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祥國 肖桃華
摘 要: 《建筑史》作為環(huán)境藝術設計的必修課,在對學生設計歷史理解,設計思路引導及綜合設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上都起到關鍵的作用。對《建筑史》的教學進行合理的、有效的教學評價,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益,是體現評價力度,合理進行教學結構建設的有力保障。
關鍵詞: 《建筑史》 地域特色 教學評價
《建筑史》旨在傳播人類在建筑藝術上累積的寶貴經驗,將人類歷史上出現的典型建筑進行了基于社會、材料、形制、結構、構造等方面的全面剖析,作為環(huán)境藝術設計教學中的重點科目,在提高學生素質,豐富知識、開闊眼界、活躍思想、提高品位,培養(yǎng)學生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方面舉足輕重。建立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促進教學的不斷反思,使教學活動適應教育現狀,一直以來是《建筑史》課程教學研究的重點。
隨著學習環(huán)境的變化,人們對建筑的需求也在變化。在新環(huán)境中優(yōu)化《建筑史》的評價方式,有利于把握教學中的重、難點,便于發(fā)現教學中的優(yōu)勢和不足,從而將《建筑史》的教學落到實處。
一、《建筑史》知識環(huán)境的大變化必然促進其知識目標的大遷移
CMC(計算機為介質的交流)工具的強勢革新,推動了信息化的大發(fā)展。靈敏的知識鏈接、豐厚的知識存儲和最充分的學習共同體的對話與協(xié)作,解決了長時間由于個體理解力、教學環(huán)境、教學工具等不足帶來的知識的殘缺?;诟咚侔l(fā)達的信息系統(tǒng),各專業(yè)傳統(tǒng)的課程劃分的獨立性越來越弱。傳統(tǒng)的枯燥的專業(yè)基礎識記,在眾多教學形式的參與下,其困難煙消云散。人們借助動畫,再現實際概念的推理,并通過豐富的、多元的媒介進行多視角、多形式、多層次的和學科重點建立直接的聯(lián)系?;A知識的掌握變得容易而且深刻在傳統(tǒng)的知識體系中,將理解的難點、重點建立在以基礎的公理、概念、推論等為專業(yè)構建基本點的策略和方法受到質疑。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將原來認為枯燥難懂的基本概念放諸有背景、有環(huán)境、能夠參與的情境中進行理解是如此的輕而易舉。相反,將知識進行嫁接或者遷移,使之在新的問題解決中將作用發(fā)揮至極致,卻越來越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也日益成為專業(yè)發(fā)展的必須。
二、傳統(tǒng)《建筑史》教學的考核方法及不足
考核方式是學科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傳統(tǒng)的《建筑史》的課程教學評價方式習慣于采用量化評價的方法。所謂量化評價法,就是意圖將復雜的教育現象簡化為數量,進而從數量的比較與分析中推斷某一評價對象的成效,其認識論的基礎為實證主義。
傳統(tǒng)的《建筑史》教學的評價方法習慣于將評價等同于測驗,體現在應試教育上,主要以紙質試卷的形式作為依據。試卷的題型主要包括填空(10%)、選擇(20%)、名詞解釋(15%)、簡答(15%)、繪圖(10%)、論述(30%)等題型。其中,除論述題外,其他題型主要考核目標在對基礎知識的記憶和把握。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以試卷的回答情況來衡量。這種方式在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能夠“夯實”學生對建筑經驗的基礎的把握,是非常有必要的。但隨著信息化的發(fā)展和教學手段、教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基礎知識的把握完全可以通過各種媒體、互聯(lián)網和相應的教學技術得到充實和提高,它已經不再是教學過程中的“攔路虎”。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越來越體現在對建筑經驗的評價上。
三、基于地域特色的《建筑史》教學評價策略
《建筑史》基于地域特色的教學評價策略就是將傳統(tǒng)的教學難點和重點從關注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把握轉移到知識的基于學習環(huán)境的理解上,突出表現在基于當地的建筑風格分析,建筑材料分析、建筑性質的種類分析及基于當地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的建筑意匠的理解上。具體評價要素分教和學兩個方面。
(一)在教上
首先,教師要有熟練駕馭多媒體和信息網絡的技術技能。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技術,基于CMC的教學更方便、更快捷,能夠讓學生省時有效地完成基礎知識的充分把握。這是將教學評價轉移到知識遷移和運用上的基礎。
其次,教師要對當地的建筑有比較系統(tǒng)的把握,可以按照《建筑史》系統(tǒng)的、科學的方法進行針對性的釋解。要做到既有大眾原理,又有地域特色,比如江西省南昌市的《建筑史》教學完全可以從分析滕王閣和繩經塔入手,教師對歷史性的地標建筑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并作出中肯的批評,從而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忱,這是完成該評價體系的有力保障。
最后,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有益的信息鏈接,充分調動學生學的“主人翁”特性,使他們建立基于自身的專業(yè)學習體系,這是該體系發(fā)展的必然。
(二)在學上
首先,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明確有待解決的問題,這是學習活動的方向,只有在明確目標的驅動下,學生的潛力才有可能被發(fā)揮到極致。在基于地域特色的《建筑史》的課程學習中,學生要建立對地域建筑的濃厚興趣,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批評方法。
其次,學生要建立包括專業(yè)導師、同學在內,所有網絡資源最廣泛的知識互動,基于龐大的網絡背景和豐富先進的CMC技術,學生有可能更加充分地對問題進行解構,最終為己所用。
最后,學生要以建立基于自身的學習策略為引導,充分汲取教師的指導,并在教師的指導下構建最廣泛的、多維的知識鏈接,將該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建于專業(yè)需求之上。
除以上兩方面外,在量化考核設計上,還要調整考試結構,豐富考試形式,充分尊重教和學雙主體的作用,使教學交流充沛務實。
四、結語
面臨“知識化時代”和“學習化時代”,我們必須使學生通過《建筑史》建立和專業(yè)基礎的系統(tǒng)接觸聯(lián)系,避免“簡單化、庸俗化、公式化”,塑造學生新型的自由人格,使學生從根本上把握《建筑史》學習的要義,能夠基于自身的地域環(huán)境,“在特定情境下務實的思維抉擇”,掌握建筑分析和評價的有效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體現課程的價值和意義,實現課程對專業(yè)素養(yǎng)提升的給養(yǎng)。
參考文獻:
[1]陳志華.外國建筑史(第3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4.
[2]羅小未主編.外國近現代建筑史(第2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
[3]張華.課程與教學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1.
[4]鐘志賢.大學教學模式革新:教學設計視域.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