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萍
(福建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永安 366000)
心理陪伴: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
劉玉萍
(福建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永安 366000)
心理陪伴在心理咨詢中對啟發(fā)來訪者心智,挖掘來訪者潛力,提高來訪者換位理解的能力和勇氣起著正向的促進作用,而且顛覆了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觀念。課題組嘗試將心理陪伴技術運用在日常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對運用途徑和實踐方法進行了初步探討。
心理陪伴;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些心理實操者發(fā)現心理陪伴在心理咨詢中的作用至關重要。我國心理工作者對“心理陪伴”的普遍關注是在“5·12”地震后,大家發(fā)現心理陪伴比其他心理療法更容易觸動心靈受傷者。課題組成員在實踐中發(fā)現,心理陪伴不僅在心理咨詢中對啟發(fā)來訪者心智,挖掘來訪者潛力,提高來訪者換位理解的能力和勇氣起著正向的促進作用,而且運用在日常高職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效果也非常顯著。
“心理陪伴”這一技術是沙盤游戲療法(在國內又稱箱庭療法)的核心技術,來訪者在游戲時就是一個心靈的旅程,心理咨詢師要理解來訪者作品而無需做心理診斷,只要能真誠地陪伴,必要時以作品中事物進行問話或者提示,其理論基礎之一與來訪者中心“人都有本能的自我實現傾向”是相符合的,都認為“不應采取直接指導的態(tài)度對待求助者”。
本文所提的在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心理陪伴”正是沙盤游戲療法中的技術,指的是教育者陪伴正在成長中的受教育者,當受教育者行為偏差或者遭遇思想、心理困擾時,教育者充分相信受教育者具有自我修復的能力,并給予有力支持,直至受教育者勇敢面對和解決自己的問題。在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管理者就常常忽視了受教育者本能的自我實現傾向的能力。有許多思想和行為問題是不需要教育者話語建議,只需陪在教育對象旁邊,給予他支持,將反省和事件分析的機會讓給受教育者,在糾結的問題上給予提醒和反問引導,受教育者就有了自我修復的機會,在他人的陪伴下,更有力量去面對和解決自己的問題。
“心理陪伴”具體操作,就是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陪伴者的任務就是專注、傾聽、覺察,并體驗學生的感受。即與學生交流過程中,陪伴者的語言與非語言行為反映出:陪伴者正在全神貫注聆聽學生的語言表達,細讀學生的非語言行為,關切、疼惜與重視當事人的遭遇,愿意伴隨學生探求問題的始末。聆聽學生的敘述,細觀學生的身體動作,雙管齊下,才能直入學生的內心世界,融入學生的喜怒哀樂。這種雖非親身經歷,卻似曾經走過的體驗,足以讓陪伴者感受到學生剪不斷理還亂的內心情感。學生由于得到陪伴者的理解與陪伴,自然愿意退下面具,還以本來面目,盡吐困擾之事。學生因此理清了問題,更加認識自己,內心的糾結得以打開,感覺就輕松了。
1.理論意義:心理陪伴技術是近幾年心理學界越來越重視的方法,是建立在來訪者中心的理論基礎上的。將心理陪伴技術應用于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新認識,進一步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實踐意義:心理陪伴技術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基礎上,發(fā)揮“軟化效應”。對受教育者的意義是,能使學生在較快時間內建立起安全感,感受到旁人的溫暖和支持,可以使學生情緒上鎮(zhèn)定,意志上振作,減少學生偏激、沖動、生硬等行為,可以緩解學生心理的緊張度和煩躁感。對教育者的意義是,可以使陪伴者在實施陪伴時,減少先入為主的“刻板效應”,能更多地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而不是把自己所謂的最佳標準強加在學生身上。將心理陪伴技術應用于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它顛覆了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給人以建議,給人以方法,給人以標準的做法。
1.心理陪伴是對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高職生與普通高校學生既有相同點,又具有明顯的區(qū)別。他們有著共同的年齡特征、生理困惑與心理困惑,在面對環(huán)境的變遷、人際關系的發(fā)展、學業(yè)上的困惑、擇業(yè)上的焦慮以及戀愛情感上的困惑等等一系列問題時,都表現出相同或相近的行為。但是,由于高職院校的社會認同度相對較低,從而導致高職生在面臨這些心理和生理困惑時所要承擔的痛苦遠大于一般院校的大學生。傳統(tǒng)的說道理方式已不能滿足高職生思政工作的需要,心理陪伴顛覆了“我說,你一定要聽”的方法,更易使學生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當高職生遭遇困難和挫折時,精神上的疼痛甚至比肉體上的疼痛更難忍受,獨自面對太痛苦,陪伴就有了價值。因此,此時簡單的說教、建議、批評遠不及陪伴來得有效果。
