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明
(南昌航空大學,江西 南昌 330063)
“所謂權利表達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系統(tǒng)中,各權利主體通過一定的渠道提出自己合法的、正當?shù)睦嬉??!盵1]權利表達是權利實現(xiàn)的前提和基礎。在現(xiàn)代民主國家,每一位公民都享有法律所賦予的多種權利。但是,享有權利并不代表著就一定能夠實現(xiàn)權利。公民所享有的權利是一種應然的權利即法律上所規(guī)定的公民應當享有的權利,并非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的權利。權利由享有到實現(xiàn)需要一個持續(xù)的過程,而權利的表達則是這一過程的起點。公民所享有的權利只有通過一定的方式表達出來,為眾人所知曉,才能夠進一步得到合理的維護和最終的實現(xiàn)。因此,權利表達是權利實現(xiàn)的第一步,公民所享有的權利能否順暢的表達出來關系到公民的權利能否最終實現(xiàn)。要想使公民的權利能夠順暢的表達出來,就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公民權利表達機制,使公民通過法定的程序和渠道有序的表達自身的權利訴求,避免因表達不暢而引起社會沖突,影響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
首先,完善的公民權利表達機制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安全閥。當前我國社會群體不斷分化,每一社會群體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訴求。馬克思曾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2],不同的利益群體在爭取各自權利(利益)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產(chǎn)生各種社會矛盾,而完善的權利表達機制為不同的利益群體主張各自合法的利益訴求(即權利)提供了一個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溝通平臺,使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在未爆發(fā)之前能夠得到有效化解,從而避免了社會矛盾的激化,有利于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促進社會的和諧,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安全閥。
其次,完善的公民權利表達渠道有利于民主法治的實現(xiàn)。民主法治是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民主就是人民當家做主,按照人民自己的意志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法治就是依法而治,樹立法律的絕對權威,確立對法律的信仰。民主和法治是相互依存的,民主是法治的基石,法治是民主的保障。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而法律則是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xiàn),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處理一切國家和社會事務。完善的公民權利表達機制為公民合法有序的參與政治建設和社會管理提供了前提條件。通過基層群眾自治機制、人民代表大會機制等社會民主制度,社會各階層的民眾可以有效地參與政治建設和社會管理,在參與中表達自身的權利訴求,實現(xiàn)自己的意志。公民參政議政的過程同時也是公民表達自己權利訴求的過程。由此可見,完善的公民權利表達機制既為公民表達權利訴求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同時也促進了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實現(xiàn)。
再次,完善的公民權利表達機制有利于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所追求的重要目標,也是和諧社會這一命題本身所應有之意。恩格斯在《共產(chǎn)主義原理》一文中指出,我們應當“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況”,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福利”。