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昊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和大眾傳媒的不斷發(fā)展,個人隱私尤其是公眾人物隱私的保護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威脅,由此而引發(fā)的訴訟也日益增多。為了更加完善的保護公民的隱私權,當今國際上多數(shù)國家都在進一步研究制訂和完善隱私權的法律保護制度。我國對隱私權的保護存在很多問題,因此對保護公眾人物隱私權的特殊法律制度更是缺乏相關規(guī)定。而公眾人物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又扮演著重要的社會角色。為了完善對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保護,本文試從公眾人物隱私權概念的界定、公眾人物隱私權的限制與保護方面進行分析,最后試圖提出對公眾人物隱私權制度構建的幾點建議。
公眾人物,是指在社會生活中被廣為人知的社會成員或在社會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重要人物。按照美國有些判例的分類,公眾人物可以包括三類人:一是在政府機關擔任重要公職的人員;二是自愿的公眾人物;三是非自愿的公眾人物,這些人本身不是公眾人物,不會涉及到公共利益,但因某些事件的發(fā)生而偶然卷入其中從而成為“公眾人物”。公眾人物與其他自然人一樣享有一般的民事權利,但是因為他們的知名度超過其他自然人,或者承擔的職責涉及到公共利益或者國家利益,他們的行為關乎到國家、社會的利益或者公眾的知情權,因此,人們對他們的關注程度遠遠地超出對一般公眾。公眾人物在民法上究竟享有哪些權利,同時哪些權利應該受到限制,法律都應有明確的界定,但其前提是首先要明確界定何為“公眾人物”。
公眾人物的隱私權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隱私權,那是由于公眾人物身份地位及其影響的特殊性所致。公眾人物與大眾傳媒不可分割,具有明顯的公眾性,但并不能說公眾人物就沒有隱私權,只是這種隱私權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具有鮮明的特征。首先,公眾人物的隱私具有公眾興趣性。其次,公眾人物的隱私權與公共利益相關。最后,與公眾知情權、輿論監(jiān)督權的沖突是公眾人物隱私權的最為突出的特點。
如上文所述,公眾人物的隱私權有著自身的特性,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與公眾知情權、輿論監(jiān)督權的沖突。為了調節(jié)這些沖突,應該對公眾人物的隱私權進行必要的法律限制。這是保護輿論監(jiān)督權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公眾知情權的必然要求。筆者認為對公眾人物隱私權進行限制,應考慮一下幾點原則:
公眾人物的影響范圍較之普通大眾要大得多,其常常涉及到公共利益問題,因此要受公共利益原則的限制。公共利益原則是指公民隱私權與社會公共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公民隱私權要服從公共利益的需要。這是世界各國在處理公眾人物的隱私權與公眾利益發(fā)生沖突時的一項基本原則。恩格斯曾提出:個人隱私應受法律保護,但當個人隱私與最重要的公共利益——政治生活發(fā)生聯(lián)系的時候,個人的私事就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私事,而屬于政治的一部分,它不受隱私權保護而應成為歷史記載和新聞報道不可回避的內容。在西方,很多國家根據(jù)官員的級別對隱私權的限制做出區(qū)別限制。法律的價值是多樣的,在社會公共利益與個人人格之間發(fā)生沖突時,法律的天平應傾斜到公共利益一方。
