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爭奪資源的行為不僅影響到社會管理整體格局的形成,也造成了新的資源浪費。
最近一段時間,參加了幾次和社會管理改革有關的活動。比如一些地方在制訂“十二五”社會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時,需要在新的精神和提法中找到定位,一些部門根據中央關于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的要求來重新明確自己的工作乃至職能,一些教學科研單位也在相應調整著研究的方向,甚至成立專門的機構來從事社會管理方面的研究。這些舉動說明,我們這樣的集中體制具有很強的集體行動能力,一項正確的中央決策能夠較快地在各級黨委政府以及社會組織中得到回應,產生積極的效果。但是,在感到高興的同時,這些舉動潛藏的一些不良傾向也使人產生一絲憂慮。
這些不良傾向可以歸納為“四心”,實際上就是黨委政府的相關部門對待社會管理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四種態(tài)度。態(tài)度反映了認識的水平,也會制約甚至決定行動的方向。
第一種態(tài)度是,用“畏懼之心”來搞社會管理。畏懼就是害怕。盡管社會管理本來是公共權力部門應盡的責任,但是對于已經習慣了圍繞經濟中心開展工作的各級黨委政府來說,似乎是個新任務。他們通常有三怕:一怕社會管理要花錢用人,影響到經濟增長的“主旋律”;二怕社會管理要解決許多歷史遺留問題,工作見效慢,影響到個別領導人的政績;三怕成長起來的社會組織不聽自己的話。
第二種態(tài)度是,用“施舍之心”來搞社會建設。包括弱勢群體在內的特殊人群是社會管理的重要對象,通過實現(xiàn)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他們提供必需的支持幫助,乃至投入傾斜,是社會管理的應有之義。本來,這些舉措是政府應盡的義務,獲得公共品和公共服務是這些群體應得的權利。但是,在操作過程中,一些政府部門和官員依然抱著發(fā)救濟的態(tài)度,行為隨意,甚至故意克扣,既沒有認真對待這些群體應該擁有的社會權利,也沒有建立起有效的保障機制。
第三種態(tài)度是,用“擊鼓傳花之心”來應對社會問題。社會問題的凸顯,既是社會管理改革的動力,也是每個政府部門和工作人員面臨的壓力。如何解決這些社會問題是各級黨委政府面臨的難題。毫無疑問,許多問題是累積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許多問題涉及到多個部門,不能單打獨斗地解決。但正是在這些問題上,一些部門和工作人員或者采取“新官不理舊事”,或者相互推諉,“打排球”。本來可以未雨綢繆解決的細微問題,就在“擊鼓傳花”中被慢慢放大了,最后變成了隱藏在各個角落的定時炸彈。
第四種態(tài)度是,用“分一杯羹之心”來爭奪管理資源。任何一次重大戰(zhàn)略的調整,都會帶來管理資源的重新配置。對于眾多相關部門來說,這也是調整職能,獲得新資源的機會。因此,許多部門都在思考著自己在社會管理格局中的定位,并積極做著調整。但是,也有個別部門或機構,把主要心思用在了如何擴張自己的管理范圍,如何爭取得到新的管制權和資源。這種爭奪資源的行為不僅影響到社會管理整體格局的形成,也造成了新的資源浪費。
要遏制這些態(tài)度的蔓延,首先要進一步明確社會管理是政府的基本職能,要將社會管理放在各級黨委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擺到與經濟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要精心構建社會管理的新格局,在這個格局中,給予相關部門以更為清晰的職能定位;第三要建立科學的考核機制,用科學合理的指標來評價社會管理工作,引導社會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