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保民,王泊達
(西安交通大學,陜西 西安 710049)
論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之完善
□ 王保民,王泊達
(西安交通大學,陜西 西安 710049)
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作為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眾多制度之一,既具有一系列優(yōu)點,又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本文在重點分析我國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所存在的訴訟依據(jù)過于狹窄、第三人權利保護不如原告全面、訴訟結構不盡合理等不足與缺陷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完善我國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的一些建議和措施。
民事訴訟;第三人;有獨立請求權
法律工作者常津津樂道于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設立的初衷、特點和優(yōu)勢,然而它的實際運行卻遠非令人滿意。它不僅有時候沒有發(fā)揮到應有的效果,被認為是可有可無的制度,甚至還被某些當事人作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的手段。理論設計與實踐運作的巨大反差,使我們不得不深思這個制度的缺陷。本文在分析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的特征及優(yōu)勢的基礎上,剖析了它的不足和缺陷,進而提出了完善該制度的若干建議,以期使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達到其預設的效果。
在民事訴訟中,通常有兩方當事人,即原告和被告。但由于民事關系的復雜性,原被告雙方的爭議往往會影響到其他人的權益,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xiàn)案外人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情況。本文中的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即指對他人之間的訴訟標的,不論全部或部分,以獨立的實體權利人的資格,提出訴訟請求而參加訴訟的人。[1](p108)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就是圍繞有獨立請求權的當事人參與訴訟而設立的一種辦事規(guī)程和行動準則。我國民事訴訟制度中的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是以 《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guī)定為核心,加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建立起來的一種制度。
我國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參訴依據(jù)是因其對原被告之間的訴訟標的有全部或部分權利,認為原被告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參與到訴訟中來。這是案外人能成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核心內(nèi)容。第二,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主動提起的參加之訴。實際上這是法院將兩個訴合并起來進行審理的前提,即案外人若沒有主動向人民法院提出參加訴訟的請求,原被告及法院均不可以將案外人列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第三,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參訴時間是在一審中,即本訴已經(jīng)開始而尚未終結的階段。這意味著,案外人提出參加之訴只能在一審過程中,若在二審中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法院可以調(diào)解,若調(diào)解不成,法院應通知當事人另行起訴。這樣的規(guī)定有力地保障了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上訴權利,不會剝奪第三人的上訴資格。第四,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以提出訴訟的方式參加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有兩種方式,其中一種為案外人自己了解案情而主動申請參加訴訟成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另一種為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可能存在第三人的情況時,通知第三人參加訴訟而成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否參加訴訟是當事人的一種處分權,當事人行使處分權而選擇不提起參加之訴后,可以另行向有管轄權的法院提起訴訟以保護自己的權利。第五,當事人參訴后的關系比較復雜。除了本訴中的原被告的對立關系之外,還存在著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將本訴的原被告作為共同被告的新的訴訟關系。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雖然是以原告的身份提起另外一個訴參與到本訴中來,但在本訴中案外人是以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身份出現(xiàn)的。第六,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權利義務與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對等。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處于原告的訴訟地位,應享有與本訴中原告對等的訴訟權利、義務。