2.心理陪伴促進陪伴者和被陪伴者的共同成長。在陪伴過程可以引起陪伴者和被陪伴者的反省,提高領悟能力,檢示教育者是否運用了正確的方法,是否在解決學生問題時存在無力或無能現象。
3.心理陪伴可以作為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性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心理陪伴“相信人的本能自我成長的傾向”的特點,可以最快速度找到問題的根源,以最快的速度觸及學生的心靈,為其他教育方法做好鋪墊。
1.心理陪伴可以運用在班級管理中
班級管理最佳的狀態(tài)就是這個班級具有良好的班級心理氣氛。班級心理氣氛作為班級群體的內部特征和社會心理現象,它給班級群體生活染上了一層特有的情緒色彩,影響著每個學生的心理和行為。高職生的自我認知、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能力是通過集體而得到鍛煉的。班集體的輿論、評價、集體的責任、集體的榮譽感會促使高職生將自己的言行與集體其他成員的言行進行比較,按照集體的規(guī)范調控自己的行為,實現新的選擇和定向。具有良好心理氣氛的班級每個學生都能認同班級,在班級中找到自己的地位,滿足這個時期學生的心理需要,從而提高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
要形成良好的班級心理氣氛,輔導員(班主任)與班級同學就要有高質量的心理聯結,不僅有每個學生充分發(fā)揮的平臺,又能讓每個學生從輔導員(班主任)那里感受到被尊重。
在班級管理中運用心理陪伴技術,并非心理咨詢中一對一的狀態(tài),而是通過關注學生所在的小群體把陪伴傳遞到每個人。可以組成不同形式的活動小組,讓每一位學生有職責、有任務,同時開展各種形式的競賽,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通過這種形式,把每一位學生拉進集體中,在班集體中找到自己的地位,滿足個人的心理需求。在陪伴學生認同班級,找到自己地位的過程中,輔導員(班主任)通過對每個小組的關注,與班級建立起高質量的心理聯結。這樣的心理陪伴要比整天跟在學生后面苦口婆心地說教的實效性強得多,不僅事半功倍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也提升了輔導員(班主任)的個人魅力,成為學生尊敬和模仿的人物。
2.心理陪伴可以運用在個體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tǒng)的思政工作中,給學生做思想工作常常使用的是“開導”一詞,內容多為講“道理”。事實上,普通人在談話時更多帶有自己的投射(包括教師),也就是以自己的經驗和經歷來告訴他人,建議他人按照自己的經驗方法去解決問題。但是學生的個性心理是多樣的,同樣的問題不同的人的內心加工是不一樣的。因此,教育者經??吹矫嫔闲膼傉\服,事后卻屢教不改的學生。意即教育者在此次思想工作中沒能與學生內心發(fā)生共鳴,因而也就沒有明顯的教育實效性。
針對這樣的情況,實施心理陪伴就有了意義。當學生的思想問題或者行為錯誤給集體或他人造成困擾時,不管其情緒如何,這個年齡階段的人通常存在兩種矛盾思想,一是在道德規(guī)范約束下對發(fā)生事件有著負疚的心理,二是內心對自我的遭遇感到委屈、憤憤不平,產生“我不該負事情的全部責任”的思想。因此,在教師做其思想工作之前可能就已經有了防御模式,教師的教訓或勸導此時就顯得無力。那么,教師改變“說服”態(tài)度,沒有一味的批評,也不直接給予經驗方法或者給予教訓指導,抱著“我能理解你”、“愿意陪伴你走過這個坎”的態(tài)度,引導學生去看問題的存在,去激發(fā)學生內在的潛能,去陪伴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覺得自己被理解,發(fā)現自己具有解決問題的內在潛能,自然產生“我要改變”,這是傳統(tǒng)教育中“我被改變”的教育效果所無法比擬的。
3.心理陪伴可以運用在學生干部工作中。學生干部特別是擔任心理輔導工作的學生,他們與普通學生朝夕相處,他們的優(yōu)勢是能夠與學生保持零距離的接觸,能最直接地體驗和了解學生的心理感受與思想問題,能比較及時地化解學生遇到的實際學習與生活問題。然而,未經專業(yè)學習與培訓的學生干部要深入幫助被問題困擾的同學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有些存在思想或心理困擾的學生只需要有人傾訴,還有正在接受心理輔導的學生也需要人的關注。對于這部分學生急需人員陪伴,作為心理輔導中心的教師或者思政工作者是無法做到隨時陪伴的,此時學生干部就能發(fā)揮心理陪伴的角色。他們無需做專業(yè)疏導,只需做傾聽者,真誠陪伴就能讓無助的同學增加安全感,同時還可以為咨詢師提供即時信息,以便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高職生在校都是生活在班級、宿舍,或者社團,即學生是以群體生活方式度過大學時期的,這里就涉及到群體心理問題。群體的一個最顯著的標志是群體成員在心理上的聯系和相互作用。個人在從事某項活動時常常會得到群體中其他人的協(xié)助或指點,從而增強自信心,在群體中,個人的潛力會得到發(fā)揮,產生力量感,這是群體的一個重要心理功能。因此,在班級、宿舍、社團設置心理委員、心理信息員和朋輩輔導員,承擔陪伴遭受心理和思想困擾的同學的責任,這樣才能發(fā)揮學生社團的群體心理作用,在學生中更大范圍地普及心理知識,開展心理實踐服務活動,形成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和氛圍。
