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莉莉 馬和民
本研究將責任感理解為:個體對自身在社會和自我發(fā)展過程中主動承擔責任的一種認知和態(tài)度,其范圍涉及對自我、對他人、對家庭、對集體、對社會、對國家乃至對人類負責。鑒于本研究對象是初中生,因而將責任感做了變量化處理,分解為自我責任感、他人責任感、家庭責任感、集體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五個維度,分別操作化為具體指標,總計構成了25個題項的責任感量表,據此探究初中生的責任感現(xiàn)狀及其教育對策的具體切入口。研究采集的信息包括學生性別、年齡、年級等基本信息;責任感量表的25個題目,每道題目的選項從1到4分別表示“不同意”、“較不同意”、“較同意”和“同意”。調查獲得的數據統(tǒng)一用SPSS16.0和AMOS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
量表結構包含五個因子即自我責任感、他人責任感、家庭責任感、集體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以AMOS18.0軟件運用最大似然估計對量表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表明,各路徑系數和載荷系數都具有顯著性差異,最后保留20道題目。因子間的路徑系數及各題在各自公因子上的載荷系數均大于0.4,各路徑系數和載荷系數均在0.01的水平上達到了顯著性,結構模型的各項擬合指數見表1。
表1 初中生責任感結構的擬合指數表
表1中的數據顯示,x2值比較大,這與本研究的巨大樣本(N=9853)有關。x2值的大小與樣本容量N有關,當N很小時,x2值往往很小,而當N很大時,x2值則很大①。因此可同時參考其他擬合指數。從其他擬合指數來看,擬合值都是比較理想的,如GFI(擬合優(yōu)度指數)=0.914,RMR(殘差均方根)=0.034,RMSEA(近似誤差均方根)=0.069,NFI(規(guī)范擬合指數)=0.908,TLI(塔克-劉易斯指數)=0.893,CFI(比較擬合指數)=0.910。 由此可見,模型結構與樣本數據的擬合是比較好的,說明量表的結構效度較好。
對總量表進行信度分析顯示,其克朗巴赫系數達到0.912,可見總量表的信度較好。同時對各公因子的內部一致性進行分析,5個公因子的克朗巴赫系數分別為0.677(自我責任感)、0.745(他人責任感)、0.797(家庭責任感)、0.769(集體責任感)和 0.835(社會責任感),均超過0.6,這表明各公因子的信度也都較好。
(一)社會責任感得分遠高于自我責任感得分
為了解初中生在責任感各項上的得分,將每個題目的平均分②排序,由表2可見,得分最高的三項都屬于社會責任感維度,得分最低的三項都屬于自我責任感維度。這說明初中生在與自身密切相關的具體事宜上反而做得最不夠。這一結果也得到各維度平均分差異的驗證。由表3可知,初中生責任感總的得分為81.48分,這說明初中生責任感總體發(fā)展狀況良好。在五個維度中,社會責任感的得分最高(89.90分),其次是家庭責任感(84.64分),再其次是集體責任感(82.29分),然后是他人責任感(79.34分),最低為自我責任感(73.90分)。
表2 初中生責任感前三位和后三位列表
表3 初中生責任感及各維度平均得分(M±SD)
(二)責任感各維度發(fā)展不平衡
1.自我責任養(yǎng)成不足。初中生自我責任感維度的平均得分73.90分,在5個維度中是最低的。29.4%的初中生不能自己處理洗衣、整理房間等生活事務;30.2%的初中生會在課堂上打瞌睡、開小差;35.6%的初中生在犯錯誤的時候會尋找各種借口;22.3%的初中生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35.9%的初中生不會經常進行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數據顯示,初中生的自我責任行為還非常欠缺,近1/3的初中生不能在行為上對自己負責,因此,對初中生自我責任行為的教育和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需要引起家庭和學校的關注。
2.多數學生能夠相互關心和幫助。與一般認知差別很大的一個方面是:當前的初中生未必是自我中心、自私、缺乏對他人關心的特殊群體,相反,他們能夠相互關心、相互幫助、樂于幫助同學。本研究表明,對他人責任感維度的平均得分為79.34分,高于自我責任感維度的平均得分。約80%的初中生能在生活上關心同學,在學習上幫助同學;90.8%的初中生會盡力完成老師或者同學交給自己的任務;83.8%的初中生不會在課堂上做出有礙秩序的行為。
3.絕大多數學生感激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初中生在家庭責任感維度上的平均得分為84.64分,在5個維度中是比較高的,僅次于社會責任感。86.7%的初中生在家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86.7%的初中生會認真聽取父母的指導和意見;94.3%的初中生很感激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這些數據表明,初中生的家庭責任感是比較強的。這同時說明在初中生的家庭中,親子間的互動良好,親子之間情感融洽。
