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京 趙德貴文
湘西苗族酸食美味
北 京 趙德貴文
酸食,具有酸、香、辣、鮮的特色,是苗鄉(xiāng)的獨(dú)具風(fēng)味。湘西是典型的丘陵山區(qū),由于他們地處深山峻嶺,受氣候和交通的影響,不太容易吃上魚肉類和蔬菜,也缺鹽。這里的苗族、土家族和漢族人們?yōu)榱私鉀Q菜肴原料的儲(chǔ)備問題便家家戶戶都設(shè)置酸壇,制作酸魚、酸肉、酸菜等食物。每年農(nóng)歷七月,田里的稻谷成熟后人們就開田放水,以便打谷。但春耕時(shí)放在稻田的小魚,經(jīng)過幾個(gè)月的時(shí)間在田地里喂養(yǎng)之后日漸長大。大的500 g,小的350~400 g,人們就用這田里的鯉魚來做腌魚等。
原料:草魚2 000 g,玉米面600 g,辣椒粉40 g,花椒粉10 g,醪糟汁(或湖芝酒)30 g,胡椒粉、精鹽、生姜片蒜片、香蔥段各適量,清油500 g(實(shí)耗100 g左右)。
制作:1.將草魚治凈,刮去腹內(nèi)黑膜,斬去頭尾(另作他用)洗凈控干水分,用刀沿魚椎骨順長一剖兩開,改成4 cm寬、5 cm長、1 cm左右厚的長方塊。
2.將魚塊加炒香的花椒粉、辣椒粉、精鹽、胡椒粉、醪糟汁拌和均勻腌漬一段時(shí)間,一般秋冬季4~6 h,春夏季2~3 h即可。
3.將玉米面用小火炒香,另將腌漬后的魚塊瀝盡血水,同玉米面拌和均勻,盛入泡菜壇內(nèi)碼好,上面再加一層玉米殼離壇只要留3 cm左右的空間,再用密封紙將壇口封好扎緊,蓋上壇蓋并沿壇邊注入清水,一般貯藏15 d左右即成酸魚坯,方可取用。
4.凈鍋上火,注入清油燒熱,放入姜、蒜片炸香揀出,另將酸魚坯平整碼放于鍋內(nèi),先將一面用中火煎至金黃色,再翻煎另一面待到酸魚兩面色呈金黃、外酥里嫩時(shí),灑入少許味精水和香蔥段,待人味后起鍋裝盤。
特色:酸辣開胃,香濃厚香,色澤金黃,別具一格。
原料:蚯蚓1條(是苗家山寨獨(dú)有的,呈灰白色,體長33 cm,狀如啤酒瓶,十分肥大)、調(diào)味料。
制作:將大蚯蚓放入木盆清水內(nèi)養(yǎng)幾天,使其吐盡腹內(nèi)污泥,然后用水洗干凈,加入辣椒粉、胡椒粉、花椒粉、白糖、醬油、蔥段、姜片、大蒜片等配料等,共放入壇內(nèi)腌制,一周即可。若來了貴客嘉賓,苗族同胞取出腌酸的蚯蚓放進(jìn)碗中,在鍋內(nèi)文火蒸熟食用。
特色:此品鮮香撲鼻,酸中有辣、辣中含甜、清爽適口,營養(yǎng)豐富,是款待貴客的上品佳肴。
原料:豬五花肉3 000 g,糯米飯 900 g,辣椒粉60 g,胡椒粉各30 g,精鹽、醪糟汁、姜片、大蒜片、蒜葉段各適量,植物油150 g(實(shí)耗80 g)。
制作:1.將豬肉切成適量的塊,在自家設(shè)置的酸壇里按一層肉一層鹽的辦法層層壓實(shí),待鹽溶化后,再把肉取出。在每塊肉上均勻搓上糯米飯和酒糟后,另加入一些香料和辣椒面,再放進(jìn)酸壇內(nèi)蓋嚴(yán),腌制15 d左右即成酸肉。
2.凈鍋上火,將油燒至七、八成熱時(shí),放入姜片、蒜片爆一下鍋,迅速撈出不用,再下酸肉塊用中火翻煎至熟爛,撒入少許味精、蒜葉段,起鍋裝盤即成。
特色:酥香濃郁,酸辣鮮美,肥而不膩,色澤金紅。
原料:鯉魚3條(約2 500 g),精鹽1 000 g,苗家糯米酒1 000 g,老姜200 g,青椒1 500 g,鮮花椒(或干花椒)300 g,用壇沿土壇、土壇蓋各1個(gè)。
制作:1.鮮活鯉魚剖腹治凈,洗干凈,加精鹽、糯米酒、拍破的老姜浸泡,腌漬12 h,入壇加蓋注入壇沿水密封1~2周。
2.將青椒用炭火灰燒熟,洗凈,與洗凈的鮮花椒浸泡的干花椒一道放入已腌漬過的壇中的魚上,注入清水淹過魚身,再次加蓋注入壇沿水密封2~3個(gè)月即可。
特色:保存好,經(jīng)久不壞、越陳越香、無論是炒、燒、燜、煮、燉什么菜放點(diǎn)腌魚酸水,味道鮮美無比。
原料:有鱗魚,辣椒醬,精鹽等調(diào)料。
制作:1.制酸湯。將第二道或第三道淘米水盛在陶罐中,不必密封,7~8 d后便有了酸味,再用洗凈無油膩的鍋煮沸,倒回罐中,用干凈木瓢反復(fù)舀出,倒進(jìn),至溫度降至30~40℃為止,目的是使酸素均勻,冷卻后即成酸湯。苗語叫“翁削”。一般苗族人家經(jīng)常備有酸湯,從不間斷,可隨時(shí)取用。
2.烹制酸湯魚。先將酸湯倒入干凈鍋中煮開,再將有鱗魚初步處理后放進(jìn)鍋里,并加少許鹽和調(diào)料,待魚煮透后夾出來放在盤子中,上桌時(shí)帶1碟辣椒醬(最好是用炭火焙烤后捶爛的青辣椒)蘸著吃,另盛1碗湯,伴著喝。
特色:酸辣爽口,不腥不膩,回味無窮,魚湯清冽甘美,促進(jìn)消化,增進(jìn)食欲。翁削臘為苗語,意即酸湯魚。
原料:糯米、豬血、大腸、油、鹽等佐料。
制作:1.殺豬后將豬血盛在一個(gè)較大的盆中。將大腸翻洗干凈,吹脹,扎緊兩頭,懸掛3~5 d,晾干。
2.米與豬血的比例一般為6∶4。灌制前,將糯米用冷水浸泡24 h后倒入豬血,加入適量的清水和鹽,再用手將凝結(jié)的豬血捏爛不結(jié)塊,拌勻米、血,一并灌入腸內(nèi)。一般30~40 cm為一段,扎緊兩頭,用手捏動(dòng)腸外部,使之調(diào)勻腸里的米血。
3.將灌好的米血腸平放大鍋蒸篦之上,蓋鍋燒火,待米蒸至七八成熟時(shí),用竹簽在各段膨脹部位刺穿小眼,放出多余的氣體和水分,再蒸5~7 min,取出用刀將最大的灌腸橫切開,見米全熟即可。
4.食用時(shí),將米腸取出小圓塊放入鍋內(nèi)加少許油料,翻煎成兩面黃,添加些自己喜歡的佐料,取出上桌。
特色 :香氣撲鼻,味道可口,獨(dú)具一格,此品既能以菜下飯,又可當(dāng)飯充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