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斌
(山東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山東曲阜273165)
戰(zhàn)國時期,以論辯、游說見長的縱橫家們馳騁辯說,議論風發(fā)。“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盵1](P31)或三言兩語一針見血,或長篇大論縱橫捭闔,或單方陳詞條分縷析,或雙方辯駁詞鋒凌厲,呈現(xiàn)出蔚為奇觀的論辯風采,其藝術特色主要有以下幾點:
鋪張揚厲的說辭是策士縱橫的看家本領。鋪張,即把事物各個方面盡可能全面而廣泛地論列陳述。揚厲,是將事物的某屬性故意夸大強調,旨在創(chuàng)造出無可辯駁的效果?!囤w策三·秦圍趙之邯鄲》中強秦攻趙,趙之盟友魏出于自身利益,派辛垣衍潛入趙國勸趙降秦,趙國情勢危在旦夕。謀士魯仲連分別輕重緩急,先是即刻去見趙國平原君,用激將法表達自己對其的失望,“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尖銳的批評激發(fā)了平原君尚義抗秦的決心與勇氣。而后,他又找到辛垣衍并直述其意,“所為見將軍者,欲以助趙也。”隨后,他有理有據(jù)地強調助長秦之兇焰的后果只能是魏將為秦所制,失去魏王的庇護,辛垣衍“又何以得故寵乎”。直切要害的精妙剖析,形成一種不容置辯的氣勢,使對方明辨利害:“吾請去,不敢復言帝秦。”《韓策一》中《蘇秦為楚合縱說韓王》與《張儀為秦連橫說韓王》兩篇,是觀點相異而論辯方法相同的典例。蘇秦面對韓王先是極力夸贊韓的兵強馬壯,接著指出“以韓之勁與大王之賢,乃欲西面事秦”不但“羞社翟而為天下笑”,且只會“以有盡之地,而逆無已之求”,進而譏諷他說:“夫以大王之賢,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竊為大王羞之?!币环瑩u唇鼓舌,韓主忿然作色,攘臂按劍曰:“寡人雖死,必不能事秦。”[2]張儀則剛好相反,在韓王面前,極力貶說韓遠僻乏窮,吹噓秦的兵強國富,最后危逼恫嚇“先事秦則安矣,不事秦則危矣”,而又網(wǎng)開一面,“夫攻楚而私其地,轉禍而說悅秦,計無便于此者也”。威逼在前,利誘在后,韓王只好表示“客幸而教之,請比郡縣,筑帝宮,祠春秋,稱東藩,效宜陽?!碧K張的說辭,鋪張揚厲,顯示出極強的煽惑力鼓動性,因此宋代的蘇洵曾感慨地說“蘇秦、張儀,吾取其術。”[3](P86)
戰(zhàn)國策士的說辭善于分析形勢,好設機巧,周密布置,迂回推進,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囤w策四·觸龍說趙太后》是這方面的典型。秦攻趙,趙向齊求救。趙太后對齊提出的“必以長安君為質”的出兵條件拒不接納群臣勸諫。此時,左師觸龍知難而進,講究進諫的策略,由此及彼,迂回曲折,層層推進。他避開太后的盛氣鋒芒,先消除她的戒備心理。進門后他一面詢問太后的飲食起居,一面向她談論養(yǎng)生之道,投其所好,緩解了緊張的氣氛,為進諫創(chuàng)造了條件。這時,觸龍仍未唐突行事,而是采用側面啟發(fā)的方式代為其子舒祺求職,巧妙引出太后疼愛兒子的心事,為轉入正題鋪平道路。觸龍的愛子之心,果然引起了太后的興趣,他抓住時機,用丈夫憐子“甚于婦人”進激太后,誘使對方笑著說出“婦人異甚”。至此,太后怒氣盡消,戒心全無,進言的時機已漸成熟。觸龍抓住太后的愛子之心,適時而進,先用對比的方法提出太后疼愛女兒超過了長安君,并以太后為女兒“計深遠”的事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使太后心悅誠服。接著,觸龍又引用歷史上的反面事例進行論述,指出趙國三代以前及他國諸侯的子孫之所以垮掉不存,是由于“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從而啟發(fā)太后懂得愛子的真諦在于“為之計深遠”。在進諫時機成熟之后,觸龍方托出本意,直陳己見,以懇切的言辭,表明他處處在為趙太后和長安君著想,一箭中的,使其幡然醒悟,質子于齊。大臣強諫,只從救趙出發(fā),而未顧及太后的得失,弊在直;太后不允,則從愛子出發(fā),而拋卻了國家的安危,失之隘。觸龍則能揣摩對方心理,從父母之愛子講起,把國家和家族利益相結合,從側面到反面,運用歷史事實,委婉曲折,逐層推進。
