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山(浙江省臨安市教育局教研室)
簡約之中見豐盈
——淺談?wù)Z文課堂怎樣追求簡約之美
周日山(浙江省臨安市教育局教研室)
有的語文課堂里充斥著“教師華而不實的泛泛而談”“無休無止的一問一答”“令人眼花瞭亂的作秀表演”“光怪陸離的媒體展覽”“引經(jīng)據(jù)典的條分縷析”。正如語言大家張志公所批評的那樣:“說法越多,花樣越多,頭緒越復雜,目的越不明確,結(jié)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學者迷迷糊糊?!?/p>
“豪華落盡見真淳?!闭Z文課堂應當倡導簡約之美。但簡約不是隨意,它是一種精湛設(shè)計;簡約不是低能,它是一種高效整合;簡約不是無為,它是一種教學境界。語文課堂只有洗盡鉛華、回歸本真,才能真正呈現(xiàn)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本質(zhì)之美。
一位教師在教授《山羊茲拉特》時,設(shè)置了這樣一個問題:面對阿隆的詢問,茲拉特只用“咩——”回答,如果你是茲拉特,你準備對阿隆說些什么呢?請以茲拉特的口吻寫一段話,回答阿隆的問話。
這位教師通過情境預設(shè),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思維,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出示錢學森母親生病想兒時作的詩和錢學森的一封家書,激發(fā)孩子的想象思維,讓他們沉浸于其中,體會到生死患難中結(jié)下的至真情感。課堂,因為有了想象,才充滿了情感的張力。
語文課堂提倡簡約,并不是排斥一切語文課本以外的東西?!胺暾n必拓展”的做法固然不值得提倡,但是我們也不反對適度的拓展?!盎ノ睦碚摗备嬖V我們,每一個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鏡子,每一文本都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與轉(zhuǎn)化,它們相互參照、彼此牽連,形成一個潛力無限的開放網(wǎng)絡(luò),以此構(gòu)成文本過去、現(xiàn)在、將來的巨大開放體系。
如在教授《沂水春風》時,教師可以設(shè)置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結(jié)合今人引用本章節(jié)的不同文章和對本章節(jié)文化內(nèi)涵的多元解讀,感受孔子精神對現(xiàn)代人的積極作用。這樣的拓展延伸,讓文本的意蘊得以最大限度地提升,讓課堂更具文化的張力。
有一位教師教《雨霖鈴》這首詞時,他先讓學生讀一讀,讀完后再讓學生看課文情境的投影,接著讓學生想象并分組表演各種贈別的場景,談一談離別時的情感,唱一唱《送別》。這樣的課堂的確目標簡明、內(nèi)容簡要、過程簡化,但卻沒有任何一個細節(jié)雕琢的亮點可以讓學生從文字本身去體悟詩境,忽視了語言文字和形式的積累,學生一節(jié)課真正得到的東西只能是少之又少。
另一位教師在《項脊軒志》一課的展開教學中,以“親情”為抓手,通過“賞析追憶三位親人的寫法”,對細節(jié)進行了精心雕琢,把課堂推向了深入,讓教學近乎完美。如他妻子“時至軒中”或問古事,或就著小幾學寫字;從娘家探親回來還告訴丈夫,她的妹妹問她什么叫閣子??梢姡拮踊啬锛視r津津樂道小閣中的事。從中可看出他們夫妻間十分恩愛。同時,作者把這些往事寫出來,又讓我們品出了他對妻子早逝的悲,由字面的意思到實際情境中的意思,可以說是嚼透了字中意,品盡了字中情。絲絲入扣、字字入心,課堂如一泓溪流,一路歌來,直抵學生心靈的最深處。
兩堂課,前者是崇尚“簡約”,忽視細節(jié)雕琢,課堂味同嚼蠟、食如雞肋;而后者則對細節(jié)精雕細琢,使課堂精彩迭現(xiàn)、高潮迭起。相比之下,后一位教師的課真可謂“簡約不簡單”,讓人深深感到了一種深透之后的簡約。學生們不僅了解了《項脊軒志》字面所要表達的作者對項脊軒的眷戀之情,更理解到了作者對母親、祖母和妻子的無盡追思與悲痛之情。
