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陳 剛,王德法
(1.西安理工大學思想政治科研部,陜西西安,710054;2.安康學院,陜西西安,725000;3.西安理工大學,陜西西安,710054)
淺論盧梭從培養(yǎng)“自然人”到培養(yǎng)“公民”的觀點轉變
李 娜1,陳 剛2,王德法3
(1.西安理工大學思想政治科研部,陜西西安,710054;2.安康學院,陜西西安,725000;3.西安理工大學,陜西西安,710054)
教育目的往往是相互沖突的,而盧梭指出培養(yǎng)自然人和培養(yǎng)公民之間卻是相互統(tǒng)一的,兩者的契合點是人必然會遠離自己的自然,這對我們當今教育中要倡導自然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和加強公民教育、培養(yǎng)合格公民有著極大的借鑒意義。
盧梭;自然人;公民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教育目的,要根據(jù)每個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科技發(fā)展的要求來制定。盧梭是封建專制統(tǒng)治時期的一個重要的人物,他反對封建教育思想,在《愛彌兒》中提出要培養(yǎng)“自然人”,擺脫封建束縛;在之后的《社會契約論》中,他提出要培養(yǎng)“公民”,每個個體都生活在他所處的那個社會,這樣就不能只是停留在純粹自然的狀態(tài),要提高一個層次,使人具有社會的自由,并且可以像以前自然狀態(tài)下一樣的自由。
“我們生來是軟弱的,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的能力。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予我們”。[1]這是盧梭在《愛彌尓》中所說的一段話,由此可見他認為教育在人的一生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其作用就是盧梭所謂的“雙重教育目的”:一是培養(yǎng)自然人,二是培養(yǎng)公民。
盧梭所說的“自然人”主要有以下三層意思:
其一,“自然人”是相對于“公民”而言的。自然人是完全為他自己而生活的,是自成單位的一個整體,只同他自己及他的同胞才有關系。[1]
其二,“自然人”是一種“抽象的人”,即不具有固定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職業(yè)的人?!白匀蝗恕北仨氃谌魏吻闆r下都能做人的本分。“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的,他們共同的天職是取得人品,從我的門下出去,他首先是人,一個人應該怎樣做人,他就知道怎樣做人”。[1]
其三,“自然人”是身心調和發(fā)達的人。盧梭認為人在自然狀態(tài)下,心與身一定是結合發(fā)展的。[1]在《愛彌爾》中,以自然為師而不是以人為師的愛彌爾正是這種自然人的化身。他是自食其力、不坐享其成、不掠奪他人勞動成果的自然人,但這種“自然人”并非四腳爬行的原始社會的退化之人,而是生活在社會中的自然人,是接觸近代城市文明并善與人相處的文明人。按照他的說法就是“不受傳統(tǒng)束縛而率性發(fā)展的人,是具有自身價值的獨立實體,是體腦發(fā)達、身心健康的人”。總之,“我的目的是:只要他處在社會生活的漩流中,不至于被種種欲念或人的偏見拖進漩渦中去就行了;只要他能夠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為任何其他的權威所控制就行了”。[1]
盧梭所說的“公民”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意思:
其一,“公民”同樣也是相對于“自然人”而言的,公民和自然人是兩種不同類型的人,兩者也是在不同的教育制度下培養(yǎng)出來的,家庭教育培養(yǎng)出自然人,公眾教育培養(yǎng)出公民,公民只不過是一個分數(shù)的單位,是依賴與分母的,它的價值在于他同總體的關系。[1]
其二,盧梭眼中的“公民”是他自己理想國中的公民的形象,并不是當時那個封建腐朽社會中順應社會、沒有自由的人,分等級的公民。在《愛彌爾》中,盧梭對真心熱愛祖國的公民如斯巴達人佩達勒特和一個斯巴達婦女進行了贊美,肯定了他們對祖國的忠誠與熱愛,他說:“這樣的人就是公民。”同時,他又通過贊美柏拉圖的《理想國》,肯定了培養(yǎng)公民的公眾的、共同的教育制度。因此,公民是勇敢的,有節(jié)操、有美德的。
