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國
(菏澤學院,山東 菏澤 274001)
實驗與調(diào)查
動機訪談對運動準備期大學生的干預研究
李建國
(菏澤學院,山東 菏澤 274001)
目的:探討動機訪談在大學生體育鍛煉準備期干預的效果。方法:以行為改變的跨理論模式為框架,利用動機訪談技術針對處在體育鍛煉準備期的大學生進行適當?shù)母深A,利用體育鍛煉行為階段狀況調(diào)查表、青少年久坐行為量表、體育活動等級量表(PAR-3),對被試干預前后的身體活動量、久坐時間以及行為階段的改變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結(jié)果:干預后實驗組參與規(guī)律性體育鍛煉的人數(shù)有所增加,實驗組干預后節(jié)假日久坐時間和身體活動量差異顯著(P<0.05)。結(jié)論:利用動機訪談技術對處在體育鍛煉準備期的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進行干預,具有一定的效果。
動機訪談技術;跨理論模式;大學生;鍛煉行為;干預效果
規(guī)律運動對預防各種慢性疾病、提高生活質(zhì)量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大學體育教育是學生形成規(guī)律運動的最后一道防線。研究顯示,跨理論模式對健身運動行為改變效果顯著,在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調(diào)查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大學生在準備階段最多,準備階段是個體從意識向行為過渡的階段。本研究以行為改變的跨理論模式為框架,通過運用體育鍛煉行為改變的動機訪談技術,采用相應的階段干預方式,對體育鍛煉行為準備期階段的大學生進行干預研究,旨在尋找促進大學生形成良好的規(guī)律身體活動習慣的最佳途徑。
1.1 實驗對象
本文隨機分層抽取菏澤學院大學一二年級132名大學生,共發(fā)放鍛煉階段調(diào)查問卷132份,收回有效問卷119份,有效率90.2%,以調(diào)查后準備階段的學生65 人作為研究對象。將實驗對象隨機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的被試具有同質(zhì)性。
1.2 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根據(jù)研究的目的、實驗內(nèi)容,查閱文獻資料,了解行為階段變化跨理論模式及動機訪談技術最新研究,為動機訪談技術設計提供理論支撐。
1.2.2實驗法整個實驗為期3個月(2010年9 ~ 11月),由專業(yè)教師分別在基線及干預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實驗前后的各項指標進行測試。
(1)對照組評價方法和工具:①學生的一般情況;②身體活動量。采用體育活動等級量表(PARS-3),PARS-3的重測信度為0.82;③久坐時間。采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在運動及營養(yǎng)評價和咨詢項目中制定的青少年久坐行為量表,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干預措施:無論是對照組還是實驗組,被試均接受相同的課程輔導及相同的教學,對照組接受普通的健康教育,鼓勵被試者來電咨詢相關問題。實驗組則以跨理論行為改變模型(TTM)為理論框架,運用心理學的動機談話技術進行干預。具體設計如下:對于處于準備期的大學生,其目標在鼓勵大學生開始運動,進而能嚴格的執(zhí)行。動機訪談(MI)采取以下的訪談流程:①入場白。簡要介紹動機訪談淡的目的和意義,同時將基礎調(diào)查中了解到如行為轉(zhuǎn)變所處階段等情況反饋給被試者。②引入討論。聊被試者運動相關的話題,并對他們的感受表示允分的理解,鼓勵被試者配合。③切入正題。④結(jié)束語:總結(jié)訪談內(nèi)容,正面肯定被試者的積極面。詢問被試者是否有其它興趣話題。最后對被試者表示感謝,并強調(diào)還有階段性干預內(nèi)容講解和下次訪談。MI干預為期3個月,采用電話訪談和面對面訪談2種形式,運用動機性訪談中詢問、告知和傾聽各種核心技術。MI干預的具體時間和地點由雙方靈活約定,每次訪談時問為20 ~ 30min。整個MI干預分為介入期、評估期、干預期、評價期4個階段,在動機訪談中應設計一組漸進式、可完成的運動目標,提供多樣性的運動方式讓其選擇,當完成某一目標時,給予獎勵,如口頭贊美。協(xié)助確認導致被試者不活動的情境,并提出建議,采用可行的方法來排除這些障礙,而增加運動的機會。協(xié)助大學生確認及應用支持的來源。在減少運動缺點上,干預人員可列出運動的缺點或阻礙,請大學生勾選后,逐一討論克服的方式,在提供替代性方案方面,讓大學生用其他活動來取代不運動的情境,如在飯后去散步取代飯后玩電腦游戲。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采用SPSS 12.0軟件包進行分析。統(tǒng)計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t檢驗和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干預前后大學生體育鍛煉階段變化的分析
表1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之身體活動階段改變情形有顯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組別n 干預前 干預后P值實驗組對照組P值34 31 18.65±5.38 18.15±4.96 P>0.05 20.14±4.76 29.68±6.15 p<0.05 p<0.05 P>0.05
?
2.2 干預前后大學生身體活動量情況的分析
表2顯示,干預后實驗組身體活動量明顯增高,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和對照組相比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干預前后大學生節(jié)假日久坐時間的分析
表3顯示,實驗組干預前后節(jié)假日久坐時間有顯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和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動機性訪談建立于人們之間平等的基礎之上,是一種以謀求改變的個體為中心,通過鼓勵謀求改變的個體探索并解決內(nèi)心矛盾而誘發(fā)其行為改變的指導性行為改變方法。它可以幫助來訪者找出其行為轉(zhuǎn)變過程中的矛盾情感,運用系列溝通技巧和方法,喚起患者行為轉(zhuǎn)變的愿望,制定行為轉(zhuǎn)變方案并付諸實施,最終達到轉(zhuǎn)變行為的目的。目前,動機性訪談技術成本低廉,在世界上已得到比較廣泛的應用,成為行為轉(zhuǎn)變的主要技術之一。本文采用動機性訪談的各種主要核心技術進行干預,經(jīng)過與被試者多次互動,共同探討、制訂行為轉(zhuǎn)變的方案并付諸努力。干預后大學生節(jié)假日久坐時間低于干預前,有規(guī)律運動的學生有顯著提高,提示動機性訪談技術對于促進大學生向規(guī)律運動行為轉(zhuǎn)變,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大學生運動準備階段在引入動機性訪談的方法進行干預具有顯著效果,是一種可行、有效的途徑。
[ 1 ]BAUMGARTNER R N, KOEHLER K M, GALLAGHER D,eta1. Epidemiology of Sarcopenia among the elderly in NewMexico[ J ].Am J Epidemiol,1998,147(8):755-763.
[ 2 ]尹博.運用跨理論模型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改變的實證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 3 ]Sheeran, P. Intention-behavior relations∶A conceptualand empirical review[ J ].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aychology,2002,12(1):1-36.
[ 4 ]Norman, P.& Conner, M.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exercise∶Evidence for the mediating and moderaring roles of planning on intention——behavior relationship[ J ].Journal 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2005,27(4):488-504.
[ 5 ]程小虎,盧標,張凱.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階段性特點的調(diào)查研究[ J ].體育與科學,1998,19(2):55-58.
[ 6 ]司琦.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階段變化與心理因素研究[ J ].體育科學,2005(12):76- 83.
[ 7 ]李建國. 體育鍛煉行為改變的動機訪談技術[ J ].運動,2010(14):32-34.
G807
A
1674-151X(2011)10-062-02
投稿日期:2011-05-14
李建國(1969 ~ ),醫(yī)學碩士。研究方向:健康教育與心理學。
10.3969/j.issn.1674-151x.2011.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