《戰(zhàn)國策》中策士的辯說藝術,還表現(xiàn)在通過有趣的寓言故事加以類比,以增強說服力。寓言,就是用假托故事或以物擬人的手法,使人從相關聯(lián)中獲得有普遍意義的教訓或啟示。由于雙方地位的差異,處于王侯之下的策士在論說中必須考慮對方心理和承受力,避免事與愿違,殃及自身,而在此語境之中達到目的的最佳途徑就是巧用寓言形象說明道理?!堆嗖叨ぺw且伐燕》中蘇代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夕而鵡啄其肉,蚌合而鉗其詠?!^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鵡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鵬。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愿王之熟計之也?!被萃踉唬骸吧?。”[4]趙惠王將攻打燕國,蘇代替燕阻止惠王出兵,惠王對蘇代的勸說必存戒心,這為蘇代的勸諫設下障礙。若直言相勸,恐難以消除惠王的防備之心,蘇代以“蚌鵬相持”的寓言,比喻“燕趙相支”,讓趙惠王思考其中的道理,伐燕于趙百害而無利,結果是趙燕難逃蚌鵬一樣的命運?!洱R策三·齊欲伐魏》:“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者,海內(nèi)之狡兔也。韓子盧逐東郭逡,環(huán)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于前,犬廢于后,犬兔俱罷,各死其處。田父見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盵5]以犬兔相逐而田父得利,來說明齊、魏相持,而秦、楚得功的道理,寓意深刻而形象精辟。再如《楚策四·汗明見春申君》:“君亦聞驥乎?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而腑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苧衣以冪之。驥于是俯而噴,仰而鳴,聲達于天,若出金石聲者,何也?彼見伯樂知己也?!盵6]這則故事寓意精深,有撼人心魄的藝術力量,使春申君從“驥服鹽車”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影子,俯而噴、仰而鳴。
有些道理直接闡述,難以把問題講明白,而借助形象打比方則既提高了言語的表達效果,又為交際方提供了理解的可能?!冻咚摹でf辛說楚襄王》中頃襄王不聽莊辛勸告,致秦兵破鄭,他問莊辛如何是好。莊辛對曰:“王獨不見夫蜻嶺乎?六足四翼,飛翔乎天地之間,俯啄蚊蛇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飲之?!恢蛭宄咄樱綄⒄{怡膠絲,加己乎四初之上,而下為縷蟻食也。蜻嶺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俯啄白粒,仰棲茂樹,鼓翅奮翼?!恢蚬油鯇O左挾彈,右攝丸…倏忽之間,墜于公子之手。夫黃雀其小者也,黃鵲因是以。游于江海,淹乎大沼,俯啄鰭鰓,仰嚙菠衡。…不知射者,方將修其磐廬,治其增繳,將加乎百初之上,被檻播,引微繳,折清風而耘矣?!盵7]莊辛用蜻嶺、黃雀、黃鵲樂盡悲生,終遭身亡來與國事作比,進而論蔡圣侯、君王之事,強調強敵在前,應勵精圖治才能保邦興國,若一味貪圖享樂、安逸必將身死國破之道理。三個比喻由小而大,步步緊逼,頃襄王聽后“顏色變作,身體戰(zhàn)栗”,其明理設喻之效,不言而喻。再如《楚策三·蘇秦之楚三日》楚王欲知蘇秦為何離楚,對曰:“楚國之食貴于玉,薪貴于桂,謁者難得見如鬼,王者難得見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見帝”。[8](P86)蘇秦連用四個比喻同寓一理,步步緊逼,開人視聽,形象地論述了難見楚王的處境。策士論辯中的比喻俯拾即是,且多以動物、植物、人體等日常習見的事物,作為表達觀念的具體形象,讓人心領神會,倍感親切,如“辱亡則齒寒”,“危如累卵”,“心搖搖如懸旌”,“如使豺狼逐群羊也”,“譬若抱薪而就火也”等。
總之,在處士橫溢的戰(zhàn)國時代,謀臣策士充分運用簡捷明快、犀利流暢、有聲有色的語言進行說辭論辯,形成了風姿綽約的論辯藝術風格,成為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也有力地推動著中國語言與文學的進步與繁榮。
[1] 陸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龍譯注[M].濟南:齊魯書社,1995.
[2][4][5][6][7] 劉向.戰(zhàn)國策(2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8] 蘇洵.嘉佑集箋注(1版)[M].曾棗莊,金成禮(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