比如閱讀《故都的秋》這篇課文,我首先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明確本文主要描繪的景物是秋花、秋槐、秋蟬、秋雨和秋果,作者選取了這五幅故都的秋景,卻并不按照習慣性的順序來組接這些“鏡頭”,既不以時間順序來安排,也不以空間順序來安排;卻是以秋景的主要特點為線索,運用電影“蒙太奇”的剪輯方式來組合,這就從選材和組材上體現(xiàn)出了散文“形散”的特點。我接著引導學生找出這些秋景的共同特點,即“清、靜、悲涼”,啟發(fā)學生由此而把握:作者正是以這個共同點把這些景物組織在一起的,也就是說,本文是以秋景的主要特點這個不散的“神”來貫穿全文的。通過學習,學生對課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就了然于胸了。
但是,體會了解這個“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并非是閱讀本文的主要任務(wù)。接著,我引導學生深入到課文的每一個關(guān)鍵的點上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學生捉摸到每幅秋景的描繪角度,體會出了每幅秋景的描繪特點:秋花,側(cè)重于色,突出冷色;秋槐,側(cè)重于形,突出落寞;秋蟬,側(cè)重于聲,突出殘聲;秋雨,側(cè)重于味,突出秋涼的情韻;秋果,側(cè)重于實,突出淡綠、微黃的色彩。但抓住了這些特點,也不是閱讀本文的主要目的。需要做出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品味探究。所以,我引導學生從主客觀兩方面分析作者選這些秋景來寫的原因,盡管作者筆下的秋景描繪出了故都秋景的固有特征,并且作者巧妙地寓情于景,用以影射舊中國黑暗的時代環(huán)境,甚至采用“皮里陽秋”的筆法透露了作者內(nèi)心的苦悶,隱晦地表達了隱遁山林以規(guī)避現(xiàn)實的潛意識。但是,“文學即人學”,作者筆下的秋景與他抑郁善感的個人氣質(zhì)密切相關(guān)的;也和作家的文藝觀與審美追求有關(guān)——作者提倡“靜”的文學,寫的多是“靜如止水的遁世文學”;但更重要的則是和作者本身對生命價值的追問和探究有關(guān)——郁達夫這位“創(chuàng)造社”的文學大將,其文學作品中充盈著浪漫的激情,但世道昏暗、人心不古,在文學陣地上他屢戰(zhàn)屢敗,卻屢敗屢戰(zhàn),始終不肯低下高貴的頭,這種精神意志其實是和北方秋景的肅殺蒼勁暗合的,尤其是和槐樹的遒勁、秋蟬的堅韌、秋果的堅實等特點相當吻合,所以,閱讀本文必須要把握住作者內(nèi)心的生命律動的節(jié)奏,透過字里行間,體察黑云壓城時傲然面對嚴寒風霜的精神風骨。
語文教學的價值就是要讓學生經(jīng)歷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能到能的學習過程,并在這樣的過程中獲得生命的成長。
“教育就是把老師教給的東西忘了之后剩下的東西(愛因斯坦語)?!本驼Z文教學而言,這“剩下的東西”便是語文的精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是語文精神的重要內(nèi)涵。所以,語文課堂教學要為學生馳騁思維、放飛思想、張揚個性提供廣闊的時空,進而充分發(fā)掘語文自身的潛在精神,使得語文課堂里那些“剩下的東西”在學生的心里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比如閱讀《人是能思想的葦草》時,我讓學生細讀文本之后,搜集整理自己讀過的相關(guān)典籍,并從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進行歸納。學生的回答精彩紛呈,涉及20個不同人物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回答和不同做法,并結(jié)合自身的體會闡述了對生命價值的看法。這樣的探究,為的是讓學生以豐富而鮮活的真實聲音,敞開豐富的精神世界,并由此進入一種激發(fā)審美體驗、喚起精神愉悅的自由世界。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闭Z文課堂教學只有刪繁就簡,才能精彩紛呈、雅致豐盈。在簡約而有效的語文課堂里,也許沒有熱熱鬧鬧的場面,也許沒有令人拍案叫絕的設(shè)計,卻流淌著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在簡約而有效的課堂教學中,也許沒有華麗的多媒體課件,也許沒有刻意的“作秀”,但教師會更多地關(guān)注學生、關(guān)注語文,實實在在地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