其三,在盧梭的《社會契約》中“公民”的概念逐漸形成了,公民要像自然人一樣擁有自由,但又有著不同于“自然人”的屬性:公民是社會契約的簽約者,是共同體的成員,是有道德的生命,而不再是孤立的生物學意義上的個人,也就是說,公民這一概念反映的是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公民的身份需要國家的力量來確認和保證。[2]總地來說,在盧梭的政治理論中,“公民”概念具有以下涵義:組成共和國的等級、主權權威的參與者、主權者和臣民的統(tǒng)一。換言之,公民即分享政治權力的自由平等的共同體成員。盧梭的公民,以共同體的公意克服了個人的私利,以自我立法的主權者公民揚棄了私性公民非政治性的消極臣民性格,從而實現(xiàn)了共同體的公共自由。[3]
從《愛彌兒》到《社會契約論》,盧梭實現(xiàn)了從“自然人”向“公民”的轉變,在他看來培養(yǎng)自然人與培養(yǎng)公民并不是相互沖突的,而是辨證統(tǒng)一的,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教育就是培養(yǎng)兩者的中介。
1.二者有不同的內涵和價值
現(xiàn)在的“自然人”是與“法人”對稱的,是基于自然出生而依法在民事上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個人,“公民”是具有一個國家的國籍并且享受其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兩者的內涵不同。而且自然人和公民是以不同的系統(tǒng)層為立足點的,因此各自具有不同的價值,自然人所具有的價值不完全等同于公民的價值,自然人是從個體角度來看他的價值,而公民是從國家角度來看他的價值。
2.雙重培養(yǎng)要遵循不同的路徑
自然人有自己的特點,公民也有他自己的特點,兩者的具體內涵不同,雖然兩者在某些方面相關,但是自然人是相對于個人而言的,更多地注重于個人身心、智慧、意志等方面的發(fā)展;而公民是相對于整體而言的,與他所處的那個國家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更多是注重公民的道德,公民的意識,從國家角度來評價其具備合格公民的素質等等。因此,培養(yǎng)自然人和培養(yǎng)公民是不同層次的問題,當然要遵循不同的培養(yǎng)途徑。
1.二者共存使教育更加完整
任何人都無法想象一個社會中只有“自然人”或者只有“公民”這樣一個單獨的概念存在,自然人不是放任自由,要生存就要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公民要履行權利和承擔義務,要融入社會當中去享受社會的自由,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自然的自由,處于原始的自然狀態(tài),不改變自身所處的生存環(huán)境,必定會被社會所淘汰。因此自然人和公民有相互一致和相互協(xié)調的一面,那就是兩者都要遠離自己的自然,作為社會中的一份子,應當學會隨時改變生存方式,適應社會的規(guī)則,同時擁有自然和社會的自由。
2.雙重培養(yǎng)以教育為共同途徑
“自然人”要實現(xiàn)其身心協(xié)調發(fā)展,“公民”要具備新時代所擁有的德才兼?zhèn)?,教育就是實現(xiàn)其目標的一個中介,我們不能通過教育培養(yǎng)純粹的自然人或公民,如果完全不顧公民在社會中應當承擔的責任和履行的義務,培養(yǎng)脫離社會的自然人是不現(xiàn)實的,或者忽視人的自然屬性一味地培養(yǎng)專為社會服務的公民都是片面的,教育作為培養(yǎng)兩者的手段,應當找到兩者的平衡點,使得培養(yǎng)自然人和培養(yǎng)公民有效地協(xié)調起來。
盧梭的“雙重教育目的”是在封建專制社會這樣一個特定的背景下提出的,在經(jīng)濟、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可能不適用,但是這種教育理念是有其借鑒意義的。它論及前社會的、前道德的、前理性的自然人的狀態(tài),亦即所謂的自然狀態(tài),并且說明社會中一切不平等,乃是違背這種狀態(tài)的結果;但他又認為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人必然會遠離自己的自然。這種觀點對我們當今教育目的的建立仍有啟發(fā)。
自然教育與當今教育中的應試教育、強制教育相對,處處“以人為本”是我們當今社會中弘揚的口號,在教育中就是“以生為本”,而現(xiàn)在的兒童與當時封建社會兒童的教育完全不同。我國教育界和廣大學生家長對于學生的普遍認識存在著片面性,總是把兒童當作成人,把對成人適用的東西強加于兒童,早早就為孩子安排好了整個生命的歷程,對兒童實施強迫性的超前教育。這不但不利于兒童的成長發(fā)育,還會破壞、影響其生長發(fā)育。為了上大學,孩子們只能接受這種應試教育,根本沒有享受到他們這個年代應有的童年生活。所以回首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師、家長不應當及早地就去扼殺孩子的天性,應當由他們自由去發(fā)展,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在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去參與,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和動手的能力,讓他們從做中學習,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盡情地去展現(xiàn)他們自己的個性,在孩童時代做好他們以后去接受理性教育的準備。
