關注自身的小范圍利益,政府官員的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仕途前景和政績上,不能從全國一盤棋和從全局利益出發(fā)。在此情態(tài)下,國家的環(huán)保法規(guī)條令在地方政府這兒就成了所謂的“軟抵抗”,換言之,當地政府的“軟執(zhí)行”也成為一種常態(tài)。

      2.各區(qū)域未能統(tǒng)籌安排,出現重復建設、產業(yè)結構趨同現象,造成政府資源浪費。地方政府受到經濟增長速度和職位升遷的雙重激勵,在拉動地方經濟發(fā)展上盲目投資,互相攀比。近年來,我國區(qū)域間產業(yè)結構雷同,不少行業(yè)的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已經成為阻礙經濟高效運行的突出問題。目前,鋼鐵行業(yè)產能已大于市場需求112億噸,而在建、擬建生產能力還有115億噸;電解鋁行業(yè)產能已高達1030萬噸,而其中閑置能力就有260萬噸;鐵合金行業(yè)現有產能2213萬噸,企業(yè)開工率僅為40% 左右;焦炭行業(yè)產能超出需求1億噸,而在建和擬建能力還各有3000萬噸;汽車行業(yè)產能過剩200萬輛,在建能力還有220萬輛[3]。黃顏色背景的是引用 地方政府權力缺乏有效約束,致使區(qū)際分工淡化,全國產業(yè)結構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給國家有限的資金和資源造成了極大浪費。地方政府缺乏遠見的投資項目,已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關注,為了制止和整頓這種行為,2003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防止水泥行業(yè)盲目投資加快結構調整的若干意見》、《關于制止電解鋁行業(yè)違規(guī)建設盲目投資的若干意見》和《關于制止鋼鐵行業(yè)盲目投資的若干意見》等3個文件[4]。

      3.重視短平快項目或產業(yè),忽視以技術進步提升產品內涵和競爭力。一任地方官員在當地為官一般只有三五年時間,為了在這個缺周期內產生較明顯的政績,一般情況下,他們更愿望在見效快的產業(yè)中投入,而對于技術含量要求高的及見效慢的產業(yè),政府官員多敬而遠之。相關資料顯示,“中國經濟增長中的科技貢獻率依然只有40%,中國經濟增長中的技術進步的作用遠落后于發(fā)達國家甚至部分新興工業(yè)化國家。中國大陸只有上海、北京、深圳等發(fā)達城市的科技貢獻率超過50%,西部大部分地區(qū)還不到30%。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06-2020年)》,2020年中國的科技進步貢獻率應達到60%[5]”。黃顏色背景的是引用。效率低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得原先就非常脆弱的環(huán)境更加惡化,生態(tài)平衡行走在非常危險的邊緣。

      贏利的經濟人趨利行為存在于地方政府中,也穩(wěn)固了官商利益共同體,自然也使政府腐敗問題趨向嚴重。對短期利益的重視,卻缺乏對長遠利益的考量,這成為相當多地方政府經濟人行為的表現特點之一。而這種表現如果放任下去,而不加以用一定手段進行整治及約束,則會嚴重影響到中國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

      二 地方政府經濟人行為的深層次根源

      地方政府的主要職責本應是以行政執(zhí)法為主,獨立于私利之外運用公共權力管理社會。目前,我國地方政府充當經濟人角色主要有三重動機,一是理論背景,即公共權力的高度稀缺性;二是經濟原因,即為了達到當地的GDP和當地財政收入的最大空間而競爭;三是官員的仕途動機,即當地官員為了創(chuàng)造個人政績,從而達到官職的升遷而競爭。

      (一)理論背景:公共權力的高度稀缺性

      何為公共權力?從理論上說,公共權力是為管理公共事務而設定的,公共權力的使命是維護和促進私權。而公共權力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行使權力的人可以排除其他人的意志而實現自己的意志。因此,公共權利是由政府所掌握,利用公共權力的公共性來否認私權利,或者,在行使公共權力過程中限制私權利。