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具有一系列優(yōu)點:第一,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有利于使兩個訴訟結果保持一致。如果兩個訴訟分別進行,尤其是在不同管轄法院審理的情況下,容易由不同法官作出矛盾甚至截然相反的結果,從而嚴重地損害法律的嚴肅性以及公民對法律及法院的信心。第二,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與訴訟可以使法院的一次訴訟過程解決兩次甚至多次訴訟才能解決的問題,降低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益。第三,有利于法院更加清晰地了解案情,做出公正合理的判決。雖然第三人參與訴訟使得已經(jīng)進行的訴訟關系變得更加復雜,但是法院可以借此更加全面地了解案件的真實情況,并根據(jù)案件的真實情況進行調(diào)解或判決,使當事人的利益得到更加完善的保護,達到定紛止爭的目的。第四,有力保障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實體和程序權利。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可以通過提出參加之訴或另行提起訴訟的方式,行使與本訴當事人對等的權利義務,保障其對本訴訴訟標的的實體權利。
⒈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參訴依據(jù)過于狹窄。我國《民事訴訟法》第56條規(guī)定,“對當事人雙方爭議的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傳統(tǒng)觀點認為,我國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訴的依據(jù)只能是“原被告之間的訴訟標的有全部或部分的權利,認為原被告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據(jù)這種解釋就排除了當事人存在訴訟詐害行為時,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可以參加訴訟的情形。所謂的訴訟詐害行為,通常是指由本訴的雙方當事人合謀串通所為,即本訴的雙方當事人對第三人實施了共同侵權行為。[2]相比之下,日本的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參訴依據(jù)為,“主張由于訴訟結果而使其權利受到損害的第三人,或主張訴訟標的的全部或一部分屬于自己權利的第三人,可以作為當事人參加訴訟”。由此可見,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訴依據(jù)不應僅僅限于對他人之間訴訟標的有請求權這一種情況,還應包括訴訟詐害。比如,債務人無償還能力而與當事人合謀進行訴訟或者敷衍進行訴訟并且心甘情愿敗訴時,債權人為了保全其債權,阻止債務人敗訴,可以提起參加之訴,成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3](p200-208)關于訴訟詐害這種情形很多國家 (地區(qū))都存在相關規(guī)定來保護被害人的利益。例如我國臺灣地區(qū)的民事訴訟法中的規(guī)定就與日本的類似,法國的民事訴訟法通過賦予第三人以非常上訴的途徑提出撤銷判決的異議權,從而給予受到訴訟詐害的人以法律救濟。[4]
⒉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訴后的權利保護不如原告的權利保護全面。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訴使原先的一個訴變成了兩個訴。在這兩個訴同時進行的過程中,本訴當事人的民訴程序性權利的保障上是優(yōu)于第三人的,在管轄問題上這種優(yōu)勢尤其明顯。隨著全國甚至是世界經(jīng)濟貿(mào)易的迅速發(fā)展,訴訟爭議不可能只集中于一個小地區(qū),跨地域的訴訟活動屢見不鮮。而在兩個訴中,本訴是先提起訴訟的訴,一般情況下依“原告就被告”原則確定管轄。第三人參訴后只能依本訴的管轄來參訴,不能依參加之訴的管轄來參與訴訟。這樣,在空間距離和時間跨度上,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處于不利地位。在居住地與管轄法院所在地之間來回奔波,既耗時又耗力,若遇到地方保護主義或法官對案件久拖不理的情況,第三人可能會喪失參訴的積極性,難以保障其權利,對法院乃至法律喪失信心。
⒊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訴后是以本訴原被告為共同被告,這不利于保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我國傳統(tǒng)觀點認為,第三人參訴后以本訴原被告為共同被告是基于以下認識,即其對本訴的訴訟標的擁有全部或一部分權利,無論本訴的結果如何都會侵犯到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合法利益。相反,本訴的原被告也基于這樣的認識而采取相應措施維護自己的利益,共同對付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所以從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角度看,無論是原告還是被告,都會全部或部分地侵犯其合法利益,因此第三人既反對本訴原告的訴訟主張,也反對本訴被告的訴訟主張。但是,參考外國的一些規(guī)定,法國和日本的民事訴訟法除了規(guī)定主參加制度外,還規(guī)定了獨立當事人參加制度,該制度允許獨立當事人既可以本訴的一方當事人為被告,也可以本訴的雙方當事人為被告。[5](p556-559)在實踐過程中,有時存在本訴中的原被告中的一方與第三人沒有直接沖突的情形,所以將本訴的原被告都作為被告起訴時,對與第三人沒有沖突的一方當事人不公正,且在訴訟技巧上講樹敵太多不利于保護第三人的利益。根據(jù)以上實踐分析以及參考國外的相關規(guī)定,我國許多學者主張應該允許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選擇本訴中一個當事人為被告。
