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是減輕中小學學生過重負擔的簡稱?!皽p負”不是不要負擔,正常的、合理的負擔是學生學習取得效果的必備要素之一。然而,過重的負擔嚴重影響兒童少年身心健康,顯然違背了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其“斑斑劣跡”,不僅被人們口誅筆伐,更為政府明令禁止。偏離規(guī)律的負擔需要減掉,“減負”就是在糾偏,就是要用正確的教育觀來糾正偏離正常軌道的當前教育。
“減負”話題由來已久。建國后,國家就提出要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早在1955年7月1日,教育部發(fā)布《關于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此后,國家先后出臺《關于保證學生、教師身體健康和勞逸結合的指示》《關于克服中小學生負擔過重現(xiàn)象和提高教學質量的報告》等。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先后6次出臺政策措施,要求解決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問題,保證學生的睡眠、休息和課外體育、文娛、科技活動時間。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減輕中小學生課業(yè)負擔,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將“減負”列在“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大題目下;2010年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減輕中小學生課業(yè)負擔與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并列為未來十年義務教育的三大重點任務,對“減輕中小學生課業(yè)負擔”的闡述達到510個字,而對“義務教育”的闡述為1478個字。
從國家出臺的一系列關于“減負”的政策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國家對“減負”問題越來越重視,“減負”措施越來越嚴厲,“減負”的動員面越來越廣泛?!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這充分體現(xiàn)了“減負”工作的社會性。
“減負”工作社會性的背景是學生負擔愈來愈重的現(xiàn)實,這已成為關系民生的一大頑疾?!皽p負”任重而道遠,教育工作者更應清醒認識到自己肩負的教育的崇高使命和責任,堅守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和質量觀,毫不動搖地做“減負”的倡導者和踐行者。
教育是為學生一時的考試服務,還是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服務,人們可能會不假思索地選擇后者。然而,當為學生一時考試服務的教育化妝為做不完的作業(yè)、上不完的培訓班時,許多人便丟掉了教育的本質——素質的培養(yǎng),而選擇分數(shù)。學生過重的負擔多與分數(shù)結伴而生,選擇了分數(shù),也就選擇了過重的負擔。
希望用分數(shù)叩開通往上層社會、通往幸福生活之門的愿望,讓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長認為抓住了分數(shù)就是對學生負責,對家庭幸福負責。不這樣做,似乎就成了千古罪人。
好的出發(fā)點不能保證到達正確的終點。為分數(shù)犧牲素質的現(xiàn)象是教育觀扭曲的表現(xiàn)。追求高分與推進素質教育從本質上講是不矛盾的,不能把兩者放在對立面上。素質教育不是不要分數(shù),可以說,應試、考高分也是素質的一個方面,但是素質教育絕不僅是考高分,比分數(shù)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開發(fā)智力潛能,增強身體素質,提升審美情趣,發(fā)展勞動技能等等。一個人的素質提高了,分數(shù)也可同步增長,兩者應是正比關系。
分數(shù)應是素質教育的副產品,不能本末倒置。盯著分數(shù)抓素質,無異于戴著鐐銬跳舞;盯著素質抓分數(shù),好比一個人從武漢到上海辦事,事情辦成了,沿途的風景也領略了。素質教育是目的,在努力實現(xiàn)這一目的的過程中,自然會收獲理想的分數(shù)。在處理分數(shù)和素質教育的關系時,寧可為了素質而暫時犧牲一點分數(shù),也決不能為了分數(shù)而丟掉素質。
學校必須考慮轉變分數(shù)增長方式,擯棄向“時間+汗水”要分數(shù)的傳統(tǒng)方式,改變由此導致的“學生疲憊,家長疲憊,整個社會都睡眠不足”的狀況,轉而充分利用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采取“有效+素質”的科學的分數(shù)增長方式,提高質量增長方式的科技含量。
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教師是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學校應引領社會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而不能淪為錯誤教育觀的跟風者。
人生處處是起跑線,孩子的路應自己走。很多家長因為對孩子成長規(guī)律、知識生成規(guī)律沒有正確的認識,加上受虛榮心、功利心、從眾心理等影響,往往成為學生負擔過重的內在推手。身為家長,一方面總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拼命惡補,或請家教,或把孩子送到各種補習班,把自認為對孩子有利的東西強加給孩子,往往造成孩子精神上的“虛胖”。另一方面,又怕孩子輸在跑道上,所以不惜代價擇校,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一直保持領先。起跑線或跑道,都是用單一的分數(shù)衡量的。殊不知,人生處處都是起跑線,孩子自己的道路也不應是家長憑自己的喜好和價值判斷規(guī)劃出來的。家長要真為孩子的終身發(fā)展著想,就要幫孩子找準自己感興趣的、擅長的領域,一旦如此,他們隨時可以起飛,在屬于自己的天空劃出美麗的人生軌跡。
目前,社會上一些不良現(xiàn)象或不良思想也為學生負擔過重提供了溫床。比如,一些不負責任的培訓機構為了經濟利益,不顧教育規(guī)律,大肆標榜、鼓吹培訓效果,誘惑家長和學生等?!皽p負”的社會環(huán)境不容樂觀,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減負”政策落實的障礙。
“減負”的社會性決定了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必須共同努力,把“減負”作為系統(tǒng)工程來推進,標本兼治,綜合治理。
學習就如咀嚼,有一個回味、吸收和消化的過程,所以有人說“教育是慢的藝術”。教師應該給學生留下思考和體驗的空間,而不是一味地用考試和作業(yè)來占領本屬于學生“反芻”的時間。同時,在方法上給予必要的指導,教師需要做的是把馬牽到河邊,而千萬不要做按著馬頭強迫喝水的傻事。學生的成長像橋梁的伸縮縫,要有能夠自由伸展的空間,教師需要科學預留這一空間,過寬,則會影響交通;過窄,則會影響橋梁的安全。在醫(yī)生的眼里,病人只有一個身份,在教師的心中,學生只有一個身份。教師應著眼于學生全面的、長遠的發(fā)展,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不以“分”取人。不同學生對學習的需要不同,猴子吃香蕉,兔子吃蘿卜,貓子喜吃魚,這給教育的啟示是:尊重差異,尊重選擇,因材施教,關注學生縱向發(fā)展,少作橫向比較。
學校應始終注意要給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課堂是教學的主渠道,學?!皽p負”的重點應該在課堂。課堂不只是傳授知識、追求分數(shù)的場所,課堂應該充滿人性的光輝。學校“減負”,要多在減量、減壓、增效上做文章,更要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教育,讓學生學而有道、學而有悟、學而有獲、學而有樂。
小學重在減量,即減少作業(yè)量和重復量。小學的教學內容難度不大,而且小學生注意力集中不了很長時間,所以不能讓學生做太長時間的勞動,而應把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上。
初中重在減壓。初中生功課增多,難度相對加大,有很多東西需要獨立思考,加上升學壓力客觀存在,這個時候的“減負”就應偏重于減壓。而且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如果不注意,容易引起學生兩極分化。所以教師必須緩解學生的壓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加強學習方法的引導,給學生更多的輔導和幫助。
高中重在增效。高中課程的難度更大,對學生的要求更高。教師應更多地在方法上給予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統(tǒng)籌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合作精神,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效果。
政府要通過建立和運用科學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人才評價體系,引導社會形成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和質量觀。社會和家庭是學校教育的同盟軍。
學校做學生負擔的減法,家長不要做學生負擔的加法,讓他們有時間有空間去參加各種實踐、體驗活動。社會則應該用豐富健康的資源來充實學生的學習生活,滿足學生的體驗與實踐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