      在正常情況下,公共權務必須由各級地方政府代表人民意志,來實施這種集中的權力。但又由于公共權力這種“凌駕于社會之上”作為社會上的稀缺資源,也讓一些行使這種權力的官員鋌而走險,在監(jiān)督和制約不健全的情況下,同時在世俗力量如官本位思想的推動下,讓權力尋租、權力招租成為可能,這種可能性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轉軌時期尤其突出。

      按照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加里·貝克爾(Gary S.Becker)的說法,效用最大化動機是人類活動中的特征之一。這種動機,如果用經濟學方法加以說明則是:任何人的活動目的離不開對效用最大的追求,這與此人的職業(yè)或活動是否具備商業(yè)性質無關。這種動機在地方政府身上也得到了細致的反映:政治家和政府官員組成了政府,政治家和政府官員做出了政府決策和行為,在此情態(tài)下,政府行為和政策目標離不開政治家及官員的動機。同理可知,作為經濟人的政治家,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他從事政治活動的目的。這種目的,在相當程芳上影響了地方政府在行使公共權利時的完全無私性。

      而從政府經濟學的觀點來看,每個地方政府就是一個理性的“經濟人”,從該角度出發(fā),它也渴望追求本地區(qū)社會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事實上,地方政府贏利、地方保護主義和短期利益行為均是地方政府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地方政府對資源稀缺性的“利己”行為,很大程度上表現在地方保護主義上。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政府管理部門管理方式落后,政府與市場界限不清晰,政府的“越位”與“缺位”并存,常常做一些和市場規(guī)律相違背的事情。

      (二)體制根源:計劃經濟思維定勢

      在舊有的計劃經濟時代,政府實施的高度集權制之一表現在國有企業(yè)的管理體制,在這種體制下,企業(yè)缺乏自主權,成為主管該企業(yè)的行政部門的附屬品。不論是企業(yè)的項目設計、資金籌措、產品生產數量及銷售都是以政府為主,政府因此成為市場進入的唯一決策主體。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市場進入的決策主體開始發(fā)生變化,企業(yè)成為市場進入的主要力量,但政府并未完全退出市場進入決策的角色。

      由于傳統(tǒng)的政府萬能的管理體制暫未被徹底改革,地方政府具有市場進入的動力和控制市場進入的手段。地方政府首先是國有資本投資的主體,如通過自行定出土地轉讓價格、環(huán)保標準、銀行貸款支持力度以及生產安全標準的制訂等手段,讓地方政府對企業(yè)的進入與退出起到掌控作用。同時,地方政府也是招商引資主體,如招商項目的設計、優(yōu)惠引資政策的制定和招商談判都必須通過地方政府。不僅如此,有些地方還將招商引資作為政府的“一把手”工程,級級下硬任務,層層下硬指標,地方政府在對外資進入的規(guī)模和進入產業(yè)方面,有很大的決定作用。正是因為地方政府經濟職能無法明確定位,其又不愿意主動淡化既有的權利,經濟職能的模糊性常常被地方政府順水推舟加以利用,同時又因這種模糊性而強調世俗眼中的權利。因此,政府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常常越位,干預市場微觀主體的決策。在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導向下,錯位的權利使得地方政府經濟人行為難以避免。

      在我國現有情況下,以地方經濟目標為首要標桿的壓力型體制,很大程度上定性了地方政府官員為業(yè)績和仕途晉升的制度。這種極不科學的制度決定了官員要達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必須讓上級政府規(guī)定的經濟目標在短期內完成。在當下這種體制存在的背景下,當地政府在利益主體驅動下,不同區(qū)域間就不可避免存在著趕超時的競爭壓力,同時,在“GDP工程”、“面子工程”的驅使下,在面對環(huán)保和經濟增長之間取舍時,地方政府更傾向于經濟增長。由于未嚴格篩選和把關,不少工業(yè)園區(qū)成為“污染園區(qū)”,導致經濟增長和環(huán)境保護失衡,這是經濟壓力型體制產生的必然結果。

