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秀娟
表演唱,是一種歌曲演唱、肢體表現與表情相結合的藝術形式。表演唱這種音樂形式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讓幼兒從綜合性的音樂活動中獲取價值,也是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手段,幼兒也更能體會活動帶來的有趣經歷和成功感。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需要和發(fā)展水平,將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作為促進幼兒發(fā)展的重要資源。也就是說幼兒園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擴展幼兒生活與學習的空間,為幼兒尋找、挖掘表演唱的題材,引導他們去發(fā)現、感知、探索感興趣的自然資源,激發(fā)幼兒進行表演唱的興趣和求知欲。作為農村幼兒園,如何充分利用農村自然資源,培養(yǎng)小班幼兒在表演唱中的表演能力呢?筆者進行了如下嘗試。
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蔽覀冇變簣@地處農村,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利用農村自然資源對幼兒進行教育是我們的有利條件。筆者在和幼兒的朝夕相處中,發(fā)現他們總是對大自然充滿著好奇和驚喜,比如各種動物的叫聲與形態(tài)、千奇百怪的自然現象,同時各種農村的風土人情也強烈地吸引著他們。孩子們不僅從中開闊了視野,也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為了讓這些生活經驗更好地得到發(fā)揮和延續(xù),筆者就地取材,從農村自然資源中尋找進行表演唱的題材,培養(yǎng)小班幼兒的表演能力。
幼兒感興趣的事物表現在他們的“童言稚語”中。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成人看來很小的事物也會引起幼兒的好奇與興趣,幼兒會用自己的理解來表達想法,這時我們教師要用心傾聽,及時抓住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并展開交流討論,為以后的表演唱作鋪墊。
在一次戶外活動中,孩子們忽然都圍在一起,嘰嘰喳喳地爭論著什么,原來是成群的螞蟻在搬家,幼兒被吸引,在討論螞蟻們奇怪的動作。有的說:“螞蟻在排隊呢。”有的說:“螞蟻的力氣好大??!”筆者忽然想到,下個星期正好有一節(jié)表演唱課《螞蟻搬豆》,就趁熱打鐵,隨即引導幼兒觀察螞蟻身體的組成部分、螞蟻排隊爬行的樣子、螞蟻搬東西時的各種樣子、螞蟻不動的時候是什么樣子等。經過幾天的跟蹤觀察,說起螞蟻,每個人都能津津有味地說出好幾種螞蟻的動作形態(tài),躺著的,爬著的,鉆洞的,吃東西的……在《螞蟻搬豆》的表演唱課中,看著幼兒惟妙惟肖地做著各種動作,筆者心里特別高興。通過讓幼兒自己發(fā)現、積極探索、大膽體驗、自由表達的表演活動,使孩子們感受到了表演的無窮樂趣,也提高了活動的整體效益。
選擇和投放適宜的道具也是創(chuàng)造良好教學環(huán)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投放適宜的道具,不但有利于幼兒迅速地融入劇情,也為他們分析歌詞、進行表演做了良好的鋪墊。如在教學活動“紅蘋果”中,筆者為幼兒提供了可以粘貼的蘋果樹、與之匹配的紅蘋果、摘果子的草帽等道具,這些道具適時出現后,孩子們馬上就明白自己要做果園的果農了,要去摘蘋果了,頓時果園里一片繁忙的景象,“果農”十分開心,帶著高漲的情緒融入了音樂表演中。
