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吉祥
腦出血是中老年患者的一種常見的急危重癥,其死亡率居腦血管病首位[1]。手術能及時清除血腫、降低顱內(nèi)壓、減少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已成為共識。但術后的各種并發(fā)癥等的處理,目前綜合歸納探討的較少,結合臨床工作實際,歸納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近兩年內(nèi)我院手術治療后的腦出血患者52例,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齡55~72歲,平均(57.8±9.2)歲。上述腦出血誘因包括高血壓性腦出血33例,動脈瘤破裂11例,其他疾患8例;手術方法包括:穿刺引流術、小骨窗開顱和微創(chuàng)顱內(nèi)血腫清除術。
1.2 術后治療 術后患者均采用常規(guī)綜合處理,主要為脫水、止血、抗感染,促進腦功能恢復,保護重要臟器功能及對癥支持治療。
所收集回顧的52例患者中,包括呼吸道和泌尿系統(tǒng)感染患者20例,占38.5%;消化道出血者8例,占15.4%;再出血者11例,占21.2%;水電解質紊亂者29例,占55.8%。上述患者術后15 d內(nèi),死亡3例,為5.8%,死亡原因為再出血導致的呼吸衰竭、低血壓性休克。
腦出血的原因較多,從本臨床回顧資料看,主要為中老年人,其中高血壓腦出血是其主要原因,在患者高血壓狀態(tài)下,由于粟粒性微脈瘤或動脈管壁的類纖維蛋白壞死,而導致破裂出血,通過手術治療后急性期得到有效控制出血和清除血腫,本臨床回顧資料顯示,再出血患者較多,占21.2%,死亡者原因均為再出血,因為分析再出血原因及積極預防顯得尤為重要。究其疾病內(nèi)在原因:舒張壓是引起高血壓腦出血術后再出血發(fā)生的主要危險因素[2],因為患者術后血壓驟升時,腦血流急劇增加,這種波動性高血壓是導致再出血的重要因素,血壓升高的原因一方面是原發(fā)性高血壓控制,另一方面呼吸道不通暢時血壓易波動;此外術后患者從意識昏迷逐步好轉的過程中往往出現(xiàn)躁動不安、全身用力等物理性因素也是引起血壓升高導致再出血。針對上述主要誘因,在術后治療中,首先應對昏迷患者應盡早行氣管切開,解除呼吸道梗阻,而且盡可能在麻醉狀態(tài)下行氣管切開;其次,積極控制高血壓,防止血壓劇烈波動。究其外在因素:止血不徹底,尤其基底節(jié)或丘腦的出血術野較深,顯露和止血較為困難,手術后再出血發(fā)生率較高;清除血腫時應嚴格掌握做到只吸血腫不吸血腫壁,以防止形成新的腦組織創(chuàng)面,增加止血難度。止血以雙極電凝為主,要求準確可靠;此外手術操作減少物理性損傷或不恰當操作防止引起術后腦水腫、腦腫脹。
腦出血手術治療患者術后抵抗力低等因素,發(fā)生院內(nèi)感染機率更高,因此腦出血的術后治療中密切觀察與積極治療防治院內(nèi)感染情況是提高治愈率、改善預后的重點[3]。究其感染原因包括:隨著患者意識障礙程度的下降可出現(xiàn)呼吸、排痰等功能的障礙,從而形成吸入性和墜積性肺炎;腦出血患者存在尿失禁或排尿困難,導尿損傷尿道和膀胱的黏膜屏障造成泌尿系統(tǒng)感染。本臨床資料回顧也證明該疾患術后最主要的感染為呼吸道和泌尿系統(tǒng)感染,其感染率達38.5%。
腦出血的術后治療及其預后主要取決于血腫大小、部位、類型,術前意識狀態(tài),手術時機及辦法,術后有無再出血,并發(fā)癥的防治等[4]。上述分析的主要相關因素包括再出血和感染外,尚有許多因素影響預后,如年齡、高血壓、糖尿病、應激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腎功能衰竭等。選擇有效的治療方法,積極預防處理并發(fā)癥,提高術后治療療效,從而降低死亡率,間接達到提升手術療效,具有積極意義。
[1] 劉承基.腦血管外科學.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307-335.
[2] 郭紅雨,包改輝.高血壓腦出血術后再出血臨床分析.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31):113-114.
[3] 遷榮軍.基層醫(yī)院腦出血術后院內(nèi)感染相關因素分析.醫(yī)學信息,2009,22(4):31-32.
[4] 羅選榮,陸顯禎.腦出血外科治療現(xiàn)狀及進展.中國臨床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09,4(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