      (三)經濟因素:行政權力功利化

      在本質上,經濟行為和政治行為具有某些相似之處。經濟人假設指:人在社會活動中面臨若干個選擇機會時,他總是本能地趨向或選擇能夠帶來更大經濟利益的機會,而淘汰或放棄經濟利益小的機會。在政治活動過程中,地方政府的行為也不可避免地帶有經濟人假設的特征。地方政府的決策是由政府官員制訂和執(zhí)行,在需要地方政府做出某種決斷時,政府從本質上而言也是趨利避害或趨大利而避小利。因此政府部門及官員可能會產生利用權力謀求局部和部門利益最大化的沖動,從而導致那些違背或損害公眾利益的政府非理性行為出現。如果客觀上制度規(guī)則的不完備和法律約束體系不健全,這種非理性行為就有其生存的土壤和條件。當然,如果社會缺少一種行之有效的約束機制,那么當手撐大權的政府部門或官員的自身利益與公眾利益發(fā)生矛盾時,受損害的往往是公眾利益。

      從公民個人的角度看,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無可爭議是理性行為;若對政府部門而言,追求最大經濟利益則是非理性的。因為政府只有追求全社會利益的最大化,才是理性行為。然而,經濟轉軌時期,兩種體制在過渡和磨擦中產生矛盾,經濟利益作為一種潤滑劑,與政府工作人員也同樣具備的經濟人角色相吻合,從而使行政權利功利化。作為權力載體的政府部門如果樂于追逐獨立的經濟利益,則是非理性行為。而以權力為籌碼獲取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更是非理性。

      另外,在當前的轉軌期,市場還沒有培育出完善的體系和機制,在地區(qū)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當地政府很難避免扮演雙重角色——既是組織者,同時也是管理者。從這點意義上,地方政府事實上具備了局部性的“政府替代”功能??疾靽H社會,可以發(fā)現“政府替代”功能在不同的國家里發(fā)揮效果各異。對于歐美等發(fā)達國家而言,“政府替代”發(fā)揮的作用是對“市場缺陷”或者“市場失效”進行有效矯正。而我國當前正朝著發(fā)達國家邁進,在這個過程里,地方政府對于市場的替代強度更強,替代的范疇也更寬,以至于“行政指揮棒”都揮到了真正應歸于自由市場的經濟活動上。因此出現了地方政府贏利行為、地方保護主義和地方政府更多關注短期利益等現象。如處理產能過剩就被當成了一種政府行為。國家通過宏觀調控政策處理產能過剩時,具體實施到地方時,很容易遇上地方政府如綿花掌一樣的“軟阻力”,從而失去真正貫徹效果。如果遇上某些行業(yè)本身沉沒成本大、退出門檻高,甚至當地政府對環(huán)保等問題監(jiān)管不力等情況,則很容易出現企業(yè)內部成本外部化,也因此治愈產能過剩問題成為空談,這樣,陷入治理—污染—治理的怪圈也不足為奇。

      (四)機制因素:監(jiān)督不力或失效

      長期以來的政治真理告訴我們,對一種權力進行制約,最奏效的就是來自同一層次的獨立的其他權力的存在。我國目前對行政的監(jiān)督制約力量主要有兩種:權力監(jiān)督和非權力監(jiān)督。這兩種監(jiān)督力量共同作用;較好地保障了政府行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但各有不足和缺陷。

      我國權力監(jiān)督體系可分為兩個層次:政府系統(tǒng)內部監(jiān)督和外部權力監(jiān)督,包括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監(jiān)督。政府系統(tǒng)內部監(jiān)督存在一定弱點,如政府作為管理者,容易當局者迷,往往難以發(fā)現工作中的缺點錯誤;考慮問題時政府機關多從行政利益的目的出發(fā),易于輕視管理方法對公民權利可能造成的傷害;政府自我監(jiān)督作用的發(fā)揮程度,依賴于上級機關對此的重視程度而不是體制本身。因此,要克服政府諸種非理性的經濟人角色行為,由政府系統(tǒng)內部來監(jiān)督還不具備足夠大的力量。

