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小林 喻祖權
《秋夜》寫于1924年9月15日,最初發(fā)表于1924年12月1日《語絲》第三期,是《野草》的第一篇。時值“五四”新文化運動落潮,革命陣營分化,發(fā)生于1923年的“兄弟失和”事件,使作者魯迅內心世界充滿了孤獨和彷徨。但此次的孤獨彷徨較之十多年前因辛亥革命失敗而造成的孤獨苦悶,是截然不同的。辛亥革命的失敗,使作者“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足的了”;而這一次,作者雖有孤獨彷徨之感,但卻并不消沉悲觀,而是積極主動地探求和思考著,在《彷徨》的扉頁上,作者引用屈原《離騷》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即為明證?!兑安荨肪褪亲髡哌@種積極探索追求精神的結晶。作為《野草》的開篇之作的《秋夜》,通篇運用了象征的手法,通過對生命個體形象的刻畫及其命運的思索,形象地傳達出魯迅先生對生命的生存和斗爭方式的哲學思考。筆者以為這是《秋夜》最本質的意義所在。
散文詩的起首就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命題:“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從修辭意義上看,這里用了反復;從其表達效果來看,這種寫法使棗樹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更能醒人耳目。對于這一點,正如孫玉石先生引用夏丐尊、葉圣陶《文章講話》的評說:“足以奠定全幕的情調,籠罩全幕的空氣,使人家立刻把紛亂的雜念放下,專心致志看下文的發(fā)展。”從人的心理狀態(tài)和生活習慣來看,人在什么情況下才會這樣說話?這樣的表述傳達出了作者怎樣的心理狀態(tài)呢?先從視覺效果來分析,“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給人一種單調、枯燥感,傳達出一種孤獨苦悶、無所依托、無所傾訴的心理感受;再從描寫的對象來看,兩株棗樹在空曠闊大的背景之下獨立生長,互不關聯(lián),給人一種孤苦寂寞感,而棗樹高聳挺拔,直刺天空,也更能表現(xiàn)其孤傲的性格和絕望的反抗精神。這看似簡單的重復,卻表現(xiàn)出一種復雜的情致和韻味,不僅在結構上統(tǒng)領全文,為下文奠定了感情的基調,而且在形象刻畫的過程中暗示了詩歌的主題意義。
棗樹是《秋夜》中作者著力刻畫的形象,也是作者熱情謳歌的對象。棗樹象征著什么?這是研究者們絞盡腦汁極力思索并探討的問題。在這個意象的背后,作者又想表達怎樣的思想?瞿秋白在《〈魯迅雜感選集〉序言》中,將魯迅精神的核心歸納為“最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和“‘韌性’的戰(zhàn)斗”。我們以為,《秋夜》正是這種精神的最好,也是最直接的詮釋。
首先,“最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是《秋夜》集中表現(xiàn)的思想。魯迅是立足于現(xiàn)實的,他反對回到過去,也反對神往于將來。本文中的“小粉紅花”和“小青蟲”兩個形象從不同的側面反襯了魯迅這種“最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的人生態(tài)度和斗爭方式?!靶》奂t花”在文中象征弱小但卻對未來充滿夢想的青年,這個理解應是無可爭議的。
她在冷的夜氣中,瑟縮地做夢,夢見春的到來,夢見秋的到來,夢見瘦的詩人將眼淚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訴她秋雖然來,冬雖然來,而此后接著還是春,蝴蝶亂飛,蜜蜂都唱起春詞來了。她于是一笑,雖然顏色凍得紅慘慘地,仍然瑟縮著。
“冷的夜氣”指“小粉紅花”險惡的生存環(huán)境,“夜的天空”“將繁霜灑在我園里的野花草上”,可小粉紅花依然“瑟縮地”“夢想春的到來”,沉迷于未來,耽溺于幻想,傳達出一種對理想的堅信和執(zhí)著的期盼,這是“小粉紅花”最突出的特點。這里“瘦的詩人”暗指雪萊,他曾給予這弱小、執(zhí)著堅信未來的青年以安慰、同情、勸勉以及鼓勵:“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雪萊式的命意,使“小粉紅花”更有理由堅信“秋雖然來,冬雖然來,而此后接著還是春”,想象會“蝴蝶亂飛,蜜蜂都唱起春詞來了”。未來是美好的,遭受凜秋逼迫的小粉紅花“于是一笑”,這“笑”中包含著幾分樂觀,也隱含著幾多單純。在這里,作者的落筆點顯然是:“她于是一笑,凍得紅慘慘地,仍然瑟縮著?!笨崃业暮L,瘦弱的生命,會讓人情不自禁地萌生眼前的“小粉紅花”能否實現(xiàn)她的理想的疑問。然而,魯迅究竟不是雪萊,他清楚地明白“小粉紅花”處境的險惡和夢想的虛幻——那只是個夢。魯迅給予這些“小粉紅花”以極大的同情,對其命運表達了擔憂,自然引發(fā)我們對“小粉紅花”生存方式的思索和耽于虛幻的理想的懷疑。