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銀
(滁州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教育教學研究
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寫作教學理論與實踐探索
孫秀銀
(滁州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定位是服務地方經濟,培養(yǎng)知識、技能兼?zhèn)涞母呒墤眯腿瞬?。此定位下的英語專業(yè)也在改變培養(yǎng)目標和課程體系,嘗試“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之路。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在英語寫作課程中的體現是強調實踐性、參與性和體驗性。社會文化理論與過程寫作法相結合的英語寫作理論、寫作任務、信息技術三者的動態(tài)統一實踐著應用型、復合型英語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
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寫作;理論;實踐
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多是以培養(yǎng)本科層次的應用型人才為主,培養(yǎng)具有一定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或崗位群并適應其需求、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jié)摿Φ母呒墤眯蛯iT人才的高等學校[1]。應用型本科院校傳統的外語人才培養(yǎng)與信息化的社會無法實現正常接軌,與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也背道而馳。關起門來在傳統教室里僅僅依靠“一本課本+一塊黑板+一支粉筆”搞人才培養(yǎng)再也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打開門戶,將現代信息技術引進來,從而以此為載體將動態(tài)的信息、知識引進來,并由此錘煉學生對浩瀚的知識和信息的識別、加工、利用、和再創(chuàng)造能力,增強學生的實踐意識和適應性,為他們未來能在某一崗位上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提供一個多功能平臺,這一多功能平臺既能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積累,又能培養(yǎng)他們的應用性能力,還可以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簡言之,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強調實踐性、參與性與體驗性。英語寫作教學的應用性和實踐性不僅僅體現在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和應用上,還體現在學生自身習得這一技能的過程中。如在寫作過程中接受信息的能力、寫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主學習與合作式學習的結合能力、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拓展等。本文以個案研究為依托,將社會文化理論與過程寫作法相結合的英語寫作理論、寫作任務、信息技術三者整合,進行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寫作教學理論與實踐探索。英語寫作課程。該課程將實現以網絡信息技術與傳統的英語寫作教學的整合帶動新型英語寫作理論與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整合:以網絡為載體,將動態(tài)的信息、知識引入課堂,為學生提供資源充足的教學環(huán)境,創(chuàng)造盡可能真實的交互機會和情景,以利于其知識建構和各種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并增強他們的實踐意識和適應性。該課程既考慮本科教育的基礎性與階段性,也考慮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力求實現學生專業(yè)知識的習得、應用技能的提升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三重目標。
該個案中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下的英語寫作教學理論以過程法寫作理論為主線,以社會文化理論的核心思想為支撐,將二者統一于網絡寫作平臺中,充分發(fā)揮教師作為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的中介干預作用,以實現教師、學生、任務三者的動態(tài)結合(具體框架見圖1)。“過程法寫作”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是一個以完成針對特定讀者的社會交互任務為最終目的,集復雜信息處理、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表達為一體的思維過程。該方法反對只重視語言形式和學生最終作品的傳統方法,強調把教學重點放在寫作過程上,注重學生的全面參與以及他們的評
圖1 社會文化理論指導下的網絡英語寫作流程圖
該研究依托的個案為某應用型本科院校基于網絡的判性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此理念下的過程法共分為以下五個體驗步驟:構思、起稿、反饋、修改、定稿。社會文化理論中諸如中介(mediation)、最近發(fā)展區(qū)(Zoneof Proximal Development)的核心概念強調社會文化因素對個體認知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起著決定性作用。社會文化理論視閾下的語言學習是以語言為中介的有意義的交際活動中形成的交際資源[2]。個體的語言發(fā)展需要來自外界或他人的支架式(scaffolding)的輔助和支撐。過程寫作法和社會文化理論在語言習得方面的主張存在共性。過程寫作法視寫作為循環(huán)式的心理認知過程、思維創(chuàng)作過程和社會交互過程。強調寫作者在寫作過程中的自主性及交互性,提倡通過寫作過程而學習寫作,重視思想內容的挖掘和表達,旨在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其寫作能力。由此可見,二者都主張個體知識和技能的建構必須是以有意義的社會互動為載體。在語言教學上,離開了社會互動,學習者的語言學習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本研究采用行動研究法(action research),旨在進行應用型本科院?;诰W絡的英語寫作教學理論與實踐探索。行動研究法由來已久,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運用十分廣泛。它的基本內容包括:(1)發(fā)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相結合;(2)行動與研究相結合;(3)專業(yè)科研人員與實際工作者相結合;(4)理論與實踐緊密相結合;(5)行動與評價相結合[3]。通過對已有研究的分析和評估,行動研究法目前被認為是“開展網絡外語教學研究最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4]。
在應用型本科院校將新型英語寫作理論與網絡寫作環(huán)境相結合,其實施將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與傳統的寫作教學形式相比,穩(wěn)定性比較低,較容易出現突發(fā)問題。因此,本研究采用行動研究法,邊行動邊研究,經常反思行動過程中的問題,依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計劃,不斷完善,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研究過程。
本研究從某應用型本科院校2009級英語專業(yè)4個教學班中隨機選取兩個班(56人)作為被試,采用上述社會文化理論指導下的英語過程寫作法,進行了一個學期的寫作教學試驗。為了解教學效果,被試在學期末接受了學習效果問卷調查。問卷由研究小組采用Likert scale根據課堂觀察的結果自行設計,發(fā)出56份問卷,回收56份,其中54份有效。另外,本研究還采用了開放式訪談對課程設計的優(yōu)劣、課程目標的實現程度、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環(huán)境下,基于網絡的英語寫作理論框架依然存在的問題等進行了調查。
54份有效問卷的分析結果顯示,大部分對社會文化理論指導下的基于網絡的英語過程寫作持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他們對其中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尤其感興趣,認為這種方式使他們能夠體驗寫作過程、相互了解、思路開闊、行文更順暢。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問卷調查結果