      外部權力監(jiān)督體系的監(jiān)督也并非十分健全,如人民代表大會的監(jiān)督程序法不健全,部分人大代表缺少監(jiān)督意識,且素質不高;人民法院的司法審查只能結合具體案件,無法對抽象的政府行為作一般審查;檢察機關不擔負對行政機關和工作人員的失當行為進行追究,只負責追究行政人員所犯的嚴重違法犯罪行為。所以外部權力監(jiān)督顯示出相應的局限性,多數是事后監(jiān)督。非權力監(jiān)督體系即指社會力量的監(jiān)督,如群眾組織及其他社會組織、社會輿論的監(jiān)督等。這部分監(jiān)督或是由于民主主體缺乏監(jiān)督意識,或是因為人微言輕等,該種監(jiān)督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更是顯得無力。

      三 結 語

      我國是從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漸進式轉軌的,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環(huán)境及改革路徑的特殊性堆出了適合政府經濟人角色的生長土壤。而地方政府對自身最大化利益的追求,讓政府經濟人的角色扮演成為可能,這種角色扮演中呈現出不良的傾向,不僅讓政府職能效率低下,同時還讓社會公正異化,衍化出極其不端的社會風氣,并且在某種程度上拖了改革開放的后腿,影響建設和諧社會。此外,這種狀況下的不良傾向還表現在政府的整體權力呈現格式化,即局部化、地方化和利益化,從而讓政府及相關決策者演變?yōu)榻Y構復雜、規(guī)模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在約束強力缺席的情況下,這些既得利益集團很容易“脫軌”而與社會公共利益成為對立面。

      綜上所述,整治與引導在利益分化下出現的政府經濟人角色及行為應成為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同時,應努力科學地推動地方政府由政府經濟人角色向政治理性人方向轉變,才能讓為絕大多數民眾謀福利的健全的政府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才能建設更加健康、和諧和條理化的社會秩序。

      [1] 袁 方,等.社會學家的眼光:中國社會結構轉型[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30.

      [2] 新京報[N].2007-08-03.

      [3] [4]產能過剩與地方政府進入沖動[EB/OL].中華碩博網,WWW.CHINA-B.C0M,2009-03-11.

      [5] 章玉貴.降息只是推手 轉型才是關鍵[N].上海證券報,2008-11-28.

      [6] 房維中.對GDP的考核,應當從政府政績考核指標中退出[J].中國經貿導刊,2008(19).

      Analysis of the Behavior Mode and Reasons of Local Government as Economic Man

      HUANG Yu-mei
      (Fuzhou Politechnic,Fuzhou 350001,China)

      Although local government i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profitable agency in economy,its identity of economic man would be strengthened under the financial pressure and the impulse of political achievements to play the role of promoting interests distribution.In order to find a solution,it is necessary to research and investigate the behavior mode of local government as economic man in such aspects as local protectionism,benefits and short-term profits,and to realize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institutional causes,economic factors and system factors deeply.

      benefit polarization;local government;economic man;behavior mode

      F127

      A

      1671-1181(2012)01-0014-06

      2011-10-21

      黃玉妹(1973-),女,福建寧德人,經濟學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經濟學與資本管理。

      猜你喜歡
      權力利益政府
      論確認之訴的確認利益
      研究生法學(2020年6期)2020-04-13 07:59:46
      不如叫《權力的兒戲》
      電影(2019年6期)2019-09-02 01:42:38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書長
      支部建設(2019年36期)2019-02-20 13:21:22
      環(huán)保從來就是利益博弈
      能源(2016年3期)2016-12-01 05:11:17
      依靠政府,我們才能有所作為
      絕不能讓“利益綁架科學”
      政府手里有三種工具
      權力的網絡
      博客天下(2015年12期)2015-09-23 01:47:57
      利益鏈與新壟斷
      與權力走得太近,終走向不歸路
      清風(2014年10期)2014-09-08 13:11:04
      南部县| 扎囊县| 航空| 肇东市| 于田县| 荥经县| 龙海市| 肇东市| 建平县| 磴口县| 霍邱县| 江川县| 蓬莱市| 客服| 江陵县| 古浪县| 泰安市| 瑞昌市| 潼关县| 岱山县| 龙州县| 杭锦旗| 专栏| 射洪县| 安陆市| 苏州市| 南召县| 丹巴县| 常宁市| 凭祥市| 永和县| 拉萨市| 依安县| 巴青县| 博野县| 新宁县| 保康县| 辽源市| 电白县| 兴隆县| 尉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