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曉航
絲綢之路上的溢彩流光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 曉航
2005年11月25日,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第三批“人類口頭與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中,我國政府申報的“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全票通過,成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是集歌、舞、樂于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是流傳于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qū)的“喀什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的總稱,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東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qū)。其中以喀什木卡姆形式最完備,更具代表,而且在天山南北廣為流傳??κ材究饭灿惺?,因此人們習慣稱之為十二木卡姆。在維吾爾人的特定文化語境中,“木卡姆”已成為包容文學、音樂、舞蹈、說唱、戲劇乃至民族認同、宗教信仰等各種藝術成份和文化意義的詞語。
從地域上看,木卡姆音樂現(xiàn)象在中亞、南亞、西亞、北非的19個國家和地區(qū)都有分布,與古代絲綢之路的軌跡大致相符。新疆處于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最東端,作為多民族聚居地,以及古代絲綢之路的中心,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種宗教并存?zhèn)鞑?,東西方文化撞擊交融,具有豐厚民族文化積淀的地方。得益于橫貫歐亞的古代陸上交通大動脈——“絲綢之路”,來往中國與歐洲的商旅用悠長的駝鈴聲將無數(shù)個散布于戈壁和沙漠之中的綠洲聯(lián)系起來,使得不同種族、不同地域之間的人們得以相互溝通、交流。而生長于各個綠洲的木卡姆藝術,也正是憑這條紐帶獲得傳播和發(fā)展。維吾爾木卡姆作為東、西方樂舞文化交流的結晶,記錄和印證了不同人群樂舞文化之間相互傳播、交融的歷史,是中國、印度、希臘和伊斯蘭古典音樂精華的融合體。同時在經(jīng)過從俗到雅、又從雅到俗的反復提升,最終形成具有“高文化”特征的世界性藝術樣式。因此,“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被人們贊譽為“華夏瑰寶”、 “絲路明珠”。
其實,早在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成功“申遺”之前,已有四個國家的三項木卡姆被列入聯(lián)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新疆維吾爾木卡姆的特點在于,包含有漢代中原音樂文化的基因。時至今日,十二木卡姆每套的第一部分,依然被稱為“穹乃額曼”(“大曲”之意),折射出與漢唐大曲間的某種聯(lián)系。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中的歌唱內(nèi)容,包含了哲人箴言、文人詩作、先知告誡、民間故事等,它由十二部木卡姆組成,分別是:拉克、且比亞特、木夏吾萊克、恰爾尕、潘吉尕、烏孜哈勒、艾且、烏夏克、巴雅提、納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每一部又由穹乃額曼(大曲)、達斯坦(敘事詩)和麥西熱甫(民間歌舞)三大部分組成,含歌、樂曲20至30首,長度在2小時左右。全部演唱完十二木卡姆需20多個小時,可以說是反映維吾爾人民生活和社會風貌的百科全書。歌曲體裁既有敘詠歌,又有敘事歌;演唱方式既有合唱,又有齊唱、獨唱;唱詞格律與押韻方式,復雜多樣。從時代和地域因素上講,“十二木卡姆”一是由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音樂的基礎上發(fā)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樂,即庫車、喀什、吐魯番、哈密和和田音樂以及刀郎音樂。這種時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織滲透,渾然一體。