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知偉 朱樂丹
聲情并茂“讀”《論語》
黃知偉 朱樂丹
文言文教學要受重視朗讀,在教學《〈論語〉選讀》的過程中,通過思考讀、示范讀、吟詠讀、品味讀等方法放情朗讀,體會字、句、章的音韻美、節(jié)奏美、結構美、內涵美,進而達成積累知識、培養(yǎng)能力、傳承文化、提升思想的教學目標。
朗讀 思考讀 示范讀 吟詠讀 品味讀
現(xiàn)行的浙江省高中語文教材《論語》的入選,將對經(jīng)典的訓練、國學的研討納入了高中學生的認知體系,為他們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領會經(jīng)典文化的古為今用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渠道。作為文言經(jīng)典的《論語》,要實現(xiàn)有效解讀,結合文言文教學的有效途徑,筆者以為朗讀為其鎖鑰。
《語文學科指導意見》中說,《論語》是用古代漢語記載下來的以語錄式樣呈現(xiàn)的中國文化的經(jīng)典?!丁凑撜Z〉選讀》的教學內容應該考慮到三個層次:文字、文章和文化。那么,朗讀之于三個層次教學的意義何在呢?
《論語》從語言來說,它是古代漢語。古人對于古代漢語的學習反復強調的是一個“讀”字?!皶x百遍,其義自見”,多讀,熟讀,才能領悟經(jīng)典的深意?!墩撜Z》教學的文字層面,其教學內容主要是語言文字的理解和積累,價值目標是讀懂文章、積累知識。漢語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發(fā)展,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有的音變,有的義疏,有的通假,有的生僻,因而指導學生準確地理解文意,首先要“讀”懂文字。
文字之朗讀,首先要讀準字音,讀通句讀,疏通文字、語句。讀出語氣,形成語感,積累文言知識。
《論語》從形式上來說,是語錄的格局、對話的語體。整部書的章法靈活,句式活潑,對話的方式使得抽象的道理有了生動的語境,“文以氣為主”,只有通過朗讀,才能體會由仁者之愛發(fā)而為深沉真摯舒卷自如的氣韻之美,由圣人之心出而為人生智慧哲理之思的內涵之美。
文章之朗讀,要讀懂文章,領悟技巧,讀出文氣,形成文感;要讀清文章的寫作思路,作者感情發(fā)展的思路。
《論語》從內容上來說,它是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墩撜Z》的文化意義和價值浸潤在對話中,孔子師生的形象化的語言、神情、動作,為學生理解文化內涵提供了生動的語境,為向學生詮釋其現(xiàn)實意義搭建了平臺??鬃优c弟子的問答大多簡短、含蓄,意味雋永??鬃訉Φ茏拥慕陶d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fā)辯論,侃侃而談。在品鑒《論語》時若能抓住描繪人物神采的詞句來朗讀,定能引領學生通曉其中的文化意義和價值,拓展文化視野,進而達成文化傳統(tǒng)的評析與傳承。
文化之朗讀,要讀出感情,讀出精神,并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意志,以達到育人的目的,傳承文化,提高修養(yǎng)。
朗讀之于《〈論語〉選讀》的教學意義如此重大,那么為了有效解讀《論語》,筆者就教學中的實踐談談不同形式的朗讀之于《〈論語〉選讀》教學的要義。
思考讀是帶著問題朗讀,有目的地朗讀,邊讀邊思,真正做到自悟自得。教《為政以德》中的《季氏將伐顓臾》一章,“顓臾、社稷、虎兕、柙、櫝”等生詞,“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這樣較長較難斷的句子能準確而又流暢地朗讀,學生于文意的理解可以說已通曉了大半了。教《高山仰止》一文,教師可以在學生朗讀之前拋出這樣的問題:這個精英大聚會里,孔子出現(xiàn)在各種場合,即使不直接出場,也會在別人的口中,特別是在他學生的心目中出現(xiàn),我們就以他和學生的關系為切入點,圍繞孔子怎樣對待他的學生和學生又怎么對待孔子這兩個問題邊讀邊思考。學生圍繞這個問題讀、思,才能整體感知文意,為評、品奠基。教《沂水春風》一文,師以“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睘榍腥肟?,設計“夫子為何‘吾與點也’,夫子為何‘喟然嘆’”兩個貫穿全課的問題,讓學生讀讀思思,為教學中師生的對話搭建了一個平臺,利于學生迅速進入教學情境。思考讀,調動眼、口、耳、腦多種器官參與,發(fā)揮“有聲語言”的作用,使言出于吾口,意出于吾心,教學自然“可以有得爾”。