[3]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由于舊有體制的缺陷,不同的利益群體表達自身利益訴求聲音的強弱不同,造成了決策層分配利益的不公,由此影響了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完善的公民權利表達機制可以為不同的利益群體參與公共決策提供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平臺,從而為決策層做出客觀公正的公共決策提供現(xiàn)實依據(jù),避免公共決策出現(xiàn)維護一部分人利益(權利)的同時卻損害了另一部分人利益(權利)的不公平現(xiàn)象,有利于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廣大人民參與政治事務,參與社會管理,依法行使政治權利和社會權利的最重要渠道。然而由于我國各級人大代表的身份都只限于黨政軍領導干部、優(yōu)秀企業(yè)家、科技教育文體精英、勞動模范這四類社會精英群體,真正代表普通百姓的人大代表微乎其微。在實行直接選舉的縣級以下人民代表大會中,廣大人民群眾能夠真正行使選舉權的地方并不多。另外,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設計上缺少責任追究和監(jiān)督考核制度,對人大代表是否能夠真正代表人民利益,能否準確反映人民的權利訴求缺少衡量指標,從而使其代表性大打折扣。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最具中國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是目前最主要的民意匯集渠道,也是政府與人民進行溝通的有效平臺,其從根本上是適合我國的現(xiàn)實國情的。為充分發(fā)揮人民代表大會的積極作用,結合國內學者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研究成果,建議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如下完善:一是建立嚴格有效的監(jiān)督制度,確保實行公民直接投票選舉的人大代表確系廣大人民群眾直接投票選舉產(chǎn)生,而非基層組織或其他人代替人民群眾投票的結果。二是積極創(chuàng)造有利于廣大合格選民進行直接投票選舉的條件,保障每一位合格選民的選舉權。三是建立嚴格的績效考核制度,確保各級人大代表既能從人民群眾中來,也能回到人民群眾中去,切身感受人民群眾的呼聲和要求,真正代表人民群眾,做人民群眾的忠實代言人。
農村村民委員會和城市居民委員會作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由于最接近廣大人民群眾,因而應該是廣大人民群眾最主要的權利表達渠道。然而,現(xiàn)實并非如此。在廣大的農村,由于社會關系的復雜性以及農民政治意識的淡漠等原因,村民的政治參與熱情并不高,廣大農村并沒有真正實現(xiàn)村民自治。
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作為基層人民群眾實施自我管理、民主管理而建立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應充分體現(xiàn)出其“自治性”的本質,上級政府應放開對基層自治組織的行政干預,放手讓人民群眾實行自我管理、民主管理,使人民群眾充分享受憲法所賦予的民主權利。同時上級政府應加強對民主法治的宣傳,喚醒基層民眾的自主意識、權利意識,使每一位基層公民都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積極參與到基層民主制度建設當中來,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自治能力,建立“民主、民治、民享”的基層自治組織。此外,還應該建立嚴格的監(jiān)督制度,確保基層自治組織選舉前的民主,選舉中的合法,選舉后的良性運轉,實現(xiàn)基層自治組織真正的“自治”本色。
信訪是當前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廣大社會弱勢群體表達權利訴求使用最多的一種渠道,它以程序簡便、無時效限制等優(yōu)點為廣大人民群眾反映權利訴求提供了方便。但是信訪制度在實踐過程當中也暴露了一些固有的制度設計缺陷。
為充分發(fā)揮信訪機制的積極作用,建議盡快改革信訪部門多頭分散的局面,建立統(tǒng)一的信訪部門。例如,可以考慮把信訪部門統(tǒng)一到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建立自上而下的統(tǒng)一領導體系。這樣一方面可以解決信訪部門多頭雜亂,相互之間缺乏聯(lián)系的局面,形成一體化的信訪處理體系,及時高效地處理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信訪問題;另一方面也使信訪部門從政府、法院、檢察院等機關中脫離出來,有利于保障信訪部門的客觀、中立地位,加強權力機關對政府、法院、檢察院等行政和司法機關的監(jiān)督,充分發(fā)揮信訪部門作為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社會弱勢群體權利表達主渠道的作用。
