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長婕 張西鋒
儒墨兩家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相互對立,但均肯定了“尚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鬃用鞔_提出“舉賢才”而治天下,墨子同樣提出“尚賢為政之本也”,孟子也提出了“尊賢使能”的思想。在論述“舉賢”方面,墨子似乎走得更遠。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斗爭非常激烈,人才的作用便顯得十分突出,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都十分關(guān)注和網(wǎng)羅人才。許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也都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紛紛提出自己的人才觀點。
孔子和墨子的人才理論便是在這種大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儒墨兩家對于人才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都有著深刻的認識和見解,孔子明確提出“舉賢才”而治天下.墨子同樣提出“尚賢為政之本也”,孟子也提出了“尊賢使能”的思想。
孔子:尚賢與舉賢
孔子和墨子都認為一個國家要達到政通人和、民心所歸,就得把正直的仁人賢者選拔上來。因為有了賢才才能更好地維持國家政治秩序,才能更好地治國安邦,國家政權(quán)才能穩(wěn)定。
孔子舉了“舜有五人而天下治”(《論語·泰伯》),通過舜的歷史事實,我們可以看到,舜能治理好國家,就是因為恭恭敬敬地依靠禹、稷、契、皋陶、伯益5位賢臣來幫助其治理國家??鬃佑终f:“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論語·憲問》)他特別強調(diào)的“為政在人、“政在選臣”等理論,是他審視前史得出的至理。所以當哀公問政于孔子時,孔子講“政在選賢”(《韓非子-難三》)。孟子作為儒學(xué)的繼承和發(fā)揚者,也是反反復(fù)復(fù)宣傳任用賢才的重要意義,他在《孟子·告子》中以百里奚為例講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重用百里奚而霸”,來強調(diào)選賢使能的重要性。
孔子在提出人才對于治理國家的重要性時,對于不任用賢才的人都給予了批評。《論語·衛(wèi)靈公》中講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認為臧文1中雖然具有一定的政績,但是如果有賢德的人沒有因你舉薦而出來做官,那么你是不稱職的,那就叫做“竊位”。
孔子的學(xué)生仲弓在季氏那里做了總管,孔子便把舉賢才作為為政的法則告誡他,同時還教他舉賢人的辦法。正是因為孔子如此強調(diào)人才的重要性,他才把“尊賢”列為治國安邦的“九經(jīng)”之一,日:“尊賢則不惑”(《禮記·中庸》)。
墨子:賢為何不舉
墨子提出的“尚賢為政之本也”(《墨子·尚賢上》)與孔子提出的“政在選賢”觀點和基本內(nèi)涵是一致的。墨子列舉了晉文公重耳在做國君之前在外國流亡19年,回國后重用賢才,把晉國治理得很富強,他自己則成為諸侯的盟主。齊桓公小白在做國君之前也被迫出走,即位后重用管仲等賢才,使齊國日益興旺,他也成為有名的春秋霸主。
墨子在《尚賢上》中講“故古者堯舉舜于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禹舉益于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湯舉伊尹于庖廚之中,授之政,其謀得。文王舉閎夭。泰顛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也得出了“尚欲祖述堯舜禹湯之道,將不可以不尚賢。夫尚賢者,政之本也”的結(jié)論。
墨子認為,當時各國的王公大人在主觀上都想把國家治理好,但是,客觀效果卻往往適得其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得其人。“今者王公大人為政于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洽。然而不得富而得貧,不得眾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則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惡,是其何故也?子墨子言日:是在王公大人為政于國家者,不能以尚賢使能為政也?!?《墨子·尚賢上》)