幼兒年齡小,自我控制能力差,他們往往只會憑興趣或某些表面現象去觀察對象。所以,我們要從自然資源中選擇一些孩子喜歡探求的材料,激發(fā)幼兒去探索表演唱的內容。一次戶外活動時,天天小朋友對著遠處的山左看右看,不停地做著各種各樣的動作,引來了幾個好奇的孩子。看到這一情景,筆者得到了一點啟示:自然景觀就是藝術品,是孩子喜歡探求的材料。于是引導他們觀察:說說你看見的山像什么?他們很有興趣地觀察著,想象著,有的說像松子,有的說像熊貓頭,有的說像仙女等。在這基礎上,筆者再次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想象進行動作表演,這樣,孩子們的興趣更高,有的會說:“老師,那座山像小豬。嚕嚕!”“老師,那座山好像心一樣!”……于是,筆者讓大家互相表演給同伴看,通過互相表演,不僅豐富了幼兒表演唱的素材,同時也使同伴間的交往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在表演唱的教學中,能夠運用幼兒的生活經驗開展活動是關鍵。幼兒對農村自然資源,如動物、植物、自然現象等有著積極的認知經驗,著為幼兒進行表演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農村,家家戶戶,村里村外,山上天空,只要能看見的地方都會有小動物的足跡。高空飛翔的老鷹,嘰嘰喳喳的麻雀,汪汪追逐的小狗,上下亂竄的小花貓,游來游去的魚兒……孩子生活在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里。他們喜歡小動物,善待小動物,更喜歡模仿小動物的叫聲、動作、形態(tài),這為幼兒進行表演唱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幼兒園前面有一條小河,成群的鴨子在水中嬉戲,幼兒每天都能和鴨子玩耍一會兒。在表演唱《白胖鴨》中,一聽到音樂,幼兒就已經按捺不住跟著做起動作來了,胳膊擺在兩邊當翅膀,屁股也一扭一扭的,表演起來惟妙惟肖。
在音樂活動中,經常用一些植物做成簡單樂器,進行演奏。草葉、杏核能吹響,木棍、葫蘆等能擊打,在表演唱中,植物也為幼兒的表演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在表演唱《大樹媽媽》中,由于幼兒對大樹的形態(tài)已有經驗,很快就能擺出各種造型,如松樹的、梨樹的、柳樹的及靜止的樹、大風刮的樹等各種形態(tài),在幼兒的表演中顯得活靈活現。
只有讓幼兒親近大自然,他們才會喜歡大自然,眷戀大自然。大自然中充滿著神奇的自然現象,大自然就是他們最好的課堂。刮風了,下雨了,小河嘩嘩流,屋檐流水滴答滴答……任何一種自然現象,只要幼兒觀察到的,就能讓幼兒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使之成為幼兒模仿的對象,為表演提供素材,培養(yǎng)幼兒的表演能力。
幼兒園不是孩子唯一的活動場所,充分發(fā)動家長,共同為幼兒的表演創(chuàng)設有利的機會,這也是提高幼兒表演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春節(jié)等重大節(jié)日時,村里都會組織隆重的走會活動,幼兒家長即使沒有參加表演,在耳濡目染中也會聽著音樂走幾步秧歌,耍兩下獅子,這些人文資源如果得到充分的利用,幼兒的表演能力也將得到進一步的提高。筆者鼓勵家長帶著孩子外出,多看、多聽,給孩子積累更多的生活經驗與表演素材,向會扭秧歌、劃旱船的人去請教,在學習中不僅愉悅身心,增進親情,更能讓幼兒增強表演的樂趣,積累表演的素材,從而能進行農村文化表演。小班幼兒的協調能力雖然還不是很完善,但是通過學習,幼兒也能進行簡單的走步,舞動。我們還讓家長來幼兒園進行交流,既可讓家長了解自己孩子的表演能力,又可滿足每個幼兒表演的愿望。同時,教師還能了解不同層次的幼兒在表演活動中的能力體現。
陶行知先生說過:“把我們學校的范圍擴展,海闊天空便是一所學校?!弊鳛樽罡挥趧?chuàng)造性的藝術,音樂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音樂表演能使孩子充滿自信,感受喜悅。我們從孩子的興趣出發(fā),順應孩子的天性,充分利用農村自然資源的優(yōu)勢,讓孩子充分運用感官去親近大自然,看看、聽聽、聞聞、摸摸、玩玩,積累豐富的表演素材,激發(fā)表演的興趣與欲望,從而培養(yǎng)表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