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醫(yī)學院 臨床醫(yī)學系 龐 娟
川北醫(yī)學院 思想政治教研部 李卓成
大學生“三下鄉(xiāng)”團隊建設研究
川北醫(yī)學院 臨床醫(yī)學系 龐 娟
川北醫(yī)學院 思想政治教研部 李卓成
自1996年始,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部、農業(yè)部、文化部、衛(wèi)生部、國家人口計生委、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和中國科協14部委聯合開展了大學生“三下鄉(xiāng)”活動。大學生“三下鄉(xiāng)”活動具體指“文化、科技、衛(wèi)生”下鄉(xiāng),是各高校在暑期開展的一項意在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社會實踐活動?;顒映蓡T以志愿者的形式深入農村,傳播先進文化和科技,體驗基層民眾生活,調研基層社會現狀。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思想認識,同時更多地為基層群眾服務?!叭锣l(xiāng)”活動自開展以來,在提升大學生的德育和專業(yè)素質,增加大學生對農村和社會的了解,激發(fā)大學生把專業(yè)知識更好地運用到農村中去,都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三下鄉(xiāng)”活動在全國各個高校的全面鋪開,“三下鄉(xiāng)”的團隊建設方面也暴露出來了一些問題。筆者通過擔任所在年級“三下鄉(xiāng)”的帶隊老師,對其中的一些問題有著切身的體會,希望通過自身的一些思考能給相關人員一些啟發(fā)。
1.經費短缺?!叭锣l(xiāng)”作為一項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其設立的初衷就是希望盡可能多的大學生參加到農村的社會實踐中,并能利用自身的專業(yè)特長為農村服務。但是經費的短缺卻大大降低了參加“三下鄉(xiāng)”活動的學生人數,使“三下鄉(xiāng)”變成了少數精英學生的“專利”。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每年參加“三下鄉(xiāng)”的隊伍有35個左右,而每個隊伍大約25人,總共900人左右能參加學校組織的“三下鄉(xiāng)”,僅占全校人數的6%,而94%的學生得不到“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鍛煉。同時,經費短缺也影響了“三下鄉(xiāng)”團隊目標的實施和達成。由于學校只給每支隊伍1 000元活動費用,不足的費用需要隊員自籌來解決,而人均實際花費300~500元,隊伍負責人常常會從經費方面考慮降低活動的目標或減少活動的時間。
2.缺乏專業(yè)指導。當前,許多人認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應與所學專業(yè)相結合,而目前高校對學生“三下鄉(xiāng)”活動的專業(yè)指導還遠遠不夠:一是參加“三下鄉(xiāng)”活動的指導老師大都是學校學工部門的輔導員或政工干部,這些老師雖然組織活動的經驗豐富,但由于很多并不是跟學生相同專業(yè)(比如醫(yī)學)出身,所以無法對學生進行專業(yè)指導;二是由于“三下鄉(xiāng)”去的都是較偏遠艱苦的地方,學校也沒有將專業(yè)教師職稱、職務評定與指導“三下鄉(xiāng)”掛鉤,加之活動時間在暑期休假時間,絕大多數專業(yè)教師都不愿意去指導學生;三是學校對“三下鄉(xiāng)”團隊的專業(yè)形成缺乏總體規(guī)劃,基本上是學生想做什么方向就做什么方向,沒有放到學校整個專業(yè)發(fā)展和條件的宏觀角度來考慮。
3.團隊組成存在瑕疵。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三下鄉(xiāng)”團隊基本上都是由學生自發(fā)組織形成,學生把團隊組好以后再找?guī)ш犂蠋煟话愣际亲约旱妮o導員或學工部門的老師。這樣組成的團隊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個人關系至上,團隊優(yōu)化不足。比如一個同學的才能其實更適合A隊,參加后對A隊的幫助也更大,但由于他與A隊的負責人不熟,結果沒法參加。
(2)隊伍負責人能力欠缺。有的隊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隊員都做同一個科研課題,隊伍負責人往往是科研課題的負責人,但科研課題的負責人有的并不善于組織和實施社會實踐活動,這可能導致活動效率降低或出現紕漏。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特提出以下的改進建議。
1. 加大資金投入。“三下鄉(xiāng)”作為重要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關系到大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和農村未來的發(fā)展,黨、政府以及社會各界都應該關心、支持和幫助活動的開展。其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加大對活動的資金投入,政府應積極引導并投入更多資金建設社會實踐基地培訓相關的專業(yè)人員,動員社會各方力量贊助相關的項目;學校應為此設立專項經費,加大宣傳和實施力度,使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社會各界也應關心大學生的成長,對活動伸出援助之手,從經濟上、物質上、精神上支持活動的進行。
2. 加強專業(yè)指導。社會實踐活動中專業(yè)老師參與指導,可充分體現以下幾點優(yōu)勢。
(1)更有利于實踐活動的科學選題,使主題與專業(yè)結合更緊密,開展“課題型”社會實踐。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的一項調查顯示,“課題型”社會實踐已成為醫(yī)學院最受學生喜愛的素質教育活動之一。
(2)指導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相關知識,使其目標更加明確,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遇到專業(yè)問題時也能及時得到解答。
(3)有利于對活動成果進行總結,指導學生撰寫社會實踐報告或學術論文。學校應一方面加強對“三下鄉(xiāng)”活動隊伍課題研究方向的總體規(guī)劃和人員培訓;另一方面,把專業(yè)教師指導學生“三下鄉(xiāng)”活動的次數、效果與職稱、職務評定掛鉤,并提高暑期中參加活動教師的待遇,以此激勵更多的專業(yè)教師參與到活動中來。
3. 對團隊的組成進行優(yōu)化。各個高校應該根據自身的專業(yè)和實際情況對“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團隊的組合進行優(yōu)化,盡可能達到資源、人員的合理配置,提升團隊在活動中的執(zhí)行力和活動效果。筆者贊同華中科大同濟醫(yī)學院余金聰等人在《醫(yī)學生社會實踐團隊的最優(yōu)模式構建》中的觀點:醫(yī)學生社會實踐團隊的最優(yōu)構建模式應為由專業(yè)指導老師、研究生、低年級本科生、有實踐經驗的高年級本科生共同組成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