語文教學中的示范性朗讀,不僅能幫助學生正音正字,理解語句,而且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感受文本的內涵、情感。范讀是《論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現(xiàn)代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呂叔湘先生曾說過:教師若在課堂上很好地示范一篇課文的朗讀,可以說他完成了教學工作的70%。教師若能準確地把握文本朗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正音,同時一開始就會讓學生置身于一個特定的文境。記得特級教師肖培東老師教授《誨人不倦》一文時,讓學生反復念“誨人不倦”四字,學生很難入境,四個字要讀出情感談何容易!肖老師適時做示范朗讀,抑揚頓挫的聲調中孔子對于教育的無怨無悔浮現(xiàn)于眼前,對于學生的循循善誘縈繞于耳際。肖老師范讀之后,學生再朗讀這四個字,是那么的入情入味。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對于課文的感悟怎能不“順理成章”;對于經(jīng)典的習得怎能不“水到渠成”。
教師繪聲繪色、形神兼?zhèn)涞姆蹲x,使學生在聽讀中受到強烈的熏陶,進入文本情境,感受語言的感染力,如視其人,如聞其聲,如悟其情。伴隨著教師的范讀,文本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會像一股清泉流淌入學生稚嫩的心田,誘發(fā)學生情感的波瀾。
反復朗讀、吟詠是一個細嚼、品味、理解不斷深化的過程。吟詠讀,可以讀得搖頭晃腦,可以讀得魂魄出竅。第一次朗讀可能只是了解了文句的組織,第二次朗讀也許只能把古意轉換成今意,第三次朗讀就有可能真正地解讀文本,甚至第四次、第五次……因此,在《論語》教學中采用吟詠讀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不僅能加深學生的記憶,而且能引領學生不知不覺地入境,可謂一舉兩得。
教學《沂水春風》一課中曾皙描繪的暮春郊游圖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筆者讓學生反復吟詠。學生漸漸入境,自然而然地馳騁著想象,并用自己的生動的語言描述了這個色彩明麗、生趣盎然的圖景,這樣我們的教學目的也就水到渠成了。
品讀文本是語文教學的精髓,文本蘊含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內涵,只有在品讀中才能得到再現(xiàn)。品讀是賦予作品以生命的朗讀。品讀是對文本的揣摩,是對文本的體驗,是對文本的比較,是對文本的探究。
《君子之風》7.16.7.19兩章是孔子自道的文字,為我們傳神地塑造了一個安貧樂道、可敬可愛的夫子形象,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反復揣摩孔子的語氣,有感情地朗讀。揣摩中品讀,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夫子高尚的情懷和樂觀情緒,還可以形象地理解君子道德修養(yǎng)的主要內涵。
《高山仰止》章句的人物語言情感豐富強烈。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反復吟詠,揣摩人物語氣,置換角色做體驗,品味思想感情。教學11.9和11.10兩章,孔子最得意的門生顏淵死了,一向視其如子的孔子悲痛欲絕。為了讓學生體悟他們之間的感人至情,筆者引導學生結合顏淵的詳細資料以及“賢哉,回也”中孔子對顏淵由衷的贊美和器重,反復誦讀、揣摩,激活體驗。學生朗讀起來自然會“情動辭發(fā)”:“噫!天喪予!天喪予!”一個嘆詞兩個疊句中學生讀出了悲痛欲絕,“子哭之慟……”一個“慟”字學生感受到了足可催人淚下的“痛”!在一次次朗讀中,體驗孔子看到學生志向遠大“歸與!歸與”的由衷喜悅,體驗孔子對生病的伯?!八谷艘捕兴辜惨?!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的痛苦和無奈,體驗對有勇無謀的子路“若由也,不得其死然”的牽掛和擔憂……
當代語文大師莊文中先生說過:“朗讀是一種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耳聞其間,心通其情,意會其理的綜合閱讀活動;是從字、詞、句到段篇,從文字到語音、語義,從表層意思到深層含義、潛在情味的全面感知?!薄丁凑撜Z〉選讀》字、句、章的音韻美、節(jié)奏美、結構美,內涵美不通過朗讀是無法體會到的。在《〈論語〉選讀》的教學中,我們應藝術地設計好每一篇章的朗讀,讓聲情并茂地朗讀,引領學生真正進入《論語》的文本世界。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第十六中學,浙江省溫州市第十六中學。