墨子還進一步探索了王公大人為何不舉賢的原因。墨子說:“今王公大人,有一牛羊之財不能殺,必索良宰;有一衣裳之財不能制,必索良工。當王公大人之于此也,雖有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實知其不能也,不使之也,是何故?恐其敗財也。當王公大人之于此也,則不失尚賢而使能。王公大人有一罷馬不能治,必索良醫(yī);有一危弓不能張,必索良工。當王公大人之于此也,雖有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實知其不能也,必不使,是何故?恐其敗財也。”(《墨子·尚賢下》)墨子認為在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上,王公大人們都懂得尚賢使能,而不去任用那些“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是為了避免“敗財也”。但是,“逮至其國家則不然,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則舉之,則王公大人之親其國家也,不若親其一危弓、罷馬、衣裳、牛羊之財與!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此譬猶喑者而使為行人,聾者而使為樂師”(《墨子·尚賢下》)。為什么王公大人們只要一涉及到自己的財物,就知道任用賢能的人以避免自己的經(jīng)濟損失,而涉及到治理國家就做不到呢?墨子提出這個尖銳的問題后,立即回答那是因為:“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p>
墨子還講到不任用賢才的后果,他認為如果國君不尚賢,而使不肖者左右,就會造成惡劣影響,“使治官府則盜竊,守城則背畔,君有難則不死,出亡則不從,使斷獄則不中,分財則不均,與謀事不得,舉事不成,入守不固,出誅不強”(《墨子·尚賢中》),甚至最后會導(dǎo)致“失措其國家,傾覆其社稷者”(《墨子·尚賢中》)的嚴重后果。
賢才如絲染
儒墨兩家在強調(diào)賢才對于治理國家重要意義的同時,也在強調(diào)賢才對于社會環(huán)境的熏陶和潛移默化的作用。
墨子見染絲者而嘆日:“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舜染于許由、伯陽,禹染于皋陶、伯益,湯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當,故王天下,立為天子,功名敝天地。舉天下之仁義顯人,必稱此四王者”(《墨子·所染》)。墨子認為,絲織品的顏色是隨染料的變化而變化的,所以在用染料時就要慎重。治理國家政務(wù),選拔任用賢德士人也如同絲染一個道理,同樣應(yīng)該慎之又慎。只有選拔任用好德才兼?zhèn)涞哪苋速t士,才會感染熏陶更多的人走正道做正事,才能促進社會健康地向前推進。就像古代虞舜受到賢人許由、伯陽的熏陶。夏禹受到皋陶、伯益的感染,商湯受到伊尹:仲虺的感染,周武王受到姜尚、周公旦的熏陶一樣,這4位君王獲得的熏染正當,就給社會帶來積極正面的效應(yīng),取得了非凡的功績和聲譽,最終,稱王于天下,受到人民的擁戴。
這種以重用的優(yōu)秀人才為榜樣,來引導(dǎo)和影響社會其他人員,起到一個積極的社會道德教化作用,在儒家那里也有體現(xiàn),孟子說:“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凰夭唾?,孰大于慰?”(《孟子·盡心上》)這也是肯定了重用人才以及人才在社會活動中對社會其他成員的榜樣作用。
儒墨尚賢思想之后人評說
雖然儒墨兩家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相互對立、相互反駁,勢如水火,但是對人才的重要性卻都有著深刻的認識。兩家均肯定了“尚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論述了人才在治理國家和對社會環(huán)境影響等方面的作用。
關(guān)于儒墨的尚賢思想,目前大多數(shù)學(xué)者都給予了積極的肯定,例如侯外廬就說過:“尚賢論富有科學(xué)精神,富有破壞氏族遺制的威力?!?/p>
也有學(xué)者持有不同的意見,如劉澤華說:“墨子的尚賢主張,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人民的要求。但是墨子的尚賢是由‘上來尚賢,而不是由人民來選賢。因此他本質(zhì)上不是勞動人民的思想?!彼涯拥纳匈t主張稱為“是一種改良主義思想”。
“改良主義思想”的說法也遭到質(zhì)疑,譚家健說:“如果認為只有主張人民來選舉賢才值得肯定,那么中國歷史上值得肯定的思想家恐怕很少了。至于尚賢會約束人民的行動云云,不禁令人想起清官比貪官更壞的妙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