1.專注和傾聽的運用。實施心理陪伴的思政工作者要學會專注和傾聽技術,其中一條極好的途徑是有主題的討論或談心,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對某事某物的看法,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允許學生說錯做錯,允許學生隨時改變自己的說法和做法,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見解,在不知不覺中流露出自己的真實情感。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出學生的情緒是好是壞,是消沉還是高漲,還可以分析出當前學生所思、所想、所感,真正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使我們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思想教育工作。卡耐基曾說:“善于聆聽的人,說服力最強?!笨梢?,學會傾聽,讓陪伴者更容易走近學生的思想和內心世界。
2.“共情”的運用。在實施心理陪伴時,一定要掌握心理咨詢中常用的“共情”技術,即要求陪伴者能設身處地地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感受他的體驗。這正是陪伴的哲學。陪伴一個人,就不只要分享他的歡樂,還要懂得他的脆弱。以“我能理解你現在的感受”、“我知道這件事你這樣處理一定有你的理由”,“你是怎么想發(fā)生的這件事?”、“如果給你一個機會,你會讓事情怎么發(fā)展呢?”等這樣的問題來引導學生表達心中困擾,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教育者站在比較中立的立場。一定要消除“用陽光驅散黑暗”的邏輯,否則被陪伴的學生會感到失望,他們會覺得自己的黑暗好像是不合理、不應該的;或者他們會感覺到自己沒有得到理解。沒有批判就可以減輕壓力,讓學生覺得自己被尊重被支持,他(她)更愿意把思想、心理困擾以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進而更清晰地比較自身問題與現實的差距。具有“共情”的心理陪伴使學生可以有更多機會去真實面對自己的問題、思考自己的問題,驅動學生自覺主動地朝著教育者引導的方向去解決問題。心理陪伴不僅使學生充滿力量感,也會感恩教育者的陪伴,進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3.覺察的運用。覺察是心靈成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就是能清醒地看到自我在當下的所思所想所行。人在成長過程中受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必然形成一套心理防御機制,它是一種自動化模式,支配人的心理、思想、行為。而這些心理、思想、行為與社會的各種規(guī)范有時還存在矛盾,這樣就使人產生困惑、矛盾,甚至自我否定,不斷積累就形成各種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即心理學上所謂的“不接納自我”。如果用壓抑、批判、逃避是不能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相反,會衍生更多困擾。那么,陪伴者在陪伴過程中,需要幫助學生做自我覺察、接納自我,問題產生不急于生氣、批判,而是先接納自己當下的情緒,學會“三字經”:我可以……,我承認……,我接受……。然后再陪伴他們去覺察問題,去看問題背后的原因。通常做到這一步,也就是陪伴他人覺察內在自我當下所思所想所行,被陪伴的學生很快就能情緒穩(wěn)定下來,更深層次的去思考問題。
1.要不斷完善教師的人格。哲學家杜威認為,進行道德教育時身教比言教重要得多,這是教育的精髓。因教師在學生所處的人際關系、周圍環(huán)境中是一個最引學生注目、最受學生重視的因素,教師人格對學生的意志品質、思想道德情操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其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睘榇?,思政工作者要經常分析和反省自己個性品質的優(yōu)缺點,陪伴學生培養(yǎng)覺察能力的時候,自己要先掌握這種技術,它是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徑。學會接納自我才能懂得去幫助學生如何自我接納,陪伴才會產生價值。