作為另一類影響廣泛的公眾人物,如影視歌星、體育明星等,因其所從事的活動與事業(yè)一般與社會公共生活相關,其對社會影響力也遠遠超過非公眾人物,他們的言行、日?;顒拥榷加兄艽蟮男侣剝r值,因此往往會成為公眾的焦點,是產生新聞價值的重要載體,公眾往往比較感興趣和關注。而這種興趣和關注往往是這類公眾人物所必須的,或者說是這類公眾人物自身的“資本”所在。雖然他們的生活也因此而受到很大的影響,但是想對他們所獲得的利益,其不利影響也可以看做是他們獲得利益的代價。這體現(xiàn)了權利與義務、收益與代價、事實與情理之間的對等。由此可見,限制公眾人物的一部分隱私,是在普通公眾和公眾人物之間實現(xiàn)利益的平衡。
公眾人物的隱私權不能無條件地對抗公眾的監(jiān)督權和知情權,應受到必要的限制。前文已經介紹過了公眾的監(jiān)督權與知情權與公眾人物的隱私權之間的沖突矛盾,要化解這種沖突矛盾,必須堅持權利平衡的原則。要實現(xiàn)公眾對公眾人物的監(jiān)督權,首先必須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公眾的知情權要求公眾獲取更多的信息,而公眾人物則希望他們的隱私得到必要的保證,以此保障生活的安寧。但是,公眾人物作為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要么掌控著社會公共權力,要么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他們的社會知名度、影響力、號召力都不是普通公眾所能享有的,因此他們也比普通公民更容易利用媒體資源來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他們社會地位和影響的這種特殊性決定了法律難以也不應該對公眾人物隱私權和社會公眾知情權進行平等保護。因此,要保證公眾的知情權,必須對公眾人物的隱私權進行必要的限制,以此實現(xiàn)雙方權利地位的相對平衡。
公眾人物的社會影響與社會地位都與普通民眾存在很大的不同,與普通民眾區(qū)別對待是必然的。而公眾人物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對不同影響程度,不同類別的公眾人物的隱私權進行區(qū)別對待也是必要的。首先,公眾對于政府官員與其他兩類公眾人物的興趣點不同,因而新聞媒體對其隱私進行披露的范圍、限度也應該區(qū)別對待。另外,自愿公眾人物和非自愿公眾人物因其出名的主觀因素完全不同,隱私權所受的限制也就應該區(qū)別對待。自愿的公眾人物對其隱私的披露,主觀上很多時候是追求的態(tài)度,因為這可以給其帶來利益,而非自愿的公眾人物常常是被迫披露隱私,而且這種披露對其造成的影響很多時候并非收益性的,他們有時候只是公共事件的犧牲品,因此其隱私應該得到更多的保護。因此法律對不同公眾人物的隱私權進行區(qū)別對待,也是實現(xiàn)公平正義的需要。
公眾人物的隱私權是公眾人物這一特殊主體所享有的權利,它所保護的是人格的獨立和安靜的個人生活,這是一種極為重要的人格利益。而這種人格利益是維護公眾人物在民事社會里的資格和尊嚴所必須具備的。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只是基于公共利益和權利平衡等需要而在合理的范圍內受到必要的限制,但并不意味著其隱私權被完全剝奪。由此我們從以下幾種情況出發(fā),來確定對公眾人物隱私權進行保護的內容。
凡是私人支配的空間場所,無論是有形的,還是虛擬的,都屬于個人隱私的范疇。無論何種類型的公眾人物一旦結束公務活動或社會活動,進入其私人空間內,任何人不得非法擅自闖入。正如,英國法學家提出的法諺“隱私止于屋門前”“住宅是個人的城堡”。在古老的法律中,住宅是人們遮風避雨的場所,《漢漠拉比法典》第21條已有禁止他人非法闖入住宅的規(guī)定。因此公眾人物的私人空間,對外人而言,也是“禁止”的,不得主人同意,不得擅自進入或非法使用紅外線掃描,高倍望遠鏡探測,長焦距拍照等手段窺視個人空間,否則就構成對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侵害。
對于公眾人物而言,并不是所有的個人信息都屬于個人的隱私。一般來講,高級官員的私人財產和家庭成員有關信息,其學歷、背景等,以及其他社會公眾人物的不良道德行為如偷稅漏稅,成名的經歷等都不在公眾人物保護范圍。但是公眾人物的個人日記的內容、私人文件、病歷、私人電話號碼等屬于與社會利益無關的純粹個人信息,這些個人不愿或不便外人知道的個人秘密被報道或公布之后,會使被侵犯人感到名譽的降低或精神上受到刺激而感到難堪。尤其是隨著通訊技術的發(fā)展,媒體往往是無孔不入,對通過偷拍偷錄或其他途徑窺取或打探個人的信息都應當予以禁止。