在問卷調查進行完之后的一周內,研究者又選取了共六名學生分三組進行了開放式訪談。這三組學生的寫作成績分別是優(yōu)秀、合格、差。成績的判定是根據研究者一學期的課堂觀察和形成性評估進行的。訪談問題主要針對社會文化理論指導下的英語過程寫作是否能體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思路來設計的。六位同學對第一個問題(我們對寫作課設計初衷是要強調學生的實踐性、參與性、和體驗性,你覺得這個初衷實現了嗎?)的回答基調是一致的。他們都認為,把寫作當成一個體驗過程來完成要比以前(傳統寫作)舒服得多,一位成績中等的同學特別提到:“我的寫作成績雖然沒有提高多少,但是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我學到了比寫作成績更珍貴的東西,比如我的努力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認可,我看到了自己作文(與優(yōu)秀作文相比)的差距,我體會了大家都在進步等等”。不過,當問及“你覺得作文互評也就是我們的i+1層級反饋模式適合你嗎?”,寫作水平不同的學生回答也是不一樣的。寫作成績優(yōu)秀的兩位同學很興奮地點頭,其中一個還表示“寫作課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這一步了,而且我覺得我的進步主要是通過改其他同學的作文實現的”;而寫作成績比較差的兩位同學回答的則有些牽強:“我覺得還行吧,不過老是讓我們看別人的文章而自己的文章卻總是被改得慘不忍睹,心里怪不得勁的……”。最后一個問題:如果今后我們的寫作課就這么上,你同意嗎?六位同學都表示同意,但也提出了一些針對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建議,如留言板的使用時間需要控制、i+1層級制反饋模式需要改進等。
調查結果表明,在社會文化理論指導下基于網絡的英語過程寫作比較符合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教師在寫作任務的選擇、交互活動的設計、改評活動的組織、寫前及修改策略的指導等環(huán)節(jié)都充分考慮到了學生底子薄且參差不齊、對新生事物好奇但惰性又大等特點,所以,從綜合問卷調查和訪談的結果來看,學生對該課程總體上持認可態(tài)度。
社會文化理論重視外界對個體認知發(fā)展的中介干預作用,而過程寫作法則是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習作參與。二者的結合既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理念,也符合“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角色分配思路。在本課程中,教師在學生寫作過程中的干預有很多形式。教師在寫前階段對學生進行寫作策略的指導,組織小組提問和頭腦“風暴”活動可以啟發(fā)學生思維,幫助學生跨越他們在這一寫作任務認識方面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一稿一聚焦”和“i+1”層級制反饋模式實行聚焦一點、逐級反饋,為寫作水平低一級的同學提供“可理解性輸入”[5][6],這樣學生的寫作技能才能達到內容和形式上的平衡,學習者自己難以完成的任務或者難以實現的進步可以在與能力更強者的交互、協作中完成。在整個寫作過程中,教師根據課程進度不斷地調整自己,為學生提供交互式支架形式,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參與寫作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幫助他們樹立自己是寫作過程的主人翁意識,并且根據學生不同的英語寫作水平,努力幫助他們建立適合自己特點的寫作套路和技巧。
除了寫作技能的培養(yǎng),該課程還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其他能力的鍛煉。通過寫前相關閱讀材料的輸入及同伴作文互閱、互評活動,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接受信息和接受他人的能力、欣賞能力和辨別能力。訪談中有學生提到,大量的小組交互活動增強了他們的合作意識,也使他們懂得了如何將自主式學習與合作式學習相結合。該課程中的留言板上記錄了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留下的關于道德、情感、人生等諸多話題的反思,由此可見,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在寫作過程中也得到了拓展。
本研究以個案為依托進行了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寫作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實踐證明,在社會文化理論指導下基于網絡的英語過程寫作適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思路,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性能力和綜合素質,同時可以開發(fā)他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jié)摿Α.斎?,研究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處,如層級制反饋沒有照顧低水平學生的感受、部分學生角色轉變太慢,不適應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網絡平臺的交互功能缺乏必要的控制和有效管理等。這些問題也給未來相關研究指出了方向。總之,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語寫作教學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牛金成.應用型本科院校辦學定位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 2009,(11).
[2]Lantoff,J.P.&Thorne,S.L.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Genesis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M].New York:Oxford,2006.
[3]張青.向我國教育技術工作者推薦行動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0,(9).
[4]朱曄,戴煒棟.我國網絡外語教學研究的現狀、方法及展望[J].外語電化教學,2009,(5).
[5]龔曉斌.英語寫作教學:優(yōu)化的同伴反饋[J].國外外語教學,2007,(3).
[6]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London: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1987.
A Case Study of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Sun Xiuy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aim atserving the localeconom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with knowledge, technology,and applicative abilities.With this aim,authorities in English college are trying to develop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by changing their objectives and course systems.Under the orient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development,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should focus on practice,participation,and experience.Sociocultural theory-based English process writing connects the theory with writing objectives as well 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xplores the road to cultivate talents with English applicative abilitie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English writing;theory;practice
G642
A
1673-1573(2011)04-0111-03
2011-10-23
2010年度滁州學院科學研究項目(2010sk004B)
孫秀銀(1982-),女,山東成武人,滁州學院外國語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二語寫作理論與教學。
責任編輯、校對:焦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