在文章的結尾,當“猩紅的梔子開花時,棗樹又要做小粉紅花的夢”,作者沒有讓自我生命象征的棗樹將那美滿的夢做完,清醒地拉回到現(xiàn)實。正視現(xiàn)實,崇務真實,是棗樹最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的集中體現(xiàn)。棗樹在思想認識上能夠高瞻遠矚,洞徹現(xiàn)實,能清晰地認清現(xiàn)實的黑暗與殘酷,懂得理想有虛幻和欺騙一面。“他知道小粉紅花的夢,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葉的夢,春后還是秋?!薄凹t花”“落葉”的樂觀與悲觀,成為截然相反的兩極,反映出了兩種極不成熟的思想態(tài)度。這與棗樹的自信、成熟、執(zhí)著、堅韌形成鮮明的反差。所以我們說,“最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是棗樹這一形象表現(xiàn)出的最本質的特點。
再看“小青蟲”。魯迅對于“小青蟲”態(tài)度是充滿敬意的,但也有保留。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響,還有許多小飛蟲亂撞。不多久,幾個進來了,許是從窗紙的破空進來的。他們一進來,又在玻璃的燈罩上撞得丁丁地響。一個從上面撞進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為這火是真的。兩三個卻休息在燈的紙罩上喘氣。那罩是昨晚新?lián)Q的罩,雪白的紙,折出波浪形的疊痕一角還畫出一枝猩紅色的梔子?!?/p>
“小青蟲”的舉動看來是一種茫然失措、以身殉道的行為。他們勇敢無畏,勇于獻身,雖然這對于當時的中國是非常必要的,但這全然演化了“飛蛾撲火”意義?!靶杉t色的梔子花”喻指虛幻的理想。虛幻的理想指導之下的行動必然是盲目的行動,而所遇真火,表明小青蟲“亂撞”的結果必然是死亡,亦既無謂的犧牲?!叭话恕睉K案之后,魯迅在《空談》一文中寫道:“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應用,正如金錢一般,吝嗇固然是不行的,浪費也大大的失算。我對于這回的犧牲者,非常覺得哀傷?!薄皬淖钚碌膽?zhàn)術的眼光看起來,這是多么大的損失。”聯(lián)系本文,魯迅先生刻畫“小青蟲”的用意就在于表明自己對敵斗爭的態(tài)度和方式。在寫于1926年的《廈門通信(二)》中,魯迅先生曾經(jīng)對此予以反思:“小草也有點萎黃,這些現(xiàn)象,我先前總以為是所謂‘嚴霜’之故,于是有時候對于那‘凜秋’,不免口出怨言,加以攻擊?!庇纱丝磥?,作者對“小青蟲”的做法也是有所批判的,特別是對他們的斗爭方式,是不敢茍同的。對于這一點,孫玉石先生和片山智行教授也表示認同。再看魯迅對“小青蟲”的描寫:“頭大尾小,向日葵似的,只有半粒小麥那么大?!币粋€體態(tài)弱小的生命體,其所承載的使命過于沉重,雖犧牲生命也未能實現(xiàn)其理想;那“遍身的顏色蒼翠的可愛,可憐”,古文中“可憐”雖有“可愛”之意,但這里兩個詞語的含義是不同的,作者既肯定其可愛,又給予憐憫。所以說魯迅對像“小青蟲”一樣的勇于犧牲自己生命的烈士,在給予充分的尊敬和贊揚的同時,也頗有保留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即用怎樣的方式來對敵斗爭,這是革命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無論是從歷史的經(jīng)驗取舍,還是從現(xiàn)實的斗爭出發(fā),魯迅都不會選擇“小青蟲”和“小粉紅花”的生存態(tài)度和斗爭方式,先生懂得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懂得以較小的代價換取更大的收獲,魯迅是“最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者。
其次,是“‘韌性’的戰(zhàn)斗”。
要理解這一層含義,必須首先明確“奇怪而高”的“夜的天空”的象征意義。
孫玉石先生認為:“這‘天空’是可憎的世界的象征。它與人、棗樹形成一種冷酷無情的關系。幾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摧殘人性的制度和現(xiàn)實社會的黑暗與野蠻,都在這一象征性的形象中凝聚了?!保ā冬F(xiàn)實的哲學的〈野草〉》19頁,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9月)也有人認為‘奇怪而高’的天空,象征著長期以來的封建社會道德觀念和歷史傳統(tǒng)文化 (河北大學田建民教授)。這兩種理解,一個具體,一個抽象;一個更具政治色彩,一個偏向于思想意識。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奇怪而高’的天空”是與棗樹相對立的惡勢力的象征,由此看“星星”和“月亮”,它們自然就是這種惡勢力的幫兇。