十二木卡姆還有一些地域性變體,其中較有名且具一定特色的當屬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從音樂本體方面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音樂在調(diào)式、音律、節(jié)拍、節(jié)奏及樂器組合等方面,都呈現(xiàn)出與現(xiàn)存中原傳統(tǒng)音樂不同的特征。在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中,普遍存在以游移形態(tài)出現(xiàn)的四分中立音律;在貫穿木卡姆始終的曲調(diào)模式中,又蘊含著do、re、mi、fa、so、la、si等 為結束音的多種調(diào)式類型,甚至音階的同一音位也存在兩個以上不同的音級。這些獨特表現(xiàn)造就了木卡姆充滿西域風情的迷人魅力和藝術價值,也使其成為完善華夏音樂本體特征的重要一環(huán)。
《十二木卡姆》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建立于十五—十六世紀的葉爾羌維吾爾汗國的國王阿布都熱西提汗熱衷于文化藝術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完善。在一次偶然機會中,他結識了具有藝術才華的鄉(xiāng)村女子——阿曼尼莎,受其詩歌與音樂才華的感染,將她娶入王宮。在阿曼尼莎的影響和提倡下,原本就醉心于文化藝術的阿不都熱西提汗,發(fā)令召集起散布在喀什噶爾與葉爾羌一帶有名的維吾爾樂師、歌手和詩人,在宮內(nèi)全面搜集整理流傳在民間的樂章。阿曼尼莎自己創(chuàng)作了其中的《依西來提·安格孜木卡姆》成為流傳后世的《十二木卡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當時中亞一帶著名的音樂家,也是王宮中的高級樂師——可德爾汗也參與其中,流傳至今的木卡姆樂章中的絕大部分樂曲和歌調(diào),都是經(jīng)他整理加工而后定的。這一文化項目是建立在維吾爾族豐厚音樂文化基礎之上,取材于維吾爾族民間的“木卡姆“及民歌資源,經(jīng)過系統(tǒng)地加工、編輯和整理而形成的一個具有規(guī)范性和權威性的音樂套曲,因此,《十二木卡姆》是一部完整的系統(tǒng)音樂著作。
然而,《十二木卡姆》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音樂著作,同時也是古典詩歌的音樂表達形式,其歌詞主要歸功于著名的詩人魯特菲、納瓦依、諾畢提、麥西熱甫、依瓦依答、傅祖勒等人??梢哉f《十二木卡姆》是一部凝結著它的創(chuàng)作者們的知識、智慧和技能的音樂經(jīng)典著作,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宮廷音樂大典。自從阿曼尼莎將納瓦依、傅祖勒等詩人的許多詩詞填入木卡姆曲調(diào),后繼的木卡姆音樂家就不斷地用納瓦依、孜萊麗、麥西熱甫等著名詩人的珍貴詩詞來豐富“十二木卡姆”:如《熱克木卡姆散序》唱的是納瓦依的一首富有哲理性的政治抒情詩。這才是《十二木卡姆》的內(nèi)在價值和應該享有的文化地位。在文化產(chǎn)品中,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歷程體現(xiàn)在藝術作品之中,這種豐富的人文思想意識及其形成過程才是藝術作品真正的價值所在?!笆究贰敝械倪_斯坦部分的唱詞,則是由民間敘事詩組成的,其中包括《艾里甫與賽乃木》、《賽諾拜爾》、《迪拉熱姆》、《巴巴·茹仙》等民間敘事中的代表性片斷。
從古至今,木卡姆早已滲透到維吾爾人的血液之中。他們用音樂和舞蹈詮釋著生命的真諦。所有這一切,成就了維吾爾木卡姆不可替代的社會文化價值。但是,由于維吾爾木卡姆僅僅限于口口相傳,到了20世紀40年代,能夠完整演唱的藝人已屈指可數(shù)。雖然在50年代,文化部派出萬桐書、劉熾等音樂家組成“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組”搶錄下吐爾迪阿洪等維吾爾木卡姆大師演唱的《十二木卡姆》,在1978年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政府及其它社會組織,也重新開始大規(guī)模收集、整理、民族民間文化的工作,但近年來,各類流行文化風靡新疆,使新疆維吾爾木卡姆等傳統(tǒng)文化受到了強烈沖擊。木卡姆這種文化表現(xiàn)形式在維吾爾族人民的節(jié)日儀式和人生禮儀中的功能逐漸減弱,它的傳承危機不斷加深。目前,能彈唱的民間老藝人已經(jīng)不多了,能完整彈奏9個序曲的老藝人更是廖廖無幾。因此有關部門必須采取搶救和保護措施,使其有序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