⒋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訴后的訴訟結構不合理。傳統(tǒng)理論認為,第三人參訴后應以當事人兩造對立為基礎,即當事人參訴后除了在本訴中的原被告的對立關系之外還存在著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與本訴的原被告為共同被告的新的訴訟關系。正如上文所述,在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訴時對被告的選擇問題上,第三人有可能存在只以原被告其中的一方為被告而提起參加之訴的情形,所以傳統(tǒng)理論中認為以原被告為共同被告的訴訟結構不符合實踐需要。
⒌有獨立請求權的當事人參加制度不完善,理論和實踐有一定程度的脫節(jié)。我國的民事訴訟法中規(guī)定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以起訴的方式參加訴訟。在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過程中,如果發(fā)現(xiàn)了案件的標的與第三人有密切的聯(lián)系,人民法院可以通知第三人參與訴訟,而參加訴訟與否應基于當事人的處分權。但是在司法實踐中經(jīng)常會存在如下情形,即法院在審理本訴過程中,發(fā)現(xiàn)案外人涉及本訴的權利義務關系,將來可能會提起訴訟,從而將該第三人加入到原被告已進行的訴訟中來,將兩者一起解決,但實際上該第三人并不知曉已進入訴訟程序。雖然許多學者認為法院依職權將第三人強行拉入訴訟有利于擴大訴訟解決糾紛的功能,既可以節(jié)約時間,又可以將相關糾紛與正在進行的本訴糾紛一并解決。但他們卻忽視了第三人的程序性處分權,可能導致本訴中當事人之間糾紛的拖延解決。另外,有些當事人或第三人可能會利用這一制度的缺陷拖延訴訟的進行。
根據(jù)上文的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我國民事訴訟法中的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在理論和實踐層面存在許多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善我國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
⒈完善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參訴依據(jù)。我國的民事訴訟法應該不僅僅規(guī)定 “對他人之間的訴訟標的,不論全部或部分,以獨立的實體權利人的資格,提出訴訟請求而參加訴訟”,在以后的法律修訂過程中應將訴訟詐害納入到訴訟中來。這樣可以充分保護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合法權益,遏制虛假訴訟行為及惡意侵犯當事人合法權益的行為。在這個問題上可以借鑒我國臺灣地區(qū)和日本的相關規(guī)定。
⒉完善對我國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方式的監(jiān)管。根據(jù)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在第三人參訴方式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存在著法律規(guī)定與實踐運行脫節(jié)的現(xiàn)象。筆者認為,法律沒有規(guī)定法院依職權讓第三人參加訴訟是正確的,國家的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的監(jiān)管。法院依職權使第三人參加訴訟的前提是法官會依照法律和法理慎重、適當?shù)匦惺孤殭?,有很強的專業(yè)能力和值得信任的職業(yè)操守。但是目前我國法官的職業(yè)道德水平以及業(yè)務素質(zhì)都難以達到這個水平,所以,目前我國不適合允許法院依職權將案外人加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目前我國在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大環(huán)境下,更應該扭轉(zhuǎn)事實與法律規(guī)定相違背的情形,加強法律的制定與監(jiān)管,完善我國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方式。在法律環(huán)境允許時方可規(guī)定法院可以依職權將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納入到訴訟程序中來。
⒊重構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中的被告問題。筆者認為,第三人可以以原被告為共同被告或以原被告中任何一方為被告。而當事人的分類方式不同會使得同一當事人擁有的權利在不同的訴訟中被保護的標準不同。而目前我國的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中沒有規(guī)定這種第三人的分類及選擇方式,所以更沒有依據(jù)不同分類方式而產(chǎn)生不同訴權的情況。究竟是僅以一方為被告還是以雙方當事人都為被告,這個問題應該具體情形具體分析。筆者認為應考慮以下幾點:首先,應該考慮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處分權。民事案件首先應該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參訴與否,如何參訴,參訴過程中以誰為被告都應該賦予第三人自由處分權。其次,根據(jù)案件的具體情形對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處分權的行使進行一定的限制,即考慮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訴訟利益是與原被告雙方對立還是僅與其中一方對立,原被告與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之間的糾紛處理方式等問題,最終選擇最有利于案件解決的方式來解決糾紛。在第三人選擇以哪個當事人為被告時,法院應該發(fā)揮適當?shù)淖饔茫炔荒苓^分限制當事人的自由,也不能過于放任當事人的選擇。而應該以當事人的選擇最有助于發(fā)揮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的優(yōu)勢為原則。
