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俠
摘要:李清照的這首詞——《聲聲慢》大氣包舉,膾炙人口,至今傳誦不衰,堪稱翻譯界的歌德巴赫猜想。它難譯之至,以至于很多人都反對翻譯這首詞,也正因為其有無與倫比的挑戰(zhàn)性,所以才吸引了眾多國內(nèi)外譯者不懈地嘗試。本文選擇徐忠杰、許淵沖和朱純深先生的譯文(以下簡稱徐譯、許譯、朱譯),并從譯者、雙語讀者、專家學(xué)者的角度將這三種譯本進行比較研究, 歸納總結(jié)最好的英譯辦法, 使讀者再次領(lǐng)略中國文化這塊瑰寶的博大精深。
關(guān)鍵詞:聲聲慢; 英譯本;比較
[中圖分類號]:H0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1)-21-0158-01
一、從譯者角度
創(chuàng)作傾向往往最接近于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對于作品的主題和主旨具有統(tǒng)攝作用,或者作為一種氣氛和情緒,籠罩于讀者的閱讀過程中。在翻譯中由于語言差異、文化差異、個性差異,時而會改變原作的主導(dǎo)傾向,發(fā)生重大或細微的偏差。所謂譯作的總體傾向要和原作保持一致,就是指在方向上一致,在程度上相當。詞眼好比人的眼目,它是全詞精神集中表現(xiàn)的地方。這首《聲聲慢》的詞眼應(yīng)是“怎一個愁字了得”中的“愁”字。開頭連用十四個疊字,造成了一種如泣如訴的音韻效果,為全詞定下了一個感情基調(diào),使全詞籠罩在一種凄慘愁苦的氛圍中。全詞除結(jié)尾句一語道破外,都沒有直接說愁,而是通過刻畫冷清蕭索的環(huán)境來烘托悲切的心境。這三種譯文均較好地把握了原詞的意境,以關(guān)鍵詞切入,在音、形、意上都有所顧及,基本再現(xiàn)了詞人悲苦欲絕的心情。譯文的思想內(nèi)容都符合原詩的態(tài)度,與原作保持一致。
“愁”字并不難譯,形容詞“sad”、“miserable”、“wretched”等,名詞“grief”、“melancholy”、“dismay”等都表示“愁”的意思,譯者們也分別選用了這些詞;難就難在“怎一個愁字了得”的含義和語氣的傳遞上。幾位譯者在這方面花了許多心血,除了朱譯用感嘆句和反問句外,還有兩位譯者的譯法各有千秋:徐譯“How in the word ‘miserable can one find—/The total effects of all these on the mind!”表示“凄慘”一詞包括不盡詞人紛繁復(fù)雜的思緒,讀者自己可以去猜測詞人的復(fù)雜心境;許譯“What can I do with a grief/Beyond belief!”言簡意賅,“beyond”一詞用得甚好,妙在沒有明言詞人的“哀愁”程度,而是引發(fā)讀者去揣測。
《聲聲慢》詞的語言通俗平易,雖是尋常語,但富有表現(xiàn)力,表現(xiàn)了深刻的內(nèi)容。從整體來看,三種譯文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與原作風(fēng)格基本保持同一類型,語言平實,無華麗辭藻,也無刻意雕琢之感。不乏生動傳神之筆,如許譯“In this lingering cold”,僅“l(fā)ingering”一詞就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秋末天氣的冷暖無常:朱譯“l(fā)ine”一詞雙關(guān)“雁”的深刻內(nèi)涵以及許譯“grizzles”一詞兩意的通感創(chuàng)作手法都是貼近原作風(fēng)格的可圈可點之筆。
二、從雙語讀者的角度
《聲聲慢》詞中有兩個充滿中國文化含義的意象——“雁”和“梧桐”?!把恪笔桥c某種情感或思緒相聯(lián)系的。在這首詞中,“雁”一方面表達了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另一方面暗含鴻雁,作者早期寄給丈夫的一封信中提到過大雁“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歸時月滿西樓”。夫妻之間的相思渴望大雁來傳遞;如今物是人非,激起了詩人對已故丈夫的無限思戀之情。在這三種譯文中,徐譯和許譯都采用直譯的方法,把它譯成“wild geese”,而“wild geese”在英語中是不能產(chǎn)生如此多聯(lián)想意義的。朱譯用“South—bound(南飛的)”來修飾“wild geese”,又有一個同位語“a heart—rending line”作進一步說明?!發(fā)ine”在這里一詞雙關(guān),既指書信或詩的一行,也指雁陣的“一”線。這樣處理使“雁”這個意象的深刻內(nèi)涵表達無遺,富有創(chuàng)意。
“梧桐”也是中國古典詩詞中最難譯的充滿文化含義的意象。在漢語里有“悲傷”、“憂怨”等含意。許淵沖采用直譯方法.譯成parasol—trees。徐忠杰采用音譯加直譯的方法,譯成“the tung and plane trees”。兩種譯文都似乎不能讓外國讀者了解“梧桐”的形狀和內(nèi)涵。而朱純深將其直接音譯為“wutong”,想借助不解所產(chǎn)生的陌生感來引發(fā)遐思,它可以引起外國讀者的好奇心,促使他們?nèi)ヅ拔嗤边@個意象的含意,不能不說這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三、從學(xué)者專家的角度
《聲聲慢》共97字,分上、下兩闋,上闋49字,下闋48字。徐譯分兩節(jié),各處理成十行,上下節(jié)分別為79、80字,在形式上與原詞基本上保持了一致,且押aabbccddee韻,大致體現(xiàn)了原文的形式美和音韻美。許譯和朱譯也分兩節(jié),上下節(jié)分別為73、58字和52、63字,數(shù)量相差過多,在形式上與原詞不大一致,但也基本合適,目的在于傳達原詩的意美。三種譯文雖然在字數(shù)形式上與原詞有不同程度的出入。但從體制上來看,都屬以詩譯詩,與原文體制相一致。
另外,許譯在忠實于原作的基礎(chǔ)上,通過變通和補償,較好地再現(xiàn)了原文的音美、形美和意美,頗具英詩風(fēng)格,具有可讀性;朱譯把上下節(jié)各處理成十一行和十三行,且長短句交錯,與原作大致相近。原詞前后闕各五仄韻,朱譯用頭韻和中間韻,特別是尾韻來加以彌補,使譯詞讀起來有點韻味。在意境的傳遞方面,朱譯也不乏生動傳神之筆,特別是開篇用7個凝練獨立的單詞(searching,seeking,endlessly,alone,lonely,moody,gloomy)將7對疊字所表現(xiàn)的復(fù)雜細膩的感情發(fā)展過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一層層揭開,將詩人腸斷心碎、悲觀無望的心情刻畫得入木三分。
結(jié)語
通過比較分析以上三種不同的譯文,我們再次領(lǐng)略了這首佳詞的魅力,也深刻體會到中國詩詞英譯是件十分艱難的工作,深切感受到其美之傳達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所有翻譯工作者和愛好者都需要不斷探索和嘗試,以期將中國詩詞之美更完美地呈現(xiàn)給世界。
參考文獻:
[1] 許淵沖.唐宋詞一百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1.
[2] 徐忠杰.詞百首英譯[M].北京:北京語言學(xué)院出版社, 1986.
[3] 朱純深.宋詞英譯[J].中國翻譯.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