2.要放棄“救世主”的念頭。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思政工作者僅僅是引導者,而非“救世主”,因此要放下“我說,你一定要聽”,或者“我一定能解決你的問題”的高高在上的教育觀念,真正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相信學生有自我修復和自我成長的能力。做真誠的陪伴者,只有心中有學生,才會產生親和的氣場,才能與學生建立起高質量的心理聯結,學生才會愿意讓你陪伴。
3.要掌握必要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教育者要掌握豐富的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知識,要善于運用教育學的相關原則以及心理學中的必要理論和技術。如要把握需要、動機理論,掌握群體心理功能,熟悉心理咨詢中基本技術,將其融入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提高發(fā)現潛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心理陪伴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fā)揮其獨特的教育魅力,以達到我們預期的教育效果。
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塑造人的重要工作,教育者要根據不同時期不同學生的特點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才能切實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心理陪伴引入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它不僅是一項新技術,更是一個新的教育理念。不僅有素質要求,而且還要思政工作者勤加練習。同時,高職院校要提供思政工作者自我完善的平臺,不斷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1]段江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效應運用[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7(3).
[2]陳悅悅.淺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顯性教育[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7(6).
[3]司甜.論心理教育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2).
[4]周琴.論高校學生社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意義[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0(1).
[5]楊建華,楊瓊,盧愛新.心理學理論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運用[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責任編輯:朱 丹)
Mental Company: An Effective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IU Yu-ping
(Fuji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Hydraulic and Electric, Yong’an 366000, Fujian )
Mental company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inspiring visitor's intelligence, digging up visitor’s potentiality, improving visitor’s ability and cultivat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in mental consultation. And it also subverts some traditional idea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research team attempts to apply the method of mental company to their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nd tentatively discusses the route and application method.
mental company;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
G444
A
1009-8135(2011)04-0139-04
2011-03-06
劉玉萍(1970-),女,福建連江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2010年福建省三明市社科規(guī)劃項目(編號Y101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