在法治社會,訴訟是公民維護自身權利的重要方式。對于一般的糾紛,公民可以通過訴訟主張自己的權利,請求司法機關依法予以保護。因此,訴訟也是公民表達權利訴求的重要渠道。然而,眾所周知,由于歷史文化的原因,我國公民普遍具有厭訟的心理,加之訴訟程序繁瑣,成本較高,[注]按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即使是一般案件,也需要經(jīng)過立案、庭審、判決三個階段。如遇一方不服判決,則還要經(jīng)歷上訴階段。在訴訟過程中還要支付諸如立案費,勘驗、公告費,律師費等各種名目的費用。訴訟費時耗財不說,判決之后往往還會遇到執(zhí)行難的問題。更是阻卻了公民通過訴訟來表達自己權利訴求的愿望。
在現(xiàn)代文明社會,司法訴訟作為權威的爭端解決機制,是公民維護其合法權利的有效渠道,它避免了“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式的野蠻的私力救濟,但是現(xiàn)行的司法訴訟制度在實踐中還不盡如人意。為了給公民維護其權利提供有效的司法渠道,建議從以下方面對我國的司法訴訟制度予以完善:一是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簡化司法訴訟程序,建立便民高效的司法訴訟體制,使更多的公民能夠通過司法渠道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二是健全司法救助制度,拓寬司法救助范圍,讓更多的公民在表達意愿、維護權利時能獲得資金支持、專業(yè)咨詢和委托代理等方面的援助,降低公民的訴訟成本。三是完善司法監(jiān)督體系,加大對司法腐敗的打擊力度,以樹立司法權威,維護司法機關的良好形象,取信于民。
當今時代,大眾媒體的普及尤其是互聯(lián)網(wǎng)媒體的廣泛應用為人們進行輿論監(jiān)督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渠道。廣大普通民眾可以通過大眾媒體方便快捷地表達權利訴求,而且事實也證明,許多涉及普通民眾切身利益的事件正是由于大眾媒體的曝光而得到妥善解決。然而,由于媒體的過度商業(yè)化使得一些媒體遠離了普通民眾,不能真心實意地為普通百姓代言。即使某些大眾媒體(像網(wǎng)絡媒體)能作為普通民眾表達權利訴求的渠道,也往往會因為這些媒體遠離政府決策層,致使公民的權利訴求無法及時傳到?jīng)Q策層而在一段時間后銷聲匿跡,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眾媒體作為公民權利表達渠道的作用。
一般來說,大眾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影響直接等特點,這為其傳遞民眾權利訴求,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功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便利條件。但是由于一些媒體的過度商業(yè)化,阻卻了公民利用媒體表達權利訴求的愿望,為此建議政府加強對媒體的管制和引導,使大眾媒體樹立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加大對社會弱勢群體權利訴求的報道,引導全社會形成關心社會弱勢群體、關注社會弱勢群體權利訴求的社會風氣,使大眾媒體在傳遞政府決策的同時也不要忘記把人民群眾的呼聲及時、高效、準確地傳遞給政府,以利于政府作出公正合理的決策。
社團組織又稱為非政府組織,非盈利組織,它是一定的利益群體基于共同的利益需求而成立的不以營利為目的社會組織,是介于政府和盈利性企業(yè)組織之間的第三種社會力量。[4]在當今世界各國,社團組織都是溝通政府與民眾的橋梁和紐帶,是社會健康、穩(wěn)定、有序發(fā)展所必不可少的中介組織。由于我國民主意識發(fā)育比較遲緩,公民的自主意識不強,社會上現(xiàn)存的社團組織大都是在政府的主導下建立的,帶有強烈的官方、半官方色彩。這些社團組織對政府的依賴性比較強,步調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很少能發(fā)出自己獨立的聲音,因此也就失去了其作為民眾權利表達渠道的作用。
社團組織是介于政府和民眾之間的中介組織,承擔著政府與人民群眾相互溝通的橋梁的作用。社團組織的健康發(fā)展,有利于減輕政府對社會管理的負擔,擴大人民群眾權利表達的渠道,更好的服務于社會發(fā)展。要充分發(fā)揮社團的“組織化代言人”角色,首先應當提高社團組織的自主化管理水平,減少政府對社團組織的干預和影響。社團組織應是民眾基于共同的需要而自發(fā)建立的獨立于政府的非營利組織,獨立性是社團組織的根本特色。而且也只有保持社團組織的獨立性,才能保證社團組織完全代表社團成員的利益,才能充分發(fā)揮社團組織的“組織化代言人”的角色。其次,在保證社團組織獨立性的同時政府要加強對其行為的監(jiān)督和管理,依法規(guī)范社團組織的發(fā)展,使社團組織能真正代表其成員的利益,而不是淪為某些利益集團或個人的附庸。
[參考文獻]
[1]張煒.公民的權利表達及其機制建構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4]顧華詳.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的法治建設研究[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