⒋完善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訴后的訴訟結構。關于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訴后是何種訴訟結構,理論界認為“三面訴訟說”比較符合實踐需求?!叭嬖V訟說”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參訴行為使得在本訴的原告、被告及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之間形成了三個兩個當事人對立的訴訟關系。因此也有人認為這種訴訟形態(tài)分別是原告對被告、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對原告、以及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對被告三個訴訟的合并。[6]這種訴訟結構突破了傳統(tǒng)當事人兩造對立的訴訟結構,取而代之的是三方當事人對立的訴訟結構。在這種訴訟結構中只有一個訴。筆者認為,無論是兩造對立的訴訟結構還是“三面訴訟說”都不符合實踐需求。由上文分析可知兩造訴訟不太符合實際生活的需求,而如果以三面訴訟說代替原先的兩造對立訴訟說,對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的有關條文以及理論都會有很大的沖突,與現(xiàn)行的訴訟制度相矛盾。由上文可知,在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訴時,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可能只以其中的一方為被告提起參加之訴,另外一方與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關系不是很密切。這種情形下既不似三面訴訟說中三個兩個當事人對立的訴訟關系,也不似兩造訴訟中的以本訴的原被告為共同被告的情形。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案情適合只以本訴的原被告中的一方為起訴對象進行起訴時,可以允許案外人僅起訴一方;如果適合起訴本訴原被告雙方時,可以允許起訴雙方。
⒌完善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過程中的權利保障。我國現(xiàn)有的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很泛泛,沒有具體的實施細則,而在理論上關于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也十分模糊,沒有一定的準確規(guī)定。所以在完善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權利保障問題時,不僅要從細節(jié)上入手,而且要著重于原則的研究以及準確把握,不但要注重實體權利的保障而且要更加注重程序權利的保障。只有將以上的各點認真貫徹落實到實處,才能使我國的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發(fā)揮應有作用,解決糾紛,造福于民。
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主動參加到已經(jīng)進行的訴訟中來可以有助于解決三方的糾紛。但是在理論研究與實踐的操作過程中,這個制度存在很多漏洞需要彌補。例如,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參訴依據(jù)過于狹窄、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訴后的權利保護不如原告全面、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訴后的訴訟結構不太合理等問題。本文通過分析這項制度中存在的漏洞,提出了相關建議,希望能夠有助于完善我國目前的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
[1]江偉.民事訴訟法(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曹莉.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中被告之探析[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04):86-88.
[3](日)兼子一,行下守夫.民事訴訟法[M].白綠鉉譯.法律出版社,1995.
[4]肖建華.主參加訴訟的詐害防止功能[J].法學雜志,2000,(02).
[5]常怡.比較訴訟法學[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6](日)中村英郎.新民事訴訟法講義[M].陳剛譯.法律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徐 虹)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hird Party System in Civil Lawsuits Law
Wang Baomin,Wang Boda
The Third Party System in Civil Lawsuits Law has got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This essa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Third Party System in Civil Lawsuits Law,proposed some goo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it.
cvil lawsuits;the third party;the independent claim
D902
A
1007-8207(2011)12-0096-04
2011-09-02
王保民 (1968—),男,陜西周至人,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法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富布賴特高級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法理學、立法學和公法理論;王泊達 (1989—),女,河北滄州人,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研究生。
本文系2011年西安交通大學基本科研課題 “社會學視角下的立法質(zhì)量及其評估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SK201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