4.絕大多數學生認同集體主義價值觀。初中生在集體責任感維度上的平均得分為82.29分,處于5個維度的中間。81.3%的初中生能積極參加班級組織的各項活動;89.9%的初中生會盡最大努力為集體爭光;87%的初中生認為自己應做到顧大家、舍小家;86.5%的初中生會注意關燈關水。這些數據表明,初中生具有較強的集體責任感,維護集體的利益,努力為集體爭光,甚至不惜犧牲個人的利益,這也說明集體主義價值觀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當代的初中生及其行為取向。
5.高度認同社會責任。初中生在社會責任感維度上的平均得分為89.90分,在各個維度中是最高的。93.5%的初中生認為垃圾應入桶;94.6%的初中生認為人人都應是環(huán)境保護的志愿者;95.9%的初中生認為應該警惕邪教、遠離毒品;89.2%的初中生樂于參加社區(qū)服務等無償活動。雖然數據顯示初中生在社會責任感上的得分很高,但是我們也不能盲目樂觀,因為題目的內容主要針對社會責任的認知,而從責任認知到責任行為尚有距離。
(三)不同類型初中生責任感差異比較
1.女生的責任感強于男生。調查表明,不論在總分還是在各維度上,女生的責任感都顯著高于男生,李雪對此的解釋為,“女生的身體發(fā)育和心理發(fā)展都較男生早,其生理和心理較男生相對成熟。因而中學階段的女生較男生有更成熟的社會責任認識,情感更細膩豐富,同時在完成社會責任行為的過程中,表現(xiàn)得比男生更好?!雹?/p>
表4 男生和女生責任感差異檢驗(M±SD)
2.初一學生的責任感強于初二學生。調查表明,初一學生在責任感總分、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初二學生,調查表明,隨著年級的增長,初中生的責任感反而下降了。
表5 初一和初二學生責任感差異檢驗(M±SD)
3.核心家庭初中生的責任感最強。在參與調查的初中生中,有5786名即58.7%的初中生生活于核心家庭(只與父母共同生活),有3009名即30.5%的初中生生活于主干家庭(既與父母又與祖父母共同生活),另外還有469名即4.8%的初中生只與(外)祖父母共同生活,589名即6.0%的初中生既不與父母也不與(外)祖父母共同生活。
表6 初一和初二學生責任感差異檢驗(M±SD)
統(tǒng)計數據顯示,相對于其他幾種家庭類型,核心家庭的青少年在責任感上的得分最高。方差分析的結果顯示,在四種家庭類型中,核心家庭的青少年與主干家庭的青少年在責任感上存在顯著性差異。表11顯示,除了在自我責任感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外,核心家庭學生在總分及其他各維度上的得分均顯著高于主干家庭。這可能與在主干家庭中,(外)祖父母承擔了更多的責任,導致初中生的責任感相比核心家庭更低有關。
第一,初中生責任感總體發(fā)展狀況良好。這一發(fā)現(xiàn)完全不同于“青少年責任感現(xiàn)狀令人擔憂”之說??赡艿脑蚴窃谏鲜鍪聦嵉谋澈筮€存在著兩種同時并存的其他事實:其一是本研究的發(fā)現(xiàn)可以解釋為作為一種知識體系傳授的責任教育成效明顯,進而表現(xiàn)為學生責任觀念層面的接納和認同;其二是作為一種行為養(yǎng)成層面的責任教育成效大相徑庭,進而表現(xiàn)為學生責任行為層面的令人擔憂。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yè)就研究廣度而言,主要涵蓋水文、水資源、水生態(tài)和水環(huán)境四大方面,研究熱點層出不窮;就研究深度而言,涉及傳統(tǒng)水文計算方法、計算機模擬、現(xiàn)代遙感技術等。部分畢業(yè)論文的選題對學生而言已經沒有新意和挑戰(zhàn)性[4],已不能滿足學生的多元化需求。因此,畢業(yè)論文的選題應該基于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和方案要求,綜合學生興趣需求和當前行業(yè)研究熱點,豐富多樣化。
第二,初中生責任感各個維度間發(fā)展不平衡。自高到低依次為:社會責任感、家庭責任感、集體責任感、他人責任感和自我責任感。這一發(fā)現(xiàn)進一步解釋了當前學校教育存在著將責任教育作為一種知識體系加以傳授的教育成效,其佐證在于學校責任教育知識體系中存在著與此高度一致的對應關系。
第三,初中生自我責任感最低。無論是性別比較、家庭類型比較、年級比較均得出同一結果。這一發(fā)現(xiàn)一方面表明學校和家庭責任教育內容中普遍存在著自我責任教育的嚴重缺失,另一方面意味著當前責任教育的整體模式必須變革,將頭重腳輕的責任教育體系改變過來。責任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實踐性知識,而不是一種理論性知識。上位責任如果沒有建立在下位責任基礎上,社會責任如果沒有建立在自我責任基礎上,其最終成效往往值得懷疑。
這也昭示著當前責任教育過度關注學生認知層面的說教,卻忽略了對責任行為的培養(yǎng),導致初中生的責任行為養(yǎng)成不足。本研究中近1/3的初中生不具備自我責任行為能力,不能自己處理洗衣、整理房間等生活事務,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等結果已經說明了問題的嚴重性,意味著責任教育的重點需要從認知層面深化到行為層面,家庭和學校尤其要關注對初中生責任行為的養(yǎng)成教育。
注:
①侯杰泰,溫忠麟,成子娟.結構方程模型及其應用[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66.
②為了便于比較,已將總分和各公因子的得分轉化為百分制分數,轉化方法為:得分/4n(題目數)*100.
③李雪.中學生社會責任心結構及其發(fā)展特點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