“夜的天空”“奇怪而高”,“仿佛要離開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面不再看見”,在現(xiàn)實生活中已經(jīng)沒有其生存空間和立錐之地了。但它仍然以其特有的手段,迫害摧殘那些弱小的“花草”。天的藍色和星星的“冷眼”,都呈現(xiàn)出一種冷色調,陰險冷酷?!八目诮巧犀F(xiàn)出微笑,似乎自以為大有深意”,表現(xiàn)出“夜的天空”的狡詐狡猾,這“深意”就是:不甘心滅亡的垂死掙扎,負隅頑抗所賴以仰仗的伎倆手段,并利用其幫兇戕害青年,用其“蠱惑的眼睛”愚弄人們。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認為,“夜的天空”象征的是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而“星星”和“月亮”象征的就是封建思想文化的幫辦者。作者寫作《野草》的時期,封建思想文化在新文化“猛將”們的合力狙擊下,將銷聲匿跡,然而以胡適為代表的封建復古主義者,提倡“整理國故,再造文明”,希圖使封建思想和文化死灰復燃,卷土重來。作者著力刻畫的“夜的天空”,就是為刻畫棗樹這一形象,提供一個空曠而闊大的歷史文化背景,使得內心充滿孤獨的棗樹仿佛走入了一個“無物之陣”,他雖有著清醒的認識和“韌性”的戰(zhàn)斗,但當新的思潮和新的文化尚未占據(jù)主導時,蘊藏在心中的孤獨之感和找不到對手的彷徨之意,就會萌生。
作者著力刻畫的棗樹形象,是作者戰(zhàn)斗精神和思想性格最直接的體現(xiàn)。棗樹的性格特點和精神特性是在與“奇怪而高”的“夜的天空”斗爭中展露的。棗樹即使只剩下光禿禿的干子,仍“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樣地閃著許多蠱惑的眼睛”,而棗樹斗爭的堅決、頑強和韌性,也是卓有成效的?!疤炜臻W閃地鬼眨眼”,“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藍,不安了,仿佛想離去人間,避開棗樹”。不僅天空,即使月亮也“窘的發(fā)白”,“暗暗地躲到東邊去了”。這種斗爭精神和意志是“小粉紅花”和“小青蟲”所沒有的,兩相對照,更能表現(xiàn)出棗樹“‘韌性’的戰(zhàn)斗”。而且這種生命體驗,是帶著沉痛的歷史經(jīng)驗和教訓而來的。棗樹“脫了當初滿樹是果實和葉子時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幾枝還低壓著,護定他從打棗的竿梢所得的皮傷,而最直最長的幾枝,卻已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閃閃地鬼眨眼”?!肮麑嵑腿~子”喻指思想行為上的重負,包括魯迅曾經(jīng)給予青年們的無私的幫助。負載過重會使枝椏“低壓”,而奉獻果實,也會帶來“竿梢”的傷害,但對此魯迅沒有憤激和抱怨,而是積極化療,保護自我,擺脫重負,使棗樹的斗爭更加堅定有力,表現(xiàn)出一種極具耐力和永不退縮的韌性。
總之,魯迅不僅反對幻想未來,也反對無謂的盲目的犧牲,他強調珍惜生命,清醒地認清現(xiàn)實,對敵人作持久而韌性的戰(zhàn)斗。在《娜拉走后怎樣?》中,魯迅先生就曾明白地告訴我們:“世間有一種無賴精神,那要義就是韌性?!?/p>
還有一個意象需要作出解釋,就是“夜游的惡鳥”。它在這首散文詩中究竟有何寓意呢?孫玉石先生認為,“它是散文詩抒情轉折中必須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在棗樹戰(zhàn)斗勝利之后作者自我情緒的一種象征”。這種看法似乎有些絕對。這里我們分析一下“夜游的惡鳥”出現(xiàn)的背景。天空“奇怪而高”,“仿佛要離開人間而去”,環(huán)境是“死一般的沉寂”;而棗樹雖然堅韌不屈,韌性戰(zhàn)斗,但卻陷入了一種“無物之陣”的孤獨彷徨之中。作者的內心世界中也迫切地希望出現(xiàn)一種聲音,打破“棗樹”生存與斗爭中的這種沉寂,姑且不論他是敵是友。在《〈吶喊〉自序》中作者曾這樣描述:“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斗的,獨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所以這里用“夜游的惡鳥”的“哇的一聲”,既可以是贊同的聲音,也可以是反對的聲音。只要有聲音出現(xiàn),打破這“死一般的沉寂”,就是對棗樹孤獨戰(zhàn)斗的吶喊助陣和安慰。而那出自作者自己口中的“吃吃的”“笑聲”,則是給孤獨的棗樹壯威和助陣的吶喊。行文由此過渡到“小青蟲”,盡管魯迅對其無謂的犧牲持保留和批判,但還是對他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因為他們就是打破那黑暗和沉寂的殉道者和先驅者。
與其說《秋夜》是散文詩,毋寧說是一篇哲學論文。它以散文詩的形式,傳達出魯迅先生對革命的思考:倘要生存和發(fā)展,必須立足于現(xiàn)實,擯棄虛幻,作韌性的戰(zhàn)斗。這就是《秋夜》給我們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