公眾人物的活動常常與社會生活發(fā)生聯(lián)系,但公眾人物的生活內容也有一些是純粹屬于個人的生活安寧的范疇,如果公眾人物連這些個人生活的秘密都不能維護和保證的話,那么則連最起碼的人權都將喪失。以身體隱私為例,身體的隱私是私人生活中最私密的領域。擅自暴露他人的身體隱私,如披露他人的裸體照片,不僅會造成他人隱私權的損害,而且會對他人的名譽造成損害,同時也有違公序良俗的原則。因此即使是知名人士,其身體隱私也應受到保護,無論采取何種手段,未經他人同意暴露其身體隱私,也應該認為構成侵害隱私權。
隨著國際上對隱私權關注度有著逐漸升溫的趨勢,我國法律對隱私權的保護也呈現(xiàn)出逐步重視的趨勢。民法通則并沒有規(guī)定隱私權的概念,而實踐中則是將其納入名譽權的保護。而新頒布的《侵權責任法》則直接規(guī)定了隱私權的概念,這在立法上講可謂一個進步。但總的來看,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重視的程度也不夠,法律保護依然非常雜亂,不完善,不明確。缺乏完善的法律體系、對公眾人物隱私權保護的范圍界定不明,以及網(wǎng)絡隱私權保護立法的滯后已經成為突出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對我國公眾人物隱私權制度的完善,提出幾點立法構想:
發(fā)達國家相比較,我國對隱私權和知情權的理論研究和立法都比較晚,理論研究水平與立法都滯后于社會現(xiàn)實,不利于矛盾的解決和有關當事人權利的保護。
根據(jù)我國目前對公眾人物隱私權保護的現(xiàn)狀和存在問題,我國應建立以憲法為原則,以民法保護為重點,以刑法、行政法等專門法為保障的公眾人物隱私權直接保護的法律保護體系。這個體系中,民法保護應為重中之重。我國民事立法中應明確規(guī)定侵犯公眾人物隱私權者,不僅應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還可視其具體情節(jié)的嚴重程度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或刑事責任,防止各部門法之間出現(xiàn)相互矛盾、沖突的情況。
筆者認為,公眾人物隱私權保護的范圍應包涵以下方面:(1)公眾人物的住宅不受非法侵入或侵擾,其有權享有私生活的安寧;(2)公眾人物的身體隱私:(3)私生活不受監(jiān)聽監(jiān)視,不得妨礙公眾人物的正?;顒?;(4)公眾人物的人格尊嚴不受非法侵犯;(5)公眾人物享有通信秘密與自由;(6)正常的婚戀和兩性生活不受他人干擾,不得打擾公眾人物家人生活,特別要注意保護其中的未成年人;(7)公眾人物的其他私人文件、數(shù)據(jù)不受非法刺探和公開;(8)其它與社會政治和公共利益無關的私人信息仍受法律保護。
最后,公眾人物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其隱私權的保護與大眾傳媒、網(wǎng)絡媒介息息相關。上文提到網(wǎng)絡隱私權法律保護的缺失,使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保護面臨極大的挑戰(zhàn)。鑒于此種情況,筆者建議在將要制定的《新聞出版法》中要規(guī)定保護公民隱私權的內容,確認新聞工作者及新聞單位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平衡隱私權與知情權、新聞自由及輿論監(jiān)督的界限,確定新聞價值的標準等。另外,我國應及時制定相關法律規(guī)制網(wǎng)絡平臺各方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以及明確發(fā)生網(wǎng)絡侵權時各方責任。這樣才能使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受到不法侵犯時有合理完善的救濟途徑。這也順應了我國社會各個領域向法制化邁進的趨勢
[1]王利明.人格權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張新寶.隱私權的法律保護[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4.
[3]王利明.人格權法新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