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敏
(長樂職業(yè)中專學校,福建 長樂 350200)
在歷史課的教學中,教師主要是通過語言活動向學生傳授知識,進行教學活動的。教學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教學語言的表達能力。有經(jīng)驗的歷史教師都很注重對自己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努力使語言準確、簡潔、生動、形象,富有表現(xiàn)力。但是一些教學經(jīng)驗欠缺的教師,不太重視語言基本功的練習,錯誤地認為只要掌握好教材內容,就能把歷史知識很好地傳授給學生。結果在實際教學中,由于語言表現(xiàn)力差,不能恰當?shù)乇磉_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影響了學生掌握知識的效果。
在歷史教學中,目前各學校主要還是運用講授法來進行教學。講授法是教師通過教學語言系統(tǒng)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教師可將知識系統(tǒng)連貫地傳授給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學生獲得較多的知識。但是如果運用不當,講授缺乏啟發(fā)性,語言缺乏生動性,就會使學生心不在焉,興趣索然,消極被動地學習。那么,在歷史教學中如何讓語言表達運用得當呢?下面我結合教學體會,談談這一問題。
語言表達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哪種表達的形式更好,更能受到學生的歡迎,這要根據(jù)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喜好來定。方法在歷史教學中都是經(jīng)常使用的,歷史教師應該學會靈活地運用。
1.講述法,就是教師向學生敘述或描繪歷史相關知識。這是一種很實用的教學方法,特別是在歷史學習中,可以幫助學生從紛繁復雜的表面征象中發(fā)現(xiàn)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來展現(xiàn)歷史事物內在的聯(lián)系。
2.講解法,教師向學生說明、證實或論證歷史知識。例如,我在講維新變法的失敗和意義時告訴學生,維新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它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它是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的一次愛國運動,也是一場資產(chǎn)階級啟蒙運動,開闊了知識分子們的眼界,提高了他們參與政治的熱情。另外,維新派對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觀上有利于資產(chǎn)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這樣的講解就是要告訴學生學習歷史知識要學會用辯證的觀點進行分析和判斷,多角度地看問題,不要全盤肯定,也不要全盤否定。講解法能幫助學生客觀地看待歷史問題,克服思維定式的消極影響,形成創(chuàng)新思維意識。
3.講讀法,這是有講、有讀、有練的一種教學方法,包括對一些歷史事件的解說、講解。教師可組織興趣小組,開展歷史課外活動。如,組織學生課外閱讀,舉行歷史討論會、演講會,撰寫歷史小論文,等等,在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閱讀和表達能力。
4.講演法,或稱講座法。教師不僅向學生描述歷史事實,而且深入分析,大量舉例,利用多媒體等先進教學手段,加深學生的印象,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講演(講座)法跟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有很大的區(qū)別,它以演說、報告的形式出現(xiàn),形式新穎,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方法。
5.講談法,即談話法,是一種相對比較輕松和自由的教學方法,教師與學生可以一對一,也可以一對多進行。這種方法要求教師對所有談話的問題首先有個準備,在跟學生進行交談的過程中,尊重雙方的思考和表達,最后形成對歷史知識的共識。此方法應用得當,能很好激發(fā)學生的獨立思考。教師還可以對學生在談話過程中暴露的歷史知識的不足進行及時的補充,達到較為理想的學習效果,同時開闊學生的歷史視野。
6.講問法,即講課中和課后的提問。這種方法是一種被大多數(shù)教師經(jīng)常使用的教學方法,效果很好。教師的提問就是鼓勵學生對歷史知識展開積極的自我探索,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調動自己的注意力,跟隨教師的教學思路,對歷史知識邊學習邊思考,并在課堂中積極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講問法不但能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而且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可謂一舉多得。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語言表達的形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語言表達內容應具有科學性,所舉的例子都應該是準確的,有歷史依據(jù)的,不能憑空捏造。同時注意歷史發(fā)展之間的相關聯(lián)系和規(guī)律,教給學生一種對歷史負責任的學習態(tài)度??傊?,教師的教學語言應成為培養(yǎng)學生進行嚴密思維的范例。
歷史的直觀教學,就是根據(jù)教學的具體內容和特點結合學校的設備環(huán)境等條件有選擇地進行。通過模型、地圖、多媒體進行演示。還可將圖片、照片、幻燈、錄像等結合起來,直觀地再現(xiàn)歷史客觀現(xiàn)象,從而彌補感官的不足,增加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視野和感知的深度、廣度,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
直觀教具的演示不等于拋棄了老師的講解,兩者必須相結合。教師在進行直觀教學時,應在一開始就對學生講明觀察的目的,提出觀察的要求,指導觀察的方法,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必須仔細觀察的內容上,并且提出思考性的問題,啟發(fā)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引導他們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幫助他們認識人類歷史的本質和發(fā)展規(guī)律,這樣才能使歷史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
由于一些學校條件比較差,加之直觀教具的演示過程必須結合教師的講解,因此,教學中的語言直觀就顯得十分重要。教師用語言進行生動形象的描述,能給學生以感性認識,引起想象,最后形成表象,起到很直觀的作用。語言直觀與實物直觀相比有它的特點,只要學生具備必要的感性認識就可以運用,不受實物直觀所需要的時間、地點、設備和其他條件的限制。因此,歷史教師要善于運用生動的直觀語言,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知識。
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表達感情的特殊工具。教學語言是教師傳達教學理念和傳播知識最主要的方法和手段。教學語言表達的好壞直接決定教學的成敗,教學語言欠佳的歷史課堂一定是失敗的歷史課。所以歷史教師的語言應該準確、簡潔、生動、形象,有很強的感染力,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全神貫注、不知疲倦,享受到學習歷史知識的樂趣。
所謂準確,就是教師對歷史知識的傳達必須符合歷史的真實,符合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教師在傳授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對一些歷史人物、事件的表述和解釋,要做到語言精確,不模棱兩可,不讓學生產(chǎn)生異議或誤解,更不能讓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產(chǎn)生認知上的混亂。準確地表達還要求教師不表達過激、過于絕對的觀點,更不能夸夸其談,講一些與教材毫不相干的東西,讓學生討厭。
所謂簡潔,就是對教材知識的講解表達越簡單越好。當然前提是要把內容說明白、說清楚,這就要求教師多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不要使用學生聽不懂的語言,還要注意的就是在表達的過程中不要有太多的重復和啰唆,因為沒有學生會喜歡這樣的老師。對這節(jié)課的要點知識、重難點知識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學會教學過程中的取舍,什么該講,什么不需要講,要很清楚,并能貫徹始終,不要給學生造成教師講課有喧賓奪主的感覺。
所謂生動、形象,就是教師在進行語言表達的時候要具有形象感和感染力,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表達的內容也要有意思,能打動學生,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不能照本宣科,一定要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多應用各種比喻,還可引用格言和名人名句,穿插歷史傳說,等等,使學生形象地接受歷史知識,達到教學目的。
歷史教學中的教學語言表達,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它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果。歷史教師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在平時的歷史教學實踐中認真地鍛煉,才能得到不斷提高,達到一定的水平。著名歷史教育家趙恒烈教授告訴我們,歷史教師的語言表達技能的最高境界是: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通過教師的講述,如帶領學生來到了歷史現(xiàn)場,入其境、見其人、聞其聲;措詞有方,文有限而意無窮;點撥到位,思路清晰而受益不盡。真誠地希望每個歷史教師都能狠下工夫,達到歷史教學語言表達的最高境界。
[1]馮克誠,田曉娜主編.教師基本功全書.中國三峽出版社,1997.4,第一版.
[2]趙恒烈.歷史教育學.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