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民醫(yī)院 崔林華 邢 瀟 馬虹宇 (石家莊050051)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情感性精神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悲觀失望,思維遲緩,自問自責,飲食睡眠差,擔心自己患有各種疾病,感覺全身多處不適,嚴重者可出現(xiàn)自殺念頭和行為。目前抑郁癥已成為世界第4大疾患,其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對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現(xiàn)在藥物治療抑郁癥有一定療效,但存在副作用大,易復發(fā),存在依賴性等缺點,筆者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針刺配合耳針治療抑郁癥療效確切,無毒副作用。現(xiàn)將50例抑郁癥針刺配合耳穴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來源于河北省人民醫(yī)院針灸科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的門診患者。50例患者中,男18例,女32例;年齡最小19歲,最大69歲;病程最短4周,最長10年。
1.2 納入標準 (1)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關于抑郁單次或反復發(fā)作的診斷標準[1]; (2)HAMD24項評分≥20分,年齡18~70周歲;(3)無免疫功能紊亂;(4)無嚴重心、肺、腎疾患;(5)4星期內未服用過SSRI類藥物或停用抗抑郁劑1周以上。
1.3 排除標準 嚴重軀體疾病,腦器質性疾病,酒精藥物依賴及過敏體質者,1個月內服激素類藥物、神經阻滯劑、免疫調節(jié)劑者。
調神理氣,疏肝解郁,調理氣血為治則。治法:(1)針刺主穴:百會、水溝、印堂、內關、神門、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沖、心俞、厥陰俞、肝俞、膽俞、腎俞;辨證配穴:氣郁化火者加行間、俠溪;痰氣郁結者加豐隆、陰陵泉;肝腎虧虛者加太溪。操作方法:毫針 (0.35mm×40~60mm),穴位處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腎俞用快針點刺,足三里、三陰交采用提插捻轉補法;合谷、太沖用提插捻轉瀉法;余穴均用平補平瀉法。療程:針刺留針30 min,每日1次,10天為1療程,治療3個療程,共30天。(2)耳針取穴:肝、脾、心、三焦、交感、枕、神門、皮質下、內分泌、神經衰弱點。將王不留行籽置于約0.5 cm×0.5 cm的膠布上,用鑷子夾住,貼敷在選用的耳穴上,每穴壓1粒,稍用力按壓片刻以加強刺激,囑患者每日按壓4~5次,每次3~4。每3~4天更換1次,3次 (10天)為1療程,治療3個療程,共30天。
3.1 觀察方法 采用HAMD 24項版本進行評分,臨床療效以HAMD總分的減分率作為評價。按HAMD量表的減分率計算,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評定2次。減分率=(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痊愈:HAMD減分率≥75%;顯效:HAMD減分率≥50%;有效:HAMD減分率≥25%;無效:HAMD減分率<25%。
3.2 治療結果 50例患者經治療后,痊愈23例,占46%;顯效13例,占26%;有效11例,占22%;無效3例,占6%;總有效率94%。在針刺治療過程中,未出現(xiàn)暈針、滯針、彎針,或針刺部位血腫、感染、損傷等不良反應。僅有部分病例在出針時見點狀出血,予以無菌干棉球按壓5~10 s,即可出止血,所有病人未發(fā)生全身反應現(xiàn)象。
抑郁癥屬于中醫(yī)郁證范疇,中醫(yī)學認為,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致使心神失養(yǎng)或被擾,氣機失暢,可出現(xiàn)郁證?!兜は姆āち簟吩?“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拂郁,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于郁?!惫室钟舭Y的治療以調神理氣,疏肝解郁,調理氣血為主。
針刺治療上,腦為元神之府,督脈入絡腦,百會、水溝可醒腦調神;印堂為督脈循行線上之經外奇穴,亦為醒腦調神效穴;心藏神,神門為心經原穴,內關為心包經絡穴,二穴調理心神,安神定志;太沖為肝經原穴,配合谷為四關穴,二穴合用俗稱“開四關”有鎮(zhèn)靜安神、平肝潛陽之效。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有健脾益氣、滋補肝腎的作用,與胃之下合穴足三里相配,有調補氣血之功??灬橖c刺背俞穴調理諸臟,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耳針治療上,耳針療法已自成體系,從西醫(yī)定位來說是胚胎倒像學說。根據醫(yī)學全息理論,每一個肌體包括成體都是由若干全息胚組成的。任何一個全息胚都是肌體的一個獨立的功能和結構單位。在每個全息胚內部鑲嵌著肌體各種器官或部位的對應點,耳部就是人整個肌體中的一個全息胚。在中醫(yī)理論中,耳與經絡臟腑有著相當密切的聯(lián)系,《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認為:“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別氣走于耳為聽?!?《靈樞·經脈篇》則論述了六條陽經在耳廓的分布走行,六陰經雖不直接入耳,但都通過經別與陽經相合,而與耳相聯(lián)系。故可通過刺激耳部的相應穴位而調節(jié)臟腑,疏通經絡,調和陰陽,從而達到陰平陽秘而治療各種疾病。[2]在選穴上,肝、脾、心、三焦可調理臟腑,疏肝解郁,調理氣血。交感、枕、神門、皮質下、內分泌、神經衰弱點可調神理氣,鎮(zhèn)靜安神。諸穴合用,治療郁證可獲良效。
[1]陳彥方.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 [S].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43
[2]王宏.耳針療法辨證治療呃逆 [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9,6(6):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