公民教育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公民教育,是旨在培養(yǎng)社會合格公民的教育;廣義的公民教育則是指在現(xiàn)代社會,培養(yǎng)人們有效地參與國家和社會公共生活,培養(yǎng)健全的身體的、有公民意識和公民美德的公民的各種教育的總稱。[4]
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具有社會責任感,關心社區(qū)、國家、人類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公民,公民素質的高低與這個國家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如今中國社會經(jīng)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不斷提高了自己在國際上的地位,但是還存在一些非常嚴峻的問題,比如三鹿奶粉事件、西藏及新疆的名族問題等等,都給人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影響。這些都與人的觀念、素質交織在一起,面對這些種種的突發(fā)事件,公民應當怎樣行使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怎樣將自己與國家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等等,這些都是公民教育要解決的問題。公民教育包羅萬象,不同維度有不同的教育:從法律角度,公民教育屬于普法教育;從道德角度,公民教育屬于道德范疇;從政治角度,公民教育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應當作為一項終生教育來實施,從兒童到老年時代,都是不同意義上的公民教育,它貫穿于公民的一生,同時也覆蓋了多個領域,包括法律、道德、思想政治等等。每個國家實施公民教育的內容也不同,都根據(jù)自己國家的國情制定相應的公民教育的內容。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獨立自主、艱苦奮斗、尊老愛幼等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都應該列入中國的公民教育當中。公民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它由多個部門普遍實施。在學校,公民教育的實質就是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開展與公民教育相關的課程,不能只是通過開設一些思想政治課去灌輸一些理論方面的知識,教師要承擔一定的責任,要處處以身作則,列舉身邊鮮活的例子讓受教育者們感同身受,讓學生們內化為理念,外化為實際行動,例如,在南方雪災、汶川地震、西南干旱等一次次的自然災難面前,很多的志愿者積極主動地報名為災區(qū)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充分體現(xiàn)了他們有強烈的愛國意識;在不同行業(yè)的企事業(yè)單位中,可以對上班族進行職業(yè)培訓,提高他們的職業(yè)素質;在社區(qū),可以為社員們進行法制和政治教育,積極開展創(chuàng)建文明社區(qū),科教文衛(wèi)下鄉(xiāng)進社區(qū)等多種形式的公民教育,處處都營造出有利于公民教育的社會環(huán)境,使得整個社會都充滿終身受教育、終身學習的氛圍,使公民的素質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提高,成為掌握科學知識、熟悉市場經(jīng)濟、參與民主政治、善待自然環(huán)境、促進社會和諧的人。
[1] 盧梭.愛彌尓—論教育[M].李平漚,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 盧梭.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刷館,2009.
[3] 高力克.盧梭的公民論[J].浙江學刊,2004(4).
[4] 孫峰.現(xiàn)代德育原